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命 新素质 新期望

时间:2022-04-09 05:57:09

新使命 新素质 新期望

摘要:本报告揭示了企业家群体对于创新和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过程,了解了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问题,阐释企业创新的新任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反映企业家对营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环境的期望。

关键词:企业家 新使命 新素质 新期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并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和成长进步。中国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的发展模式,中国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总结和思考中国企业家在价值观念与事业追求、学习成长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了解他们的期望与建议,把握企业家队伍成长和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群体对企业持续成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于企业经营者十五年的连续跟踪调查,为这种总结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本报告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要背景,以十五年跟踪调查数据为基础,揭示企业家群体对于创新和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过程,了解了中国企业在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问题,阐释企业创新的新任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反映企业家对营造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环境的期望。

一、企业家的新使命:创新与社会责任

(一)企业家群体构成的新变化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比分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十五年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家群体在构成等方面的明显变化。

1、教育程度与专业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2007年大专以上的占80%,比1993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同时,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数显著增加。

2、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1993年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仅有2.7%,2007年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达到了57.7%。2007年对经济地位满意的占47.6%,比1993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

3、企业家职业身份的获取方式显著改变

1993年由“主管部门任命”的占85.8%,到2007年仅占18%;“董事会任命”的在1993年仅有3.8%,到2007年提升到42.9%,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仅占18%。此外,2007年“自己创业”的占31.5%,比200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4、所在企业的构成与状况发生明显变化

2007年调查显示:来自国有企业的占11.4%,比1993年减少了63.6个百分点;来自中小企业的占88.6%,比1993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成立于1993年以后的企业占62%,比1998年提高了32.7个百分点;盈利企业占70.8%,比199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5、社会角色和自我感受的变化

2007年的调查显示:30%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非常高”或“比较高”,比2002年提高了19.9个百分点;71.8%认为“国家经济政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超过八成的认为,企业家在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作用“很大”或“比较大”。同时,企业家为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调查同时显示,有超过80%的企业家感到压力“很大”或“较大”。2007年的调查还显示,5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是他们付出的最大的代价。在承受较大压力的同时,企业家的幸福感略有上升,2005-2007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自己的幸福感的评分分别为72.8、73.4和74.6。

(二)企业家的新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企业家队伍在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企业家群体也逐步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和追求。

关于企业家的个人追求,对比1998年和2007年的调查可以发现,“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对“关心员工”、“回报社会”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和“个人财富与地位”的追求。

关于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对比1997年和2007年的调查发现,企业家选择“乐于奉献”的比重明显增加,选择“追求最大利润”的比重显著下降。

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信守承诺”、“守法经营”、“善于创新”、“尊重员工”和“回报社会”,其中有四项的内容与社会责任相关;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和“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分别有42.4%和56.8%。

第二,企业家对创新的认同和追求。

2007年的调查表明,在企业家的个人追求中,“不断创新”排在第4位。在2000年和2007年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理解的调查中,“勇于创新”排在第1位,选择“敢于承担风险”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中,“善于创新”是企业家最认同的前5位特点之一。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和“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创新与冒险精神”分别排在第11位和第8位。

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对于创新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企业家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在不断摸索和快速变革中成长期来的。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在精神追求、角色认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要承担新使命,中国企业家队伍需要具备新素质,实现自身的转型。

二、企业创新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中国企业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创新思路和明确的创新方向,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

新活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与创新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与创新资金的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企业家领导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素质要求:要设计创新的路线图、构建创新的价值链、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要求企业家应该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一)中国企业创新的历程

从制度创新来看,1994年调查发现,关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60.3%的企业家选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65.5%的企业“有打算”进行股份制改造。1995年的调查显示,“劳动用工、人事权不落实”、“企业领导体制不协调”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大难点,企业家呼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企业家对“本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评分为5.34。

从技术创新来看,企业经历了从偏重技术引进到注重自主开发的历程。1993年的调查发现,技术力量不足和研究开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2000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3.7%的企业家认为“研究和开发能力”是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十年来,不少企业充分意识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自:主创新。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近三年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结果显示“自主开发”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合作开发”,引进技术位于第三位。

从管理创新来看,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希望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效的组织和优质的团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创新。2000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希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并且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新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2004年的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家开始直接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80%以上的对本企业各项内部制度建设给予肯定,对“制度标准化”的评分为4.65分。

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1997年的调查显示,如何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的调查显示,有65%的重视“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2004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于本企业在“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方面的评价较高。

第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2004年的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已经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创新的差距与瓶颈

大多数企业家在肯定企业创新成效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企业在各项创新上的差距: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大多数企业家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制度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还任重道远;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的组织方式、决策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关于妨碍企业创新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是:

第一,对创新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缺乏创新的路线图。调查中一些企业家感到“难以选择创新目标”正是这种问题的体现。

第二,没有有效地组织与创新有关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没有构建有效的创新价值链。调查中“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集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第三,没有有效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在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调动各种内在的创新力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000年有关妨碍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经营者选择“创新动力不足”。

