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虚戒浮 以实取胜――高考作文攀登“发展等级”之要件一

时间:2022-04-08 09:59:57

去虚戒浮 以实取胜――高考作文攀登“发展等级”之要件一

高考作文向来提倡考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考生高考作文谋求“发展等级”的一条底线,也是古往今来众多传世佳作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综观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除了在立意、表达等方面具有上乘表现外,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这些作文大多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从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中提取素材。这也正应了白居易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作文之所以出现思维僵化,立意平庸,语言干瘪,少有个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中群体无“我”,由此导致集体失语症候。无“我”使“我”的语言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很难扎根于心灵的土壤。当心灵被抽却时,“我”的话语虽然呈现富丽或者合乎规范的一面,但是这种文字所凸显的灵魂游离状态,使作文始终无法有血有肉“直立”起来。因为“我”的思维已经进入到一种群体默守的轨辙上,“我”写 什么和怎么写已经不再由“我”决定,“我”的文字显现已经被一种惯性或既定语势预设在那里,“我”身不由己,只能沿着已有的规程去循守。作文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状态,是为改善人的生活品质而存在,是为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而存在。而这一切都必须有足够的镜头聚焦“我”的当下状态,而不是用一种类似“通识性”的共知语言再纳入到形似数学公式的表述格局中,使话语表述脱离“我”的真实存在而游离于一种非我的生存世界。“我”被架空,“我”在絮叨的是一种似“我”非“我”的话语。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过度追求辞藻华丽、表达虚浮的倾向。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量引用古代名人事迹,致使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物高频率出现在考生作文之中。针对这种浮华不实的文风,不少省市高考阅卷部门已经对此亮出了“不”的黄牌。据报道,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已经开始明确规定,对那些一味堆砌华而不实辞藻、罗列大量名人名言而没有实质内容的作文一律判为三类文。其目的就是要倡导作文回归到它的本真状态,回到真情实感的作文本位上来。当“我”一旦进入“忘我”境界,文字便失去它本有的为“人”而“生”的合理性,文字成了某种工具,成了获取或实现某种功利的载体。这违背了文字对人的内在精神的扶持与关怀。只有文字真正进入人的体恤层面时,文字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生”,而且当“我”驱动文字时,只有用“心”而不是言不由衷时,文字才获得了空前的真实,文字的本质意义才得到了坚守。也只有如此,不论议论,还是其它表达方式,才能真正作用于一个个“我”的生命个体的生成、拔节与成熟,“我”也因此文字而涌动着生命的清芬与光泽。我们的高考作文也就因此而具备了攀升“发展等级”的基本素质和品相。

[文题设计]

雪莱有一句著名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在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阳光总在风雨后,也许,梦想正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请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根据自己的体会,拟一个恰当的题目;②立意自定;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④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构思点拨]

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我”放到作文之中,以自己的真切经历和感受为基本题材。因为作文要求中已经明确了“根据自己的体会”这一基本写作倾向。就雪莱的诗来说,立意的基点很好理解,人生从来就是充满着曲折坎坷,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强调的就是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道理。但是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对这些困难的挑战和征服。而人生的希望也恰恰就蕴蓄在对困难和失败的战胜上。因此,可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就某一次经过失败的痛苦洗礼之后,始终不向困难和失败屈服而迎来希望曙光的事例展开叙说,以证印话题的本旨。二是尽量不要抽象地玄说或演绎对“希望”的认识,在证说的过程中,也不要过多地征引那些古代名人如何克服艰难困苦的事例,因为诸如屈原、司马迁遭受人生的打击与不幸已经广为人知,再去引用难免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三是在叙说自己的经历时,要把握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要求。既然是以“我”的经历和感受为主,就要力求将“事”叙述清楚。在叙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事”和“理”的主次关系,不能过多地对“理”进行阐释,而应该让“事”自然地生发出“理”,使“事”和“理”之间符合生活一般逻辑和常识。同时在配置一定的场景出现的景物描写时,也不要过多地进行渲染,力求做到以景衬情的写作基本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抒感时,要力戒过多的情感宣泄,以避免虚浮不实的滥情现象。这样一篇有质感的文章也就直立起来了。

[失误作文]

阳光来了,希望还会远吗?

