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10期

时间:2022-04-09 07:25:53

肖申克的救赎

#弗兰克.达拉邦特,当代美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和监制,曾三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和1999年的《绿里奇迹》。这两部作品都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都由达拉邦特自编自导,达拉邦特也因为这两部电影,两次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肖申克的救赎》收录了传奇大片《肖申克的救赎》的拍摄脚本、导演的分镜头解析、手绘分镜剧本以及大量精彩剧照,带领读者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再次找到直面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书中,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本变成一部经典大片的。

#安迪走后,我常常会感到难过。但我必须提醒自己,有些鸟是关不住的,注定如此。它们的羽毛如此耀眼……当它们飞走时,你会由衷地为它们喝彩,因为你知道囚禁它们是一种罪恶……但是,当它们离去,你的生存之地会越发灰暗空虚。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有些事只可意会。我只知道她们所唱的一定是无法形容的美丽之物,美得让人心碎。我要说的是,那歌声所带来的,远胜于这片灰暗土地上的人们的所有梦想。它就像美丽的飞鸟,飞进我们狭小单调的囚笼,四面围墙为之粉碎……在那个瞬间——肖申克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感觉到了自由。

#亲爱的朋友们,真不敢相信外面的世界变化有多快。我年轻时只见过一次汽车。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这世界疯狂地忙碌着。人们说话更快,也更大声……工作很辛苦。我努力想跟上,可我的双手一直在疼……夜里我总是睡不好。那么大的床。我总是做噩梦,好像从高处跌落,然后惊醒。常常要很久才能想起自己身在何处……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不想一直害怕。我决定不再留恋。

#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学会适应它,过了足够久以后,你就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要么积极生存,要么赶紧去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这句台词,至今仍然常常作为励志金句被人引用。故事中传达的关于善恶、自由、梦想、友谊和救赎的主题,给无数观众带去了震撼、感动、激励、启迪和惊喜。虽然这部影片从未在中国大陆公映,但在各类电影网站的评分榜中,它都位列前茅,早已成为许多影迷心中的电影“圣经”。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来不曾放弃理想的人,用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囚牢里挖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斯蒂芬·金的小说集《四季奇谭》(1982年)中,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颇为文艺范儿的令人伤感的小说,一个华纳兄弟风格的越狱故事”。而当他第一次拿到弗兰克·达拉邦特的改编剧本时,心里想的却是,“我连翻都不用翻开,就知道正常人绝不会拿这部怪兽剧本来拍电影。这东西拍出来能有《1900》的导演剪辑版那么长了(时长为315分钟)”。

但斯蒂芬·金仍然称赞这个剧本是“让艺术高于商业的奇迹般的神作”。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并且剧本里的每一个字和每个动作,几乎都出现在了电影里。而当你在纸上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那种感动甚至更加深刻。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少有人会遭遇安迪的命运,但安迪在追求自由和梦想的过程中展示出的力量,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渴望拥有的。面对梦想,弗兰克·达拉邦特也劝告人们,要像安迪一样,抓住每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机会,培育对自己的坚定信念。

弗兰克·达拉邦特在本书后记中这样写道:“没有人说过实现梦想会很简单,也没有人能保证这个过程会很有意思……我认为我们被这个国家的花言巧语给欺骗了。我们已经被完完全全地洗脑了,沉醉在虚假的类似啤酒广告词的宣传里,把‘乐趣’当作了丈量一切努力的标准——一切值得做的事情理论上都应该挂上‘有趣’的标签。我们对自己的期待的标准已经被侵蚀了……但我不认为我们的祖先在推崇追求幸福的时候,脑海里真的有过‘及时行乐’的念头。生活可不附带‘快乐保修卡’。我们也不是拿着游乐园VIP门票出生的。生活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最悲哀的损失,是你不能在获得的短暂时间里去探索你的潜力。”