(三)企业创新的新任务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第一,设计企业创新的路线图,对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全球化视野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7年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决策能力”、“丰富的行业与专业知识”和“预见能力”的认同度较高。在1997年与2002年的调查中,“决策能力”被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第1位和“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的最后一位。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家对自己决策能力的自信,存在着高估的可能性。2002年关于“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选择“决策失误”的占57.7%,可见决策失误是中国企业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2007年关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决策能力”排在第1位。表明企业家对决策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紧迫感。

调查还显示,我国多数企业对于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重视不够。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有三年以内的规划。

第二,构建企业创新的价值链,对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包括国际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家把“组织协调能力”排在“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的第2位。应该看到,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是简单的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而是对于合作各方利益关系、工作关系的系统思考和设计。在这方面企业家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整合创新资源的过程中,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企业家将“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作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的措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新和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源,对企业家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必须建立促进创新的长效机制,打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持续的创新能力。其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04年的调查显示,有92.4%认同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调查还表明,企业的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对企业综合创新成效、综合竞争优势、财务、运作、客户和员工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有显著和正面的影响。

2005年的调查表明,与企业家个人学习能力相比,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中国企业家大都注重个人学习,但是在带动团队学习,促进组织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在创新文化建设上仍然任重道远。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与新素质要求

调查表明,大部分企业家认同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诚信守法和保护

环境方面尤其需要改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的落实企业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对企业家在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更高期望。

(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与特点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新旧法规和观念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家对待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不断成熟,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行动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2006年关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表示认同。大多数企业家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2007年的调查显示,90.3%的企业家同意“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误解,69.7%的企业家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此外,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的”的有40.8%,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的有23.3%。

关于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2004年的调查显示,92.1%认为本企业“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95.8%认为本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其它依次是伦理责任、经济责任和公益责任;大多数企业有过实际的公益行动。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的有83.7%。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005年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有22.5%,少于10万元有67.5%。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为15.1%,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为14.7%。

在企业家看来,当前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有:污染环境,不讲诚信,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各种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中,诚信问题最为突出。2006年的调查显示,48.8%的企业家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的缺失本身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企业诚信问题,2001的调查显示,对于当时国内企业信用状况,有9.3%认为“很好”或“较好”。当问及“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认为“需要提防”的占62%。企业家认为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

2007年的调查显示,同意“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这一说法的占29.7%,同意“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的占24.1%。这表明,建设企业经营的诚信环境还任重道远。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表现出重建信任的强烈的责任感。一些企业把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发展战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定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的调查显示,65.2%的企业家认为过去三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及对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

第一,诚信经营对企业家的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信用经济,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2002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对于自己的行为,最有力的外部约束是法律法规,最有力的内部约束是自身修养。同时,有关“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经济问题”、“独断专行”、“生活腐败”、“弄虚作假”。这些都反映出了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此外,企业家的诚信守法意识也显著增强。关于“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2001年选择“诚实守信”与“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的比重与1997年相比明显增加。

第二,保护环境对企业家的环保意识和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企业应该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力量。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家同意“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环境”,赞同“对企业可能造威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

第三,利益共享对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企业承担消费者权益责任的评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客户(同行)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社区权益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益共享”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同,企业的实际行为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一些企业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07年的调查中,同意“本行业中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的占65.7%。

要真正实现利益共享,不仅需要规范相关的法规和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更需要提升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领导力。2003年有关企业家价值观的调查显示,认同“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的企业家比重最高;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和“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的比重也较高。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对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更能够带领员工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2003年的调查显示,同意“企业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凝聚的基础”的占96.7%。对企业领导来说,如何以个人的品德修炼和精神境界提升为基础,形成富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带动企业员工一起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

第四,社会公益对企业家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2年和2007年的调查发现,对于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国家创新能力几方面,均对企业家的社会作用给予了较高评价。

四、新期望:营造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跨入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新阶段,不仅需要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升素质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

(一)营造企业发展的新环境

历年的调查显示,妨碍企业创新的因素依次是“缺乏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体系”、“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依次是“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家的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等。

企业家期望为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2007年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积极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同时,也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调查表明,政企职责不分是妨碍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因素,而企业制度创新的滞后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瓶颈之一。调查还表明,在企业家看来,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值得关注。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和风险补偿政策等是促进企业创新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诚信、环保、共赢共享的社会氛围。

(二)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新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有待于进。_步深化和完善,企业家队伍也正处于形成和成长的时期,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其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调查表明,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而且,从2002年到2007年,各项评分没有太大的提升。另外,2007年的调查还显示,对于“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的说法,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

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氛围,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切实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声望,使企业家真正成为一种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其次,要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规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从建立信用制度入手,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

第三,要大力为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帮助。要支持那些服务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和商业教育机构、各种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帮助企业家提高整体素质。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帮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四,要加快企业家激励制度、约束监督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家业绩考评体系及报酬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时代赋予了企业家新的使命,对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企业家在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和谐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创新系统与企业自主创新 下一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何所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