张林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首诗很狂,我喜欢它,不是因为它的狂。而是它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可我却走不出心中的恐慌,心中的悲凉,心中的心灰意冷。

梅雨

6月快来了,高考还会远吗?心中掠过一丝恐慌。 6月快来了, 梅雨却早到了。雨一直下,是悲凉。似乎在诉说着高考的残酷。盼望着, 盼望着,太阳终于出来了。可一切都是瞬间。雨又下了,真凉,,凉得让人在这高考心灰意冷。为什么我走不出心中的恐慌?

考号

所谓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终于结束了。心中有些不快,是失落?是惆怅?不知道,只知是因为数学有一道大题做错了。走出考室,天空中阴沉沉的,又要下雨了,该死的梅雨!我咒骂着。回到教室,无力地坐在座位上。不经意间,我看见桌子左上角的考号被折起来了。这才猛然想起,在考前,我随手在考号上写了几句话:“虽与你素不相识,但祝你考个好成绩。”我有些疑惑,小心翼翼地拿下考号,小心翼翼地打开。上面竟有几句回话:“你真好,不认识的人你也祝愿,和你交朋友一定很快乐。”

心中荡起一丝涟猗,也许是欣慰。竟有人会注意到我“无聊”的举动,而且实在忙碌的高考前夕。心中似乎有了些希望。

阳光

走出校门,发现雨没有下,太阳出来了。这才觉得梅雨也没那么讨厌。正是因为梅雨,才让阳光显得更加宝贵。阳光,很温暖。我知道,这阳光只是短暂的。梅雨即将来临。但是,只要我心中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心中的阳光将会永远灿烂!我终于走出了心中的恐慌,找到了我自己的阳光!

[失误分析]

语言虽然不错,但是就内容来说,还是显得比较空。所涉及的事情只是关于一次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自己因为数学一道大题做错了,就产生失落情绪。从文章的前后来看,开头“前言”部分,只是就一首诗歌作简单的评价,并交待自己看了这首诗的心情感受;“梅雨”一节也只是泛泛而谈,其中对高考的残酷感受也因为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显得很空乏;最后一节也只是对梅雨和阳光进行了概说,并没有交待自己在考试中的失意情况。因此就文章整体而言,虚说的内较多,致使文章内容没有什么依托。这样主题就难以突出出来。

中间“考号”一节理应对考试一事的前因后果作比较细致的叙述,以显示“我”的心情变“坏”的理由,但是对考试之事只是一笔带过,而用了许多文字去写传纸条之事。这种“节外生枝”直接削弱了主题的深化。要知道,“阳光”的到来,并不是真正的重点,重点是要将“阳光”未来之前的“黑暗”叙写清楚。惟有将自己遭到的失意情况叙写得越仔细,将越能显示出自己在经受挫折的情况下,如何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从而揭示出自己驱走心中的阴霾迎来希望的主题。

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写雨,将“雨”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就使得文章的主题显得很朦胧。实际上,“梅雨”在这里只是所要表现的主题的一个“道具”,即使“雨”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一可以使文章多一层抒彩,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可以烘托人物的一些心情状况。但是现在从头到尾,在几百字的篇幅内,不断地让“雨”出没,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我”是因“雨”而心情郁闷了。这样,使文章的内容变实起来,克服这种虚空的表现手法,就成为文章修改的重点所在。另外,所引用的诗歌作为题记,也显得很玄虚。就这首诗来说,含义过于隐晦,与“我”的实际心情遭遇对接不是很融洽,所以最好不用,而且后面对诗的阐释,是用自己的心情来注解的,也显得过于空泛笼统,与“我”的心情具体现状没有多大关联。

[升格作文]

梅雨来了,阳光还会远吗?

