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

时间:2022-04-09 09:55:14

探讨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

摘 要: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城乡经济差异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农村转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三农"政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恰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型;城乡一体化

1.城乡社会福利待遇的现状

我国城乡两极化分割的局面造就了城市社会福利普遍优于农村地区这一薄弱地带。城镇建立了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全覆盖,农村地区则呈现一边多一边少甚至零覆盖的现象,这与国家一直采取重点支持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密切相关。城乡社会福利差异主要表现在:

1.1城乡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权利的差异

享受医疗福利是保证城乡居民拥有健康身体和和谐家庭的基础。目前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医疗基础设施的差异。2010年,城镇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卫生院床位5.33张,农村2.44张;城镇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10.4万人,而农村则为204万人;第二,人均卫生费用的差异。2009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 2029.8元,农村仅有588.1元,城市为农村的3倍还多;第三,人口平均寿命的差异。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4.83岁,而农村地区仅为66岁,贫困地区的还未能达到这个基准[1]。

1.2城乡居民享受教育福利权利的差异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城乡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0年全国城镇高中数为12630所,而农村为1428所。而随着初中和小学学校的消失、兼并,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远远低于城镇。另据统计,城乡教师学历差距也很大,本科以上学历70%以上在城镇。从教育经费上看,1997年以来初中教育经费支出农村占全国的比例不超过 40%,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就了广大农村居民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未能享受同等的教育福利[2]。

1.3城乡居民享受其他社会保障权利的差异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低水平阶段,城乡之间出现明显的倒挂现象。近几年,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救济费用有所提高,但始终只占国家民政事业费用的15%到17%左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50.5%,在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村居民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

2.产生城乡福利差异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了城乡社会福利差异日益扩大化。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等相关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失衡,而这些加剧了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化,严重制约着城镇和农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

2.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加剧了福利分配不均衡,有失福利公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的逐步扩大,城镇一直是我国相关政策措施的直接受益者。以"非农业人口"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可以享受越来越全面的社会福利。而包括农村非农业人口在内的农村居民却享受不到公平、平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同时以农民工、流动人口为代表的人群也只能在部分地区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领域。城镇和农村之间未能突破户籍的限制,居民享受的福利也只能带来越来越大的差距。

2.2政府支持的重心始终放在城市,导致城乡长期的非均衡发展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先沿海后内地、先东部后西部、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无疑属于一种单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在前,农村在经历长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也未能得到诸如城市般的发展,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带来了城乡福利水平的明显差距。

3.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制,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城乡居民享受社会福利的落差,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实现城乡居民福利权利的均等。

3.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培训,保证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机会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居民享有的教育机会与所得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意味着教育机会越高收入水平则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福利国家都重视教育福利发展。一是政府应加大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开支,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在思想上、知识上和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三是城乡之间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交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统筹推进。

3.2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要实现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权利的平等,应在个人、集体、政府多方合作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和推进。一是健全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医疗设备、医药等方面提升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二是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转移和培训,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人员的对接;三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医疗福利,减轻医疗负担;四是加强城乡之间医疗卫生事业的互助合作,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医疗福利的平等权利。

3.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

同志指出:"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衔接和协调,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加大政府在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扩大社会保障的全区域、全民覆盖;二是取消以户籍制度为限制的二元福利体制,实现城乡地区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公平的福利分配;三是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的养老、医疗保险工作,消除城乡居民的区别对待,使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4稳步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足做强主导产业和农头企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劳务输出网络,适当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三是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快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倾斜力度,支持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结合,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3.5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体系

普惠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政府部门和民众的监管,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好协调群众与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利益工作。在民政部和人社部的指挥引导下,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明确各自的责任,城乡居民认真履行自己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督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炳耀,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概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闫冬.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福利权利的差异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1(5).

[3]彭文成,谢广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社会福利水平差距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1(10).

[4].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2010-10-17.

[5]谷彦芳,王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09(2).

作者简介:张乐,男,(1987- ),河南信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彭劭莉,女,(1897- ),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议刑事诉讼法典中刑事诉讼原则的必要性 下一篇: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改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