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时间:2022-04-10 02:10:51

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摘要: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国内各级院校的开展,国内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教学面临教学形式传统而单一,学科课程设置欠合理等问题,教学改革仍需深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个人教学体会以及近年所在高校对流行音乐的逐步重视与教学改革,就我国普通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提出思考,倡议建立多元化、科学化、实用性、专业性课程结构设置的构想。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 市场需求

随着欧美流行音乐的引进与影响,当代国内流行音乐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流行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学科引入高等院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目前国内各级专业音乐院校在不同程度地对流行音乐教学进行重视与改革。随着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界加强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设步伐,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起步相对较晚,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问题较多,课程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从流行音乐引入普通高校至今,各级普通高校一直把流行音乐教育当作普通的教育问题,甚至边缘科目来抓,使得音乐教育改革尚未达到应有高度。其实,就当今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而言,流行音乐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普通高校培养流行音乐人才的质量必须提高;为顺应市场需求,解决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不对口等问题,各级院校对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需站在改革创新的高度,建立名副其实、结构合理、顺应就业需求的符合时代精神及市场需要的教育体制,而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是课程结构调整。

一、普通高校流行音乐课程结构现状―以某普通高校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为例

随着时展,流行音乐各类选秀节目以及大型活动在国内民众中引起的热潮,各级普通高校开始引进并重视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但因其起步较晚,部分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尚未认识到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性,所以对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流行音乐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专业性不够。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降低学生专业化质量。在此,笔者将以某高校2013年对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列陈分析:

(一) 学科基础课程

(二) 专业主干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程(此项课程过多,在此只列表流行音乐可选课程;其中加“”者为已设置暂未开设的课程)

从以上课程不难看出,除去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在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中,整体课程设置对流行音乐的针对性课程较少,甚至有部分课程对流行音乐专业的本科生实用性不大,而专业选修课程中流行音乐系列的选修课程开课率较低,一些对流行音乐本科生有着非常实用的专业性课程没有进入到课程结构中,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众多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普遍出现的弊端。因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不够,因此导致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专才性”不够,从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为此,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流行音乐课程设置改进与思考

随着国内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流行音乐表演的影响,使得各级院校对流行音乐专业逐步重视起来,还有部分普通高校将流行音乐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培养与建设,因此流行音乐教学研究者、一线教学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性的流行音乐课程结构。笔者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在流行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个人观点,以供交流:

(一)增加流行理论课程,提高学生音乐修养

随着时展,当代社会对流行音乐的各类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音乐院校首先建立了流行音乐专业方向,普通高校也顺应发展开始逐步成立并重视该专业。但因普通高校在师资、教学重点、生源等方便都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流行音乐专业也普遍作为一般学科甚至边缘学科进行学科设置,因此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主要以“演唱”为主,而相应的理论课程几乎是与传统唱法专业同步,例如前面例举的高校课程结构,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的理论课程是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等相对与流行音乐距离较远的主干课程。普通高校在进行流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借鉴国内许多专业音乐学院,引入中国流行音乐赏析、西方流行音乐史、电影音乐文化等相关课程,从而强化流行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二)增强流行音乐课程针对性,培养专业化人才

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对于流行音乐专业教学重视起来,这是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非普及流行音乐知识,而是要培养流行音乐的高精尖人才和未来的表演家,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譬如普通高校音乐学院或音乐系几乎都有钢琴演奏或伴奏课程,对于流行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将统一的钢琴演奏或伴奏课程针对性的开展为流行键盘弹唱方向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更可以开设吉他弹唱、乐队表演、录音制作、电子音乐编创等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全面的的掌握流行音乐的各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专才专培的目的,最终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流行音乐人才。

(三)开设学科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课程的设立主要是以学以致用、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教学目的。由于流行音乐的专业特点,从学以致用到活学活用,是流行音乐主干课程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目标。试试上,大部分普通高校流行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只重视专业技能技巧的掌握,忽略了学科内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只停留在技巧掌握和个人爱好的简单层面,其实并不具备真正的音乐人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开设学科内相关课程,可以从诸多方面解决学生不同的问题:例如英文语音、汉语语音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学生在演唱时咬字发音的准确度,从语音的角度切实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流行舞蹈与表演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学生舞台形体和台风的把握,使学生的舞台表演从肢体语言到演唱全面发展;电脑音乐制作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电子设备的认知得以深入并学会使用,甚至编创制作,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拓展就业范畴…总之,流行音乐学科内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更多地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践要求,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在有限的课时中,突出重点,抓住特点,瞄准要点,使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有效的运用。总之,对于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的普通高校流行音乐教育来说,教育体系要梳理规范,流行音乐课程的设置也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流行音乐人才,对于流行音乐的施教者来说,都将决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学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深入贯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从而更好、更快地推进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专业,从国内第一批音乐院校建立至今仅仅十几年,作为年轻而新兴的专业,应尽快构建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课程目标与设置,以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的需求。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专业的教育应当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特有的课程结构,加强艺术实践与社会的联系;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实用的、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遵循其艺术特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掘个性特点、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流行音乐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笔者谨以此文与业内同行交流心得,为流行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山.个性化展现多元化纵横――谈高等艺术院校西方流行音乐史课程的教学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5).

[2]王思琦.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倾向的个案研究[J].人民音乐,2009,(02).

[3]余政仪,施涛.改变研究模式 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J].人民音乐,2008,(09).

[4]徐元勇.论高等艺术院校通俗歌曲演唱的专业教育[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4).

[5]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提高钢琴练琴效率 下一篇: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琵琶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