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山州席草寨傣族“锦库”节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时间:2022-04-08 05:47:32

从文山州席草寨傣族“锦库”节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它既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变迁模式,我们不可能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永远“冻结”“凝固”,也不应该使“主体”固守其“原汁原味”的传荣文化,永远过着传统生活,将其排斥在现代化大门之外。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山州傣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是傣族传统的“锦库”节(即民间常说的花饭节),在节日里傣家人把糯米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染料(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它送给亲戚朋友表达祝福和友谊。制作花饭要选当年产、颗粒大、色泽好的优质糯米做饭。用于染饭的颜色为:用红饭叶煮汁染红色,用杨花煮汁染黄色。人们分别将这些植物染料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至汁成红色、黄色,然后将糯米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水汁浸泡十多个小时后控干,用甑子蒸熟后即可食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傣族“锦库”节既展现了傣家人传统的节日习俗,又体现了现代因素。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沉淀,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传承于社会,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保护离不开原住地人民的努力。

挖掘节庆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节庆文化是了解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最直接最直观的材料。任何仪式典礼活动甚至语言、传统知识和生活习惯都蕴含着本民族人民的某种意愿并由此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山傣族“锦库”节寄托了傣族人的愿望,是傣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而这些都需要文化工作者的记录。文山州傣学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11月,这一研究会的忠旨是通过考查深藏湮没于民族群众中的本土文化将原型详细地记录在案,或文字或影像,使其更好地保存下来。文山州傣学研究会和马关县傣学会的成员都前来参加了席草寨的“锦库”节,并收集整理了流传在民间关于“锦库”节来历的传说。

