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对原作艺术上的创新

时间:2022-04-07 08:11:44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对原作艺术上的创新

摘要:陆机的拟作诗不仅是蹈袭原作,更是在学习原作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变革。他的《拟古诗》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五言之警策”,可见创作水平之高。笔者就从陆机的《拟明月何皎皎》入手,分析其与原作在艺术上的创新。

关键词:拟作;艺术;创新

拟作诗,即模仿古人诗作形式的诗歌,既保留了原诗的特点又融入拟作人的艺术风格,并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融入不同的主题,是“重温过去,参与现时”[1]的一种创造性的诗作体验。拟作在魏晋时期很兴盛,陆机《拟古诗》的代表作《拟明月何皎皎》,相较于《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这些创新恰好体现了陆机创作中“袭旧而弥新”[2]的特点。(下文中《拟明月何皎皎》都用《拟》代替,《明月何皎皎》用《明月》代替。)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整理民歌而创作的短诗。语言上经过文人的锤炼,摆脱了口语化的粗鄙,呈现出浅显易懂、简单质朴的语言特点。《明月》没有艰涩难懂的字眼,没有独特的意象,妇人思念远游的情人,辗转反侧不能安眠,接着起徘徊,终因为彷徨而回到室内。这样“出”与“入”的复杂动作和蕴含的感情变化,仅用短短五句诗娓娓道来,可见《明月》语言高度的概括性。《拟》诗继承了《明月》的凝练。“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点出此时已是萧瑟的秋季,而“绕”突出了因游宦久不归家所产生的像穿堂风一样在身边不散的忧愁。同样是写相思怀人,《明月》只是平铺直叙描述思妇在月下怀人的情景。而陆机“修辞尚雅、练,一洗口语的鄙质”[3],创作的《拟》就更具有文采。

首先,是意象上的独特。两首诗虽然都用“明月”引出相思之情,但《明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意象,而《拟》出现了“寒蝉”、“高柳”这两个带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意象。首先是 “寒蝉”。“寒蝉”特指叫声微弱临近死亡的蝉,出现在初秋。接下来是“高柳”。虽然“柳”常出现在描写春光的诗句中,但《拟》的背景已被“寒蝉”限定在初秋,所以这时的柳树早过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甚至已经枯竭。一句“寒蝉鸣高柳”,点明了当时已是凄凉萧瑟的初秋。绕着屋子打转的“凉风”、在寒风肆虐下呈现颓败景象的柳树,奠定了《拟》忧愁的感情基调。更妙的是《拟》全诗没有一个“忧”字,却能融情于景,借助意象卒章显志。相比较下,《明月》则是平铺直叙地讲述思妇在月下怀人的故事,技艺之高下立见。

其次,是表现手法的创新。虽然《拟》和《明月》都具备语言凝练的特点,但是相较之下《明月》的遣词造句比较平淡无奇。而作为“太康之英”的陆机的文风“具体华美”,独具匠心,将多种《明月》中未涉及的艺术手法运用到拟作的创新中,使得诗篇妍丽瑰铄。其一,《拟》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运用了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4]月光本来是用眼睛看到的,但是一个“揽”字就把无形的月光有形化,将视觉和触觉连接一起,从常见的审美视角入手,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的感官重新激活:诗人用手捧起了月光,这就营造了似真似幻的意境,这是《明月》直白的艺术手法所不能及的。其二,陆机吸收了骈文的创作方法,并在《拟》中运用了对偶的艺术手法。“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中凉风对寒蝉,曲房对高柳,绕对鸣,复杂的表达方式增强诗句节奏感,使语言灵活而工整。可以看出,陆机的《拟》中已经开始追求声律美,真的是“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征研究发挥到了极致。”[5]

除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拟》在视角和主题上也有了创新。《明月》完全是从女子的角度来抒发对在外游子的想念,是纯粹的女性视角。而《拟》出自陆机这个男性诗人之手,是男性视角。“故当以拟代方式再度发咏时,亦自可由有不同面向、不同考量的取舍损益。”[6]所以,视角的转变必然也带来了主题的更换。两诗都是以月夜思亲为主题,同样在写相思怀人,但《明月》是完完全全的思妇题材,而陆机的《拟》除了写游子对亲朋的思念外,还抒发了游宦无成的辛酸和不能归家的无奈。也可以说,《明月》抒发的是“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7],那陆机的拟作则表达了游宦的不得志而愈发浓烈的思乡情,是结合自己本身的际遇而发出的自我叹息。

陆机的拟作在保留了原作优秀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是“袭旧而弥新”的,符合了陆机总结的:“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8]也因为陆机的创新,《拟》不同于《明月》语言的叙事性,显得抒情性十足,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文人性和具备了更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和赠答篇[M].序言:新视域的扩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机.中华文化原典读本[M].文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4]雷达 李建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1901-2000)[M].钱钟书.旧书四篇・通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6]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和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叶燮.原诗[M].沈德潜.说诗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陆机.中华文化原典读本[M].文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属于读者,也属于甲 下一篇:浅析舞剧《孔子》中的舞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