张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喜欢雪莱的诗。喜欢它充满自信给人希望。可我却在高考来临之际,心中却游走着丝丝不安和紧张。我开始对怀疑自己的信心,心中的那片阴霾,还是那么盘旋不散。

6月快来了,离高考决战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一看到教室黑板上方“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倒计时警示牌,我的心中就掠过一丝恐慌。我坐在教室里,只听见同学们笔尖划过纸张的轰鸣声和老师嗡嗡的讲课声。我抬头望望窗外,我嗅到了一丝丝梅雨湿重的味道。那雨不急不慢地下着,我似乎听到了我内心压抑的挣扎之声,那是一种渴望逃避的诉说。这是怎样的欲说还休啊!没有人愿意听我的唠叨。我的耳朵里充满了父母和老师期望与鼓励的声音。可我知道,残酷的高考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是多么盼望着自己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啊!好向我的父母和老师交代啊!可是我心中的太阳总是被乌云遮蔽着,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呢?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这紧张而压抑的复习迎考之际,我为什么这么心慌意乱?

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终于结束了。我心中的压抑更加沉重了。不快,失落,惆怅,郁闷,五味杂陈,说不清的让人苦恼。我脑海里老是盘旋着那些没有做好的卷子。语文没有考好,作文写偏了题;数学还有一道大题做错了;理综太难,卷子都没有做完;就连平时自己擅长的英语也因为分量太重,让我手忙脚乱。当我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室,天空还是那么阴沉沉的,又要下雨了,我知道一场梅雨已经如期而至了。我万般懊恼着,回到教室,无力地坐在座位上。不经意间,我看见桌子左上角的考号被折起来了。这才猛然想起,在考前,我随手在考号上写了几句话:“虽与你素不相识,但祝你考个好成绩。”我有些疑惑,小心翼翼地拿下考号,小心翼翼地打开。上面竟有几句回话:“你真好,不认识的人你也祝愿。陌生的朋友,愿你我的天空永远阳光明媚!”

心中不禁荡起一丝涟猗。我感到一股暖意。在这阴雨连绵的时节,我的一次“无聊”的举动,竟能得到他或她善意的回报。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在那一刻,我似乎感到了莫名的感动。

走出校门,发现雨没有下,那沉甸甸的乌云似乎变得轻淡了,一缕阳光从云缝里挤出来。我忽然觉得这梅雨天气也没那么讨厌了,反而显得有几分可爱。因为梅雨,才让阳光显得更加宝贵。阳光,还是那么温暖,虽然只是淡淡的。我知道,这阳光只是短暂的,梅雨还将如期来临。但是,只要我心中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心中的阳光将会永远灿烂!我终于走出了心中的阴霾,找到了我自己的阳光!

[改后评语]

将题目换了。虽然不是那么中意,但是换掉以后意思变得更加明朗了。因为原文中“梅雨”是个很关键的词语,它象征着“我”心中的挫折和失意,而“阳光”则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这样一修改,就使题目与文章的内容相统一了。而原文题目中的“阳光”与“希望”之间本是“同一”的关系,与文章中的梅雨所指代的意思不一致。所以修改后,表达的意思要顺畅得多了。

去掉了原文前言部分的诗句,改换成雪莱的诗句。将后面那些空乏的文字去掉了,直接和高考对接起来,表达了自己在高考来临前夕紧张不安的心情。而原文所存在的指称不明的情况没有了,使表达变得更加平实起来。改动大的还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抹去了原文中那些虚华不实的心情告白,而是让自己焦躁不安的心情依托在大考来临之前的具体情境之上。特别是对摸底考试的细化,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心情压抑与郁闷的根源所在。同时也将同学的“留言”稍作改动,使之与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上靠近。

去掉了原文的小标题,主要是考虑原来的小标题并不能强化文章的主题,只会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有些松散。去掉以后,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紧凑起来。由中考来临,“我”的心情压抑到摸底考试失意心情更加败坏到最后的振作,线索更加明晰。

上一篇:标点符号误用例析 下一篇:江南的雨 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