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管理再思考

时间:2022-04-08 01:55:30

中小学课程管理再思考

本次课程改革之前学校对课程管理是很少有话语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为学校加强课程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撑。《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由此,学校课程管理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最近几年,专家、学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加强课程管理的重要性,对课程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过去对课程管理研究的基础薄弱,当前,中小学课程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管理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加强课程管理的建议。

一、中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化

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课程管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中小学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这使得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长期处于“外化”“边缘化”的位置,缺少话语权。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甚至产生一种“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心态,课程管理意识淡薄,表现为:

(1)对课程管理的研究不够

就教育领域来看,我国课程论研究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更少,把教育管理作为课程管理的上位概念,或者把课程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再专门讨论课程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正如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一样,对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研究不能代替对课程管理的研究。

(2)对课程管理的“软件”研究不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课程看作一系列要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课程管理对这些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但课程管理不是把各要素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我国课程论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够。

(3)课程管理视野狭窄

本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没有先例可循,在改革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些问题,大都与管理有关。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薄弱, 课程管理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是从管理方面找出路,而是从行政角度找对策。

2.管理手段行政化

行政方法是课程管理的方法之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采取行政方法管理力度大、推进快,课程管理可以采取某些行政手段,使执行者有章可循。但是行政管理方法容易导致不顾实际情况,强制人们“齐步走”,加之管理权过度集中,会使课程管理失去活力。而课程系统具有复杂性,课程运行中会出现出乎预料的情况,行政方法是不可能对出乎预料的情况事先给出应对策略的。再者,行政方法也可能为社会舆论左右,受“长官意志”的影响,不容易保持稳定和连续。

3.管理情境静态化

课程管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情境的多变性的特点。而不少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既不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又不考虑具体课程实施的条件,使管理情境静态化。在课程管理中,一些学校希望设想出统一的计划、标准和规范,或者一劳永逸地实施方案,这是不符合课程情境的多变性特点的。所以不能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当作教条,而应看作是服务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南。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

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论者有两种观点:二元对立观和整合论观。用二元对立观做指导的课程管理,不能解决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助于涵盖性强的课程管理。因此,要把课程管理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来认识。

2.课程管理“去行政化”

课程管理去行政化,就是要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由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问题,必须反对将课程实施程序化的倾向。真正的课程管理是一种专业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剥夺了校长、教师课程管理的权力,造成校长和教师课程智能的短缺。

3.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平面式课程管理”是从某门学科的角度出发,静态的、直线式的审视问题。而新课程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综合体,因此,应以全新的课程管理观观照学科的发展,即采用“立体式课程管理”,将影响课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有效组织安排。

参考文献:

[1]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问题与走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4).

[2]方丙丽.课程管理:涵义、缘起与意义[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上一篇:浅析影响人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幼儿所起的作用 下一篇:如何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