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治疗体会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08 08:34:02

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治疗体会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鼻腔深部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运用明胶海绵填塞或微波治疗的临床资料, 并对鼻腔深部出血危险因素采用Logisto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5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最终均达到预期止血效果, 术后对患者进行1~3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对鼻腔深部出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最终居住地、年龄、性别、身体质量以及收入是鼻腔深部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 鼻腔深部出血运用明胶海绵填塞或微波已经逐渐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疗效显著, 优点十分明显, 同时应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鼻腔深部出血;鼻内镜术;海绵填塞;微波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32

鼻出血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急症, 不仅单纯性鼻炎可引发, 同时也可由全身疾病导致, 该出血往往出血部位较为隐蔽或者部位较深, 因此运用传统的常规填塞的方法常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止血,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中可以分为鼻腔前部出血以及鼻腔深部出血[1-3]。鼻腔的前部出血应用前鼻镜进行检测较为容易被发现, 可以直接进行相应的治疗, 且发现疗效好;而对鼻腔深部出血若是运用传统的方法则不易明确出血的部位, 临床疗效较差, 具有反复性。伴随着鼻内镜在本院的广泛应用, 对本院门诊收治的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理想的预期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 男92例, 女61例, 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49.6±9.6)岁, 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原发性出血, 81例患者出现左侧鼻出血, 右侧鼻出血患者72例。患者均经过鼻内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中鼻道15例, 嗅裂鼻中隔区域37例, 鼻中隔后端区域13例, 鼻中隔中段33例, 鼻咽部部位3例, 下鼻道后段38例, 下鼻道前段12例, 部位不明2例。本次研究患者出血次数3~15次, 平均出血次数(6.2±3.3)次, 病程30 min~1周, 出血量100~500 ml,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排除有血液病及存在创伤史, 并且有效排除鼻咽以及鼻腔部位肿瘤的可能性。

1. 2 治疗方法 对伴发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首先进行有效的降压处理, 术前有效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所有患者取平仰卧位, 鼻腔填塞者则在内镜下逐步取出相应填塞物。运用1%地卡因棉片和1%麻黄素进行充分彻底麻醉和进行有效收缩鼻腔黏膜后, 同时用吸引器有效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质以及血凝块。运用0°超广角或者运用30°鼻内镜参照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的顺序认真仔细的进行鼻腔各部位的检查工作, 首先检查的器官是鼻腔前部1/3黏膜以及嗅裂前部, 随后检查中鼻道、中鼻甲下部黏膜、下鼻甲内侧黏膜、鼻中隔下部黏膜以及鼻咽部, 接着检查上鼻甲、中鼻甲和嗅裂, 最后为下鼻道。

1. 3 出血点检查标准 ①有活动性出血点;②出现局部隆起呈现出火山口状景观, 经过吸引器进行几次吸引后出现有活动性出血症状;③局部黏膜出现破溃, 经过吸引器吸引几次后发现存在活动性出血, 几分钟后出血速度仍然没有明显减慢。

1. 4 局部处理需要遵循原则 ①如果出血为活动性出血则采用无创吸引器进行, 一边进行吸引一边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出血点则需要用微波探头热凝或者使用激光对出血点进行治疗或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将1000 U凝血酶粉末加水稀释到5 ml, 运用注射器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出血区域, 可以反复进行直到出血停止, 最终退出镜体;②如果患者为非活动性出血, 运用吸引器对鼻腔进行清理后, 在患者的出血部位常出现“血管瘤”状的隆起, 通过再次对出血部位表面进行有效麻醉后, 运用鼻内镜在直视状况下进行电凝有效止血;对原因不明或者全身因素所引起的中下鼻道黏膜的广泛性出血, 运用膨胀止血海绵对其进行有效的局部填塞, 如果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则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内科治疗。

1. 5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经过门诊手术治疗后均随访1~3个月, 将出血侧鼻腔不再出血作为治愈的主要标准。门诊治疗时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日常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再次出现出血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复诊, 3周内如果始终未出现同侧相同部位鼻出血则可以认定为治愈。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

2 结果

153例鼻腔深部出血患者中, 141例患者均运用明胶海绵填塞或微波治疗, 患者在手术治疗当日便可出院无需住院治疗;12例患者由于在其他医院运用前鼻腔填塞未能有效止血, 于第2天到医院再进行鼻内镜下治疗得到有效止血, 术后观察48 h无出血后安排出院。患者均术后随访1~3个月, 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以及再出血症状。经过对鼻腔深部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最终居住地、年龄、性别、身体质量以及收入进入方程, 农村相对于城市、年龄(≤30岁相对于>30岁)、女性相对于男性、身体质量(优秀相对于中等、较差)是发生鼻腔深部出血的保护因素, 而收入≤1500元相对>1500元是发生鼻腔深部出血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鼻出血是一种在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 多数集中在春冬季节, 由于气候干燥且温差较大极易发病, 发病率高达10%~13%。本次研究中对于鼻腔深部出血的定义为经过前鼻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点的鼻出血。行常规鼻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出血点, 并且经过规范正确的鼻腔填塞后仍然不能很好有效控制鼻出血的现象称之为难治性鼻出血, 但是伴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检查手段的更新换代, 发现鼻出血常集中于嗅裂鼻中隔区中的下鼻道以及中鼻道, 通过进行前后鼻孔的填塞很难做到直接压迫出血点, 这便是难治性鼻出血的病因所在[4]。通过运用电凝、微波以及微填塞等相应的止血技术, 使得难治性鼻出血的治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可以运用“鼻腔深部出血”概念代替“难治性鼻出血”的相应诊断。同时经过对鼻腔深部出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需对易发人群需要进行重点关注, 主要对象为男性、城市人群、年龄>30岁、身体质量较差以及收入≤1500元的人群, 需要定期为该类人群开展健康宣传讲座、科普宣传以及嘱咐其定期检查。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运用微波或者明胶海绵填塞有效治疗鼻腔深部出血, 不仅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的优点, 且治疗上安全有效, 逐步成为临床中首选治疗方法。同时应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鼻内镜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42例.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4):448-449.

[2] 宋琦, 尹俊, 夏菁. 鼻内镜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54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5):537-538.

[3] 杨培新.鼻内镜下治疗鼻腔深部出血80例报告.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22):706-707.

[4] 张利清, 费长顺, 白雪峰. 鼻腔深部出血43例定位及治疗体会.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4, 14(6):400.

[收稿日期:2015-12-17]

上一篇:基于社交网络的会计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层政府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