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用不谢幕的光影人生传奇

时间:2022-04-09 10:26:50

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2014年1月7日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是个符号般不可磨灭的传奇。而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光影作品都更加精彩传奇!

【素材呈现一】

为业:潜心好学,兢兢业业

1907 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看中了初兴于上海的电影业,于是来到上海,成立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

进入“天一”的邵逸夫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围着各种电影器材转来转去,嘴里不停地发出惊叹的声音,时不时地问操作机器的师傅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还自言自语,念念有词。大哥邵仁杰被他可爱的样子弄得忍俊不禁,但还是在他面前摆出老板的威严架势,警告他不许动手碰任何机器,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邵逸夫不知道大哥会给自己安排什么工作,管他呢,只要能拍电影就好。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哥让他做的工作却是一个打杂的“伙计”。除了要负责清扫片场,整理道具,还要随时听从那些派头很大的摄影师和演员的差遣、指使。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还要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十分辛苦。当然,邵逸夫绝对不甘心总是做这些杂七杂八的活儿,他的志向是拍电影。于是,他利用跑腿的工作之便,悄悄观察摄影师如何操作机器,放映师如何播放影片,灯光师如何操控各种光源……

邵仁杰对邵逸夫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当着公司其他人的面,毫不留情地骂他。邵逸夫常常憋着一肚子的委屈,但是他却从不去反驳,也不找任何借口。他知道,大哥这么做都是为自己好,因为自己做得好的时候,大哥也会毫不吝啬地鼓励自己。邵逸夫心里一直期盼的就是大哥能够让自己真正接触电影设备,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去。

机会终于在邵逸夫的“千呼万唤”中降临了,邵仁杰把他派到了放映组,专门负责跑片源。虽然还是个跑腿受累的活儿,可是邵逸夫却乐此不疲,因为他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电影器材了。

那时的电影院还有加映新闻片的业务,若有突发性的事件,邵逸夫便扛着摄影机到处抢拍,每次出去拍片都会累得汗流浃背,但出于对电影事业的热爱,邵逸夫始终没有怨言。就这样,两年下来,邵逸夫几乎跑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再加上勤奋钻研,硬是把从摄影、编剧、剪辑到导演、电影制片等各个环节的技能都学了个遍。正是有了这种全面的基础训练,邵逸夫在后来主持电影公司大局时,才能做到遇上困难总能迎刃而解。

【素材点拨】

单取人物素材,援引具体事例,论证“梦想犹如风筝,要执着奔跑,才能翱翔于天际”的论点。

【运用示例】

梦想犹如风筝,若不执着奔跑,又怎能翱翔于天际?邵逸夫,富商之子,生活优越,进入“天一”公司之后,却并未因为是家族企业而有特殊优厚的待遇。其兄邵仁杰以普通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邵逸夫,让他从最底层的员工开始做起。邵逸夫每日形同一个打杂伙计,负责清扫片场,整理道具,听从摄影师和其他演员的差遣,甚至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的路程去借道具。工作杂七杂八,辛劳琐碎自不在话下。但邵逸夫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因为他的志向是拍电影,工作之余,他悄悄观察摄影师如何操作机器,放映师如何播放影片,灯光师如何操控光源。他为梦想而执着努力着,两年下来,邵逸夫几乎做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熟悉了电影制作几乎每个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再到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用他的勤奋辛劳、潜心好学、执着奔走,最终让梦想美丽绽放,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

【适用话题】

从小事做起、兴趣造就成功、机遇、吃苦耐劳、奋斗、精通业务、脚踏实地、专注……

【素材呈现二】

为身:追求完美和容人之量

邵逸夫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数十部计。

邵逸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他的知人善用有关。上世纪60年代,他聘用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当他《电影周刊》的主编。邹氏跟随邵逸夫11年,常令邵氏影片“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平平无奇的影片也能卖个满堂红。其后,他大胆起用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为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九点钟一定到片厂,开会、试片时他一定比别人先到,其他工作人员偶有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李翰祥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素材点拨】

援引事例,并与同类素材并列使用,以翔实的论据论证“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生态度,是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这一观点。

【运用示例】

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生态度,是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一代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一生追求完美,就在2009年6月25日去世之前,他还一直在为自己的世界巡回演唱会进行紧张的彩排,从选曲、舞蹈到音乐、灯光等每一个环节,迈克尔・杰克逊都事必躬亲,要求极为苛刻,可以说,这一切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精彩,也是他追求艺术上完美极致的体现。于是之作为我国老一辈的知名演员,其演戏精神是如今许多演员无法企及的。他一向视演戏为大事,接到剧本后对于自己所演的角色,不做到形似神似他是不会罢休的,这种趋于完美的人生态度让于是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话剧人物,尽管于是之走了,但他塑造的经典人物――茶馆掌柜“王利发”却永远留在了世间,留在了人们心中。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数十部计。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拍摄了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最终打造了不可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在电影史上创下一个又一个“第一”和“之最”。

【适用话题】

追求完美、注重品质、敬业、动力、知人善用、胸怀宽广……

【素材呈现三】

为众:散尽千金济众生

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美籍华人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逸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年,多次亲临大江南北视察捐赠项目。

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家乡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

【素材点拨】

单选人物素材入文,适用于记叙文或散文中,可据事例直抒胸臆,也可以第三人称的手法行文,以冷静客观的笔法抒写对人物的敬仰、钦佩之情。

【运用示例】

一幅流转指间的地图,点击它,红点叠满。那是同属一个名字的建筑。

一个萦绕心间的名字,念起它,暖流盈满。那是中国学子温暖的记忆。

一场未经商议的缅怀,加入它,大爱溢满。那是你我发自心底的感恩。

他,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几代学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成为他们求学、求知的最好见证。

他一手缔造的电影帝国,支撑起中国人的文化地标;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产品,丰富着时代的集体印记。他,更以为善的担当,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他说:“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还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的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他是邵逸夫,从富到贵,再到雅,107年的生命演绎的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而他留给世界的,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时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适用话题】

慈善之心、达则兼济天下、老当益壮、奉献、回馈社会……

上一篇:议论文专项阅读训练(三) 下一篇:议论文专项阅读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