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练习设计提升学生素养

时间:2022-04-08 04:51:47

借助练习设计提升学生素养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重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关注学生的练习,让练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探索新课程练习之路,是当务之急。

一、练习设计应体现多样性

传统练习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练习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内容。新的练习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比如学了古诗后,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练习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练习。

二、练习设计应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练习。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练习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练习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学习了《滥竽充数》后,可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再比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三、练习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练习,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针对学生的差异,练习设计必须精心考虑,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其在适合自己的练习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在语文练习布置中,笔者尝试将练习分为三种类型的星级练习:

①必做题(必须做的基础知识题,用三颗五角星标记)。

②选做题(侧重于能力巩固提升,用四颗五角星标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做,一般为两选一)。

③探究题(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用五颗星标记)。

这种练习的弹性设计,给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完成相应练习的选择余地,学生能通过有效选择,扬长避短,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实力。

四、练习设计应体现综合性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同时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练习设计应体现开放性

在练习设计中,笔者还安排了一道自设题。所谓自设题就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自己完成。实践证明,这种练习最能展示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日益喜欢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练习,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活动,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们的练习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的主动,学的积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总之,每一个站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应当深深体会到,新课程下的练习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它已经成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让新课程下的练习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苦恼和辛劳,幸福和快乐。

上一篇:心头的痛 第3期 下一篇: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