这个理念也潜藏在《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核心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美与孽》、《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最后的大亨》(未完成)及一百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二战之后,美国文坛几位文艺评论家为首,发起了菲茨杰拉德文学再评价运动,从此建立菲茨杰拉德在文坛上坚如磐石的盛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 “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重要作家。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评选二十世纪百年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居第二。白手起家、自我打造的美国富豪盖茨比,其实带着菲茨杰拉德的个人色彩——对金钱、企图心、贪婪以及对一切都能重来的乐观精神。

#笑声每分每秒都来得更加容易,一句玩笑话就会引发汹涌而至的哄堂大笑。人群的组合也在迅速变换,忽而随着新来的客人扩大,忽而分散又聚拢。有人开始四处游逛。自信的女孩在相对固定的人群中穿梭自如,成为受人瞩目的焦点,激起一阵欢乐而热烈的高潮,然后便带着胜利般的兴奋扬长而去。在不断变幻的灯光下,在如海水般此起彼落的面孔、声音和色彩中,处处是她们如燕的身影。

#我决定跟他打声招呼。贝克小姐在晚餐时提到了他,我可以用来作自我介绍。但是我没有,因为他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是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当我再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不见了,我又独自坐在这不平静的暗夜中。

#他绝望地伸出手,仿佛想抓住一缕空气,将这座因她而可爱的城市存留一个碎片。然而在他朦胧的泪眼中,这一切都跑得太快,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那一部分,永远地失去了最新鲜、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这片碧绿的草坪上,他的梦想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他无从知晓,这梦想早已离他而去,被遗弃在城市之外一片漫无边际的混沌中,遗弃在寂寂长夜里一望无垠的合众国的黑色原野上。

2011年,电影杂志编辑邓若虚用5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村上春树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曾下定决心,到六十岁要翻译这本书,他一直把这本书搁在神龛,“时不时看上几眼,以此度过我的人生”。

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律。如村上春树所说,他的文字会让人联想起优秀的音乐作品,他用这种节奏驾驭着文字,就像童话故事里魔法豆的枝蔓向天空伸展一般展开他的叙述。但对于译者而言,菲茨杰拉德那绕几圈都没绕完的长句也让邓若虚犯了难。这些长句虽是美感的表现,但是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是有点艰涩、有点距离感了,所以她把长句拆分成更轻盈、更易懂的短句。

虽然小说里处处都是美得让人窒息的篇章,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奇怪的爱情故事。邓若虚最感兴趣的是盖茨比这个人:世界上居然存在这样一个精神病!世界上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人,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作者就像写肥皂剧一样,把所有多情男子的心智和情感都堆到了他的身上。

有人戏称这是个拜金女遇上励志男的故事,但关键是盖茨比知道黛西拜金却依然爱她。在邓若虚看来,其实盖茨比是接受拜金思维的,因为他所有的财产和奢华都是为了去爱一个人。当黛西因为他穷而嫁给汤姆的时候,盖茨比是认命的,他接受“我当时太穷了,她等不及我了”这个事实。他们短暂的愉悦也都建立在丰厚的财产之上,盖茨比并不觉得用金钱来取悦一个女孩有什么问题。

正如菲茨杰拉德自己所言:“《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

今年8月底,由《红磨坊》导演巴兹·鲁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大陆公映。这已经是这个故事第五次被搬上大银幕。随着电影热映,菲茨杰拉德的原著小说也再度热销,电影和小说自然成为比较的对象。“虽然我喜欢导演的这股劲儿,但导演很没有节制地一个劲儿地铺张,让整个场景要多晃眼有多晃眼,角色要多歇斯底里有多歇斯底里,会让观众觉得做作。而菲茨杰拉德虽然描述了纸醉金迷的场景,但是比起巴兹·鲁尔曼来说,前者看上去更懂得控制情感一点。”译者邓若虚如此评价。

上一篇:服务对接 抢占电商先机 下一篇:于金伟——坚守是自信,邯郸学步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