“锦库”,傣语的意思是“娘娘姑妈”节,即“小姨姑妈”节。傣族民间有句谚语:“锦蒋召勐素,锦库召勐夯”。锦库节是文山傣族一个以迎接出嫁妇女回娘家团圆辟邪,隆重而古老的节庆活动。凡是文山傣族老布涛老牙涛(爷爷奶奶 )都能讲出“布岩召蒋,布疑召库”的传说,通晓“锦库”节庆的文化含义。据考证,此节庆活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元朝初年至今,在傣族民间从未间断。锦库节分为四个主要内容:一是节庆节庆前夕千家万户的“接亲迎亲活动”;二是吃团圆花饭“串百家门”活动;三是“连卜少,连卜冒”的对歌恋情活动;四是求火把魂,栓“五色花线”保平安活动。锦库节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其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傣族大寨子叫曼新亨(千家寨),寨子里有个心地善良、求神很灵的布疑(二爷)。他年年都要在六月农闲时,为村里的同胞们祈求囡娥女神,保佑人们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免受妖魔、病魔、旱魔、洪魔危害。有一年农历六月的一天,布疑惯例开始求神,囡娥女神仙灵说:“布疑,人间洪水就要登天了......”他吃惊地问:“怎样解救呢?”囡娥女神不吭声。布疑心中有数,喊来了很多乡亲帮忙,杀了九九八十一头大肥猪,八十一条壮黄牛,染了千家人的花糯米饭,香喷喷地摆放到了供桌上,全村念了七天七月的经,终于感动了囡娥女神。她显灵对布疑说:“你那出嫁的女儿和所有出嫁的女人,最好要在六月二十三日前接回千家寨,她们仰仗你的洪福袒护,就能逢凶化吉”。布疑立即选派了八个壮士骑着八只大老虎,将这一信息很快地传遍了天下所有的傣族村寨,人们争先恐后地在囡娥女神所讲的时限内把“娘娘姑妈”这些出嫁在外的亲人接回到千家寨,如愿躲过了这场毁灭性的洪水大灾难。只有一家人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派人去“接亲”,他家的女儿在洪水登天时,哭天叫地地被淹没了,变成大河里一块大石头,至今遇到天旱时,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那里流淌着心酸的眼泪。所以傣家人每年在六月二十三以前,无论多忙路程多远,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出去把出嫁的娘娘、姑妈们接回老家来团圆,并在农历六月二十三这天用大鱼大肉和花糯米饭敬献囡娥女神和“布疑召库”祈祷保佑。傣族人称作“锦库”节,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同一民族各村寨轮流定期举办隆重的民族节庆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存繁衍着众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文山州境傣族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2009年的花饭节由文山县席草寨承办,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类似的节日名称(如文山壮族的“红饭节”)和体现席草傣寨的特色于是就用傣语“锦库”节来改称“花饭节”。节庆内容包括节庆前夕千家万户的“接亲迎亲活动”;吃团圆花饭“串百家门”活动;民族歌舞表演等等。其中“接亲迎亲活动”不仅仅是迎接傣家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同时也是迎接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和各民族同胞。表演结束后所有观众和全体村民欢聚一堂,共吃团圆花饭。民族歌舞表演同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电台和记者,加大了对“锦库”节这一民族节庆的宣传。举办这次节庆活动的费用一部分由乡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由本村自己承担,各民族同胞可以尽情享受欢乐的节日氛围。这些形式响应了党和政府关于各民族之间团结的号召,增进了民族内的团结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山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用舞台形式来实现村民参与、展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热爱唱歌跳舞,歌舞娱乐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在传统的少数民族社会中,歌与舞是人们劳动之余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从文化功能的角度讲,歌与舞还是人们在各种生存压力之下的一种情感宣泄方式,也是人们消除孤独寂寥、相互交流、充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在歌舞娱乐过程中,因繁重的生产劳动造成的身心压力得到缓解,心理平衡得到有效保持,通过舞蹈、歌曲等艺术的加工与提炼真实地再现民族独特的文化,使歌舞表演与当地民族艺术、民俗风情、民族审美、民俗生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锦库”节日里同样少不了傣家人的歌舞表演。席草寨是一个具有开放思想的村寨,2009年六月的“锦库”节,邀请了众多文山州、县、乡领导,文山知名企业,临近村寨(小陆寨、稼依镇等)的领导干部和村民参加“锦库”节,其中许多前来的贵宾也带来了自己的歌舞表演。文山傣学会文艺队带来了《欢迎您到傣寨来锦库》、《锦库山花》、《锦库花饭敬嘉宾》等歌舞表演。文山蚌卡文艺队表演了《锦库之夜》等舞蹈。文山席草寨文艺队是节日里的主要表演团体,表演的节目有舞蹈《祝福祖国》、《孔雀戏鳞》、《山傣俏》,傣装展演《多韩踮窈》等。舞台表演中展现了文山州各分支的傣族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体现了傣族的审美观念,凝聚着傣族群众的聪明才智。傣装展演使傣族平日里很少穿戴的盛装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盛装花饰颇多,非常精致,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这些盛装只有在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全体村民男女老少都来席草寨小学校观看了这场演出,其中还有其他村寨的壮族、苗族、汉族等同胞。席草寨文艺队的所有成员均为本寨村民,小到五岁的儿童,大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体现了傣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尤其在节目《祝福祖国》中祖孙三代同台献艺,赢得各民族群众的热烈掌声。傣装展演《多韩踮窈》,更是结合了现代的艺术,以走台的形式展出了傣族人民不同的节日盛装,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民族传统的保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的表现。

节庆中,歌舞表演者大多为中青年和青少年,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这些传承主体在参加这样的文艺活动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表演的节目及形式完全由村民自己决定,真正做到了村寨参与,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村民乐于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融于节庆歌舞表演中,凸显了本民族的本色。村寨参与可以强化村寨居民的自我意识,增强村民认同感即凝聚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觉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锦库节期间的歌舞演出固化了席草寨傣家人的身份认同,凝聚了民族归属,增强了村寨族群的自尊心、上进心和奋发精神。

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发扬光大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手段。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才不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渗透和替代,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传播、发展自己的文化,使那些即使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实用”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能转化其生存方式和用途,继续传承下去,实现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华学院)

上一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社会工作者的从善情怀与发展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