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的不是屏,是……

时间:2022-04-08 02:01:48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平等、便捷、快乐、廉价。网络让我们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延伸,也使我们轻松告别了以往的生存方式。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文化生态,当然还有人们的观念。

刷的不是屏,是怨念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从前,你要么独自闷着,要么约哥们儿喝酒,如果是女孩子,就去“扫街”。自从有了刷屏,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发博客、发微博、发微信,尽情宣泄内心的不满。你还可以给某些账号发私信,让其匿名公布你的糗事,既引发共鸣,人家还不知道你是谁,爽快又没风险。

难怪“我的前任是极品”那么火,微博粉丝超300万,也难怪佟大为等主演的《我的极品是前任》上线不久点击率即超1000万,被称为“网络神剧”。这说明在感情问题上,有怨念的不在少数。

人的怨念可远不止在感情方面。所以模仿“我的xx是xx”句式的微博和微信群层出不穷。而他们还把吐槽范围大大延伸,从室友到同事再到老板,全部列入。有趣的是,该微信账号每天都会挑选一条遭遇最凄惨、情绪最饱满的语音,于晚8点左右群发给听众。

有众多微博粉丝的树洞,又推出了微信公众账号,并且常年保持上千条“库存”,足够展示人类的各个隐秘层次。除此之外,有人针对具体某地、某学校推出树洞服务,将焦点集中。你也可以上秘密网,说出你的秘密。

刷的不是屏,是碎碎念

据说中国人喜欢拍美食,到饭桌上尚未张口,就“让手机先吃”,后来晒到网上。最近有老外采取“反制措施”,专门拍那些爱拍美食的人,一时间得到大家共鸣。最近网上流传智能手机十大最蠢用法,“不停拍美食并分享”就名列其中,此外还有“没完没了地噘嘴自拍,竖着手机拍摄视频”等等。

然而这依然无法阻挡中国人对美食分享的热爱。香港美食家蔡澜粉丝超过591万,美食为王的微博粉丝超千万,舌尖上的中国也近150万。微信上,随便一搜“美食”就会跳出来一大批公众账号,更不必说如今谁手机上没装着几个用来寻找美食、订餐的APP。

美食之外,生活达人、旅游达人、星座达人、宠物达人都在分享心得体会——看场话剧要分享,见到好风景要分享,星座研究所得要分享,喵星人、汪星人的各种萌态要分享……总之,不要怕你是碎碎念,刷屏时代需要的正是碎碎念。

其实刷碎碎念也不都是那么无聊。和菜头在微信上搞了个槽边往事,上到社会新闻、中到科技产品、下到菜谱保健均在网罗范围内,将碎碎念推上新境界。微信上还有个叫范晓萱的,没错,就是小魔女本人,她心情好还会为你清唱一首。

刷的不是屏,是心灵鸡汤

向树洞诉说是宣泄,有利于放空自己,但不够,人们还需要有人来安慰。

张小娴,香港情感作家,网络普及前已功成名就,《面包树上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等,给成长中的少男少女灌了一路心灵鸡汤。刷屏时代到来,张老师开通官博,拥趸达3600万之众,足见受欢迎程度。张老师的微博以旧作摘选和新创作为主,走的仍是小清新、文艺范喜闻乐见的路数。

广受追捧的还有亦舒,她以形似简·奥斯汀的风格俘获人心。只可惜亦舒老师微博更新并不勤快,令粉丝望穿秋水。别急,可以去看连岳和陆琪。连岳不必多做介绍,至于陆琪,虽然该情感专家私生活曾受质疑,又虽然在每条语录后加个“——陆琪”的嗜好引人讥讽,但是同志们,坐拥1100多万粉丝这件事证明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是千古真理啊!

煲心灵鸡汤的自然不止以上几位。事实上,刷屏时代引爆了心灵鸡汤,打开微信、QQ空间等等,各种小贴士、男/女人必须注意的x件事已占领屏幕。官博、官微的早安和晚安也大多是这类内容。流风所及,连任大炮任志强也一天到晚发人生感悟以及一点也不格律的格律诗,“人生导师”李开复就更别提了。

刷的不是屏,是微刊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有一类生物永远不会灭绝:话痨。话痨分两种,一种类似于碎碎念,再细碎的小事也要拿出来分享,如同前述。还有一类比较高端,喜欢分享一些人生哲理、人世观察、阅读心得等。于是有了微刊。

