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写

时间:2022-04-08 06:05:27

专业评委一条龙

21届国展的评委在组成结构上,囊括了摄影协会组织、摄影理论研究、专业媒体和摄影家等多方面的专家,而他们所关注的摄影类别也分别在艺术、纪录和商业的领域,充分体现了评委涵盖面广的特点。

在初评阶段,由于专业评委对其所在的摄影领域情况――从摄影的题材、基本规律、发展方向到表现手法―有长期的经验都非常了解,所以将评委按其所在领域分组对参赛各组别进行初选,发挥了专业评委的作用。

但进入复选以后,实行了所有评委对各组别进行统一评选,此时专业评委所体现的“专业”地位就被削弱了。能否在在今后的国展评选中,能够始终坚持专业评委对专业组别进行评选,由他们评选出金银铜奖的入选作品,再由评委会整体最后评选出金银铜奖来。这样即可以通过发挥专业评委的经验,来体现该类别摄影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通过整个评委团对作品的摄影水平予以把关,做到获奖作品即“专”且“精”。

先议后评好办法

21届国展在初选和复选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多是单独对作品进行观看,完全凭作品的画面效果和所附的文字说明进行投子评判,针对整体作品情况和某幅突出作品的交流,也大多是在二、三个评委间小范围的讨论,缺乏对整个评委队伍的影响力。

而国展作为全国摄影水平的整体展示,其评选不应仅仅落在评奖上,重要的是展现社会风貌和体现摄影人水平,因此在评选过程中,应增加评议制度,定时召开评委会议,与体现专业评委地位相结合,由专业评委对某一类别的摄影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对其中涌现的重大题材、新题材和新手法,对其他评委进行介绍,这样会鼓励作者关注社会重大题材和创作手法的创新。

求新求变促发展

21届国展在征稿之初,明确作品应拍摄于2002年8月31日(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截稿日期)广告,其目的就是要鼓励新作品的产生。但新作品不仅是产生时间新,还需要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有所发现和创新。但在参评的作品中,仅仅通过时间的限制并不能避免创作题材的重复和雷同,更不能避免那些似曾相识的模仿之作。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评委从作品的评选自身出发,提出应注意获奖作品在创作上的导向作用。比如艺术类中梯田题材的作品,在上获奖,在20届上还获奖,就会误导拍摄者,让他们认为某一类的题材容易获奖,忽视了开拓创作思路;而在纪录类作品中,常会见到故意追求血淋淋等恐怖的画面,仅是通过这种刺激的表现手法来追求画面冲击力,我们需要鼓励那些通过主体人物与其他的陪体、事件以及环境的关系来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创作手法。

因此在评选中,一定要注重获奖作品题材的导向作用,应该鼓励发掘思路、创新手法和新题材的作品,利用这些有新意的获奖作品对整个摄影界的创作产生导向作用。

“瘦身”国展做精品

在连续两届的国展评选中,被评委们反映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图片总数量过于庞大,图片质量又良莠不齐,评选过程中要花费掉评委相当大的精力;尤其作者选送的组照动辄十几张,作者缺乏对于自己组照的精选和结构,更加重了评选的繁复劳动。

面对这样的现实,组织者要让国展“瘦身”,以保证参赛作品的质量为前提,降低参赛作品的数量。国展不同于其他有巨额奖金的影赛,它是展示全国摄影艺术水平的展览,应该适当地限定参赛人的身份,提高参赛的门槛,限制每人的参赛作品数量,如有必要,甚至可以以经济杠杆来控制的手段,比如采取提高参赛费等方法。

在国展的研讨会上,评委们还提出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分类不清,投送的类别有误等问题,希望作为组织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作品分类的明确性和宣传上让更加严密。作为协会的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王郑生副书记表示,从近几届国展开始,中国摄影家协会不断地致力于国展的改革发展,从本届评委们的意见中,我们更得到了相当多有益的好建议,对此一定会做好总结,并进一步推动国展的完善进程,让国展征稿到评选的全过程,做到程序明确、设计周密,相信国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645的空间 下一篇:新即物主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