这里通向宇宙

时间:2022-04-10 08:24:04

这里通向宇宙

他们每一个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小小的音符,而恰恰是这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奏响了中华民族雄壮的交响乐。

——题记

90年代的一个春夜,当我驱车来到大凉山腹地月亮城那神秘的绿色峡谷,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从山顶上跳了出来,给通往发射架的公路上铺上一层银霜。

汽车在公路上疾驰。村庄静悄悄地睡着,山谷静谧而安详。10年前,也是一个月光闪烁的夜晚,也是在这月亮城的绿色峡谷里,一颗燃烧的陨石从天而降,村民们在这天外来客之前点燃香火,合掌乞求上苍保佑——保佑刀耕火种的丰收。

然而,历史的车轮仅仅向前滚动了10年,同在这条绿色峡谷里,中国将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这怎不叫人感慨良多,心情振奋呢?

敢问路在何方

航天发射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的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不堪设想的。“亚洲一号”卫星于1990年2月12日入境,美方特别说明在西昌装卸卫星和地面支持设备,必须要用IK—2010大型升降平台车,仅仅是这辆平台车从首都机场运往西昌机场,就需要国防科工委、民航、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总后军交部、四川省等大大小小几十家单位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运输任务。

按惯例这样大型超宽的平台车从北京到成都的铁路运输要用两三个月,因为平台车无法通过成昆线一个接一个的隧道。然而从此事提出到2月6日中美双方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发射“亚洲一号”技术评审,仅仅相距26天。涉外运输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两步运送:先由铁路从北京运到成都,再由公路从成都运至西昌。

1月16日晚,汽笛一声长鸣,运送升降平台的火车从北京开出,一路单机牵引,北京、郑州、成都各铁路局全力以赴,密切协同。此时正值春运大忙季节,一路上所有相遇的火车都给它让路,使平台车仅用7天就安全地运到成都。

公路运输难度更大。从成都到西昌的公路,路窄,弯急,坡陡,还要穿过泥巴山、菩萨岗两座海拔2500米的雪山和天险葫芦崖。

那是1月24日夜晚,在成都车站集合的平台车车队就要出发了。车队总指挥、国防科工委后勤部袁广泉上校吹响了集合哨。“面向我成三列横队!”响亮的口令下,来自6个大单位的30名同志,整整齐齐地排成横队。不管是穿绿军装的,穿白色公安服的,还是穿着牛仔裤的地方司机,顷刻之间都变成了训练有素的一个“兵”。为国争光,为民族效力,共同的使命使几天前互不相识的他们顷刻组成坚强的集体。

这支刚组建的队伍,驾驶着开道警车、清道车、指挥车、平台拖车、吊车等8辆汽车,号称“军警民混编车队”,

行进在险峻的巴山蜀水之间。

经过一夜的行军,车队来到泥巴山下。正值冬季,泥巴山上冰封雪裹。山脚下大木牌上醒目地写着:“没有防滑链不准上山。”

道路维护车队通过对讲机传来好消息:“今天是艳阳天,山上路面的冰溶化了。”

山下,荥经县武装部为车队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而车队指挥组决定:“趁中午天气好,立即爬山。”车队的成员没有吃一口饭,甚至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就匆匆上路了。一路上有这么多人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翻过白雪皑皑的泥巴山,出现在车队面前的是大渡河畔的葫芦崖。这是此行最艰难的一段路。路的右边是半弧形的峭壁,左边是笔直的深渊,深渊下大渡河水奔流而下。路是从悬崖凿进去的,路面仅有2.9米宽。又宽又大的平板拖车再放上大型平台车,即使紧贴悬崖陡壁而过,左边的车轮满打满算离深渊也只剩一个拳头的宽度了。

说实在的,大家的心中十分紧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果真名不虚传啊。几天前,随这辆平板拖车一起从昆明来执行运输任务的一辆辅助车翻在沟里,人伤车毁。要是这一回出了事,那可是责任重大呵。

这时候,车队的30双眼睛一齐盯在总指挥袁广泉身上。袁广泉深知肩上的重任,平台车能否安全按时运到,关系到能否准时无误地发射卫星啊。他想,这次运输任务有近百个单位,近千名保障人员放弃了假日休息,顶风冒雨昼夜奋战在铁路、公路线上,抢修道路、排除险情、截制车流、疏通群众,如今平台车已走过千山万水,难道葫芦崖就要卡住我们的脚步?车队到葫芦崖之前,四川省公路局李副局长亲率道班人员,精密计算,提前炸山拓宽了路面,只要司机沉着,车轮可以不超出那危险的10厘米路面。于是,袁广泉又一次认真检查了车辆,发出“各负其责,开过葫芦崖”的命令。这时,昆明汽车大件运输公司平台车组的6个小伙子,从原来乘坐的面包车上跳下,毅然爬上高大的平台车顶部。小伙子们谁也没说一句话,那无言的行动是在告诉驾驶平板拖车的司机许斯隆:“开吧,我们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我们要和平台车共存亡。”

许斯隆被6个小伙子的举动感动了。他坦然地把衣服拉平,热泪盈眶地向战友们行了个注目礼。弟兄们把命都交给了他,他身后站着坚强的集体,他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他一步跃进驾驶室,双手紧握方向盘,驾驶着平板拖车一寸一寸地沿着白线行进。

车队终于平安驶过葫芦崖,又翻过第二座雪山菩萨岗,此行穿过3区(州)8县,通过21座大桥,2个隧道,横跨大渡河、岷山、青江,一路上在当地人民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经过4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于2月27日下午安全到达西昌机场,这天正是大年初一。

路就在脚下

航天城一幢乳白色的高大的卫星装配测试厂房,焦急地等待着“亚洲一号”的到来。这深居在峡谷里的卫星厂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洁净厂房,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昼夜温度都自动控制在25度左右,温度控制精度是中美双方技术协议规定精度的4倍。洁净度5000级,比美国休斯公司提出的要求高出20倍。

当我见到这座卫星厂房空调净化专业主要设计人——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万才大时,我才知道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万才大个子不高,说话声音洪亮,戴着瓶底厚的深度近视眼镜,一派学者风度。

万才大告诉我,1986年,院领导让他担任卫星厂房空调净化专业设计负责人,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建造如此高洁净度卫星厂房,国内尚无先例,也无资料可供参考。而且发射美国卫星在中国是首次,如果因为空调净化不过关,美国人运来卫星,再把卫星运回去,他该怎样面见国人?

上一篇:不言(小说) 下一篇:10月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