微刊到底刊发些啥?对此新浪微刊负责人陈诗伦有言:“以一本本微刊为内容载体,实现基于兴趣的内容聚合、阅读平台,涵盖美食、旅行、影视、科技、财经、明星、情感、搞笑等领域。”换言之,微刊什么都可以囊括,企业、个人都可以打造,其宗旨就是将碎片化的信息搜集整合,供人方便攫取。

这方面的代表是由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创办的蛮子文摘。自2012年上线,因“无缝知识获取”的理念,蛮子文摘获得成功。其向民间高手征稿,还宣布投稿内容48小时内转发超过5000次,即付奖金1000元,转发1万次奖2000元、转发5万次奖10000元。

刷屏已无孔不入,使我们的生活日益快捷、多元,尽管新技术总有令人不适的地方。有一种热情叫刷屏,有一种围观叫被刷屏,生活有多广阔,刷屏就有多少弥散。

刷的不是屏,是社交

不管刷碎碎念也好,刷心灵鸡汤也罢,甚至刷人品,有些人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认识更多人,扩大社交圈。这就是从前的短信现在的SNS大行其道的原因。

2012年除夕,三大运营商的短信量高达130多亿条,受访者人均收到的拜年短信为39.3条,比去年有所上升。每个人收到的拜年微信、飞信、微博则分别为6.4条、2.4条和1.9条。这表明,人是多么需要社交,尤其每逢佳节。

“非主流”90后喜欢聚集到人人网畅所欲言,而对于正在老去的70后、80后来说,这种火星文基本属于看不懂。所幸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强大,朋友圈让我们能时刻关注亲友动向。陌陌、友加被称作“xx利器”,使人与人相识的成本无与伦比地降低。没有这些也没关系,许多APP的“附近”“周边”等功能,就是给你找人用的。

曾经有人说:“如果不是为了认识人,谁愿意去鸡尾酒会?”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不是为了认识人,谁愿意刷屏。

刷的不是屏,是知识

必须声明,我们并不是一个一点也不热爱学习的民族,所以,那些刷屏的被刷屏的也不都是浅薄无聊。就像再难的谜也会有人猜,在网上刷知识的也为数不少。

比如姬十三创办的科学松鼠会。作为较早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自2008年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汇集了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从线上到线下,遍布网站、微博、微信、豆瓣、传统媒体等,和稍后成立的果壳网一起,致力于“剥开科学的坚果”。每逢热点事件发生,松鼠和果壳们就会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答疑解惑。由此也出现了以食品安全见长的松鼠云无心,以生物学和医学见长的瘦驼等科普达人。

当然,如果你愿意把杜蕾斯的官博看做“知识刷屏”,也行(微信上它自称“杜杜”)。此外,微信上的腾讯科技也是刷知识的高手。

没有组织也不妨碍刷知识,最著名的就是“打假斗士”方舟子,想必大家已耳熟能详,不再介绍。不少律师、医生也运用专业知识在网上为人答疑解惑。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胶原蛋白是否有效”,就是烧伤超人阿宝等医生发出的质疑。

不过要说最成功的,还得属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于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医师。自2011年10月开通微博,每天与网友分享医院的趣事、生活中的囧事,因其搞笑、亲切的风格,被称呼“协和姐”。

如果你并非专业人士但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如果碰到历史、哲学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领域又该怎么办?那上知乎吧,一个真实的“问答社区”。

知乎不同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这类即问即答网站,而是建立起网络社会,依靠社区的力量答疑解惑。你可以在上面提问,也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知乎有网站、官博,也有APP,甚至有“知乎日报”客户端,每天推荐几条到几十条高质量问答。

刷的不是屏,是实用信息

当线上和线下融为一体,刷屏就不纯粹是为了娱乐,没错,工作、出行、休闲,我们已无时无刻离不开刷屏。我们用电子地图查出行方式,用各类订餐APP搜寻美食、预定饭店,用APP买火车票、机票,用APP查航班进出港动态。现在,有的地方连长途车票都能网上预定了。最近最火的则是叫车APP,动动手指就能打车,瞬间风靡上海——当然也饱受争议。

刷实用信息的趋势早已蔓延到了微信。有一款公众账号叫innteam,宣称“微信定房,只需3步”。原来,你只要利用微信“发送位置”功能发出自己的方位,该账号会回复离你位置最近的3家酒店信息,直接点进中意的,就能预定房间了。

上一篇:你的梦想还在吗? 下一篇:理论联系实际与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