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老花和远视混为一谈

时间:2022-04-07 07:45:46

刘老师今年50多岁了,一直眼神不错,可最近他却觉得看东西很吃力。刘老师猜测,可能是花眼了。但去了医院却被医生诊断为远视。

远视眼是眼病中常见的屈光不正,它是因眼球在无调节情况下外界景物的成像聚焦于视网膜后,不能看清物体。远视眼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看近物和远物都不受影响:多见于青少年轻度远视患者,它可以通过眼球的睫状肌及富有弹性的晶状体进行自身调节看清物体。

看近物不清楚,看远处物体较清楚:这些患者远视度数一般较深,或因年龄增大,调节能力减弱而显示出来。

远近物体均不能看清楚:这是较严重的远视,远视眼在儿童时期多属于生理性的,一般不需要用镜片矫正,视力可通过眼球调节达到正常。但若成年后仍有明显远视,则是眼球发育不完善的结果。这里特别提出的是远视眼并不是人们想象中能看清远处物体,实际上它看远看近都不清楚,需要眼球进行调节来看清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在45岁左右,睫状肌的调节功能和晶状体的弹性开始生理性衰退,看近时特别是阅读小字感到力不从心,需将阅读物放在眼前远一些的地方才能看清。以后看东西时间稍长些可出现眼酸、眼胀、视物模糊,甚至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这些都是因岁数渐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视疲劳的症状,这时需配用一副合适的眼镜来补偿眼睛调节能力的减退,所以远视眼与老花眼并不是一回事。老花眼可通过眼科医生对视力的检查确定所需要配戴眼镜的度数,一般按30厘米视物清楚为标准。40岁可戴100度的老花镜,45岁可戴150度,以后依此类推,每隔5岁可增加50度,60岁需戴300度,以后就不必增加了,因为读书距离为33厘米,需要300度的调节。另外还要考虑到患者眼睛原来的屈光状态及工作性质,老花镜佩戴一段时间后,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情况,到眼科确诊,酌情增减镜片度数。

在生活当中,有一些人认为“老花眼”和远视眼是一回事。这是因为两者都有视近不清的症状;都是用凸透镜片来矫正的。因而有人把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老花眼,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衰老的生理现象,是一种生理变化,是机体发生衰老的现象之一,它并不属于屈光不正范畴之内;远视眼是眼部的一种疾病,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老花是机体衰老引起,是各个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所以左、右两眼的老视程度是相等的;而远视由于是病理改变,所以会出现单眼、双眼或双眼不等程度的远视。老花眼的年龄,一般不小于40岁;远视眼没有年龄界线,甚至六七岁的儿童也会患远视。老花眼所用的矫正镜片只能专为近看,若超过0.3米的距离时,就看不清楚了;远视眼镜不只是用来看近,而且也用于看远处物体。

可见,老花眼和远视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把眼比喻为照相机,一般的照相机的镜头全部缩进去时,刚好远处的物体成像清晰。随着镜头向外伸出,远处的物体成像逐渐模糊,而近处的物体逐渐清晰。当镜头全部伸出时,能照清一米左右的物体。

远视眼是照相机的制造缺陷。当镜头全部缩进时,远处近处都无法清晰成像,必须要将镜头伸出一部分后才能让远处的物体清晰成像。当我们想拍一米左右的物体时,镜头已经全部伸出来了,也还只有一米以外的物体才能清晰成像。老花眼则是照相机的调焦组件故障。镜头全部缩进时远处物体能清晰成像,但镜头无法伸出到原来那个位置了,因而也就无法看清近处的物体了。老花眼的形成主要是睫状体内的平滑肌退行性改变,收缩能力下降所致。

远视眼睫状体的调节能力(调节范围)跟正常眼是相同的,但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小且眼球前后径过短,不调节时明视点落在了比无限远还远的地方,因此远处也要通过调节才能看清。而近处的物体,即使睫状体调节达到最大程度,也无法看清它了,只有配眼镜后才能看清。配上合适的眼镜后,刚好在不调节时能看清远处,通过调节,就能像正常眼一样看清近处了。老花眼是睫状体调节能力(调节范围)衰退变小,不调节时能看清远处,但近处由于调节力度不够,就无法看清了。配上老花镜后,等于将明视点从近处推到了远处去看。而远处的物体,它本来就在远处,再往远一推,就推到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上一篇:秋季胃病高发生 科学防治慎用药 下一篇:给父母最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