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晗:开启贵州牛肉粉的“鲜香之旅”

时间:2022-04-07 06:57:45

杜晗的“三品王”开了南宁粉面连锁店的先河,在它之后,“小老宋”、“粉之都”,以及同卖贵州牛肉粉的“花溪王”等都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出现,鸡鸭鱼肉各种汤料的粉面连锁店都有。南宁的粉业市场,从满目“灰姑娘”,变成遍地“名门闺秀”。

在桂林米粉一统江湖的南宁米粉市场,杜晗想做的不是“门徒”,而是要用“独门武功”自立门派。

杜晗让伙计们在店里卖的牛肉粉里加进了酸豆角和花生米。那些是桂林米粉的保留项目。既然是在广西南宁开店,杜晗想,自己卖的贵州牛肉粉,也得入乡随俗一下。

顾客三三两两的来了,店里有了些人气。杜晗让员工听听评价,人家用筷子将酸豆角送进嘴里,挺肯定的说:“嗯,不错,跟桂林米粉差不多!”

失败。在桂林米粉一统江湖的南宁米粉市场,杜晗想做的不是“门徒”,而是要用“独门武功”自立门派。于是酸豆角和花生米迅速消失了,杜晗继续卖他的纯正贵州牛肉粉,新鲜的牛肉、浓郁的汤、酣畅的花椒,不信食客唤不来。

这一次重要的取舍,发生在1999年,杜晗在广西第一家贵州牛肉粉店开业之初。如今,他的三品王饮食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在广西南宁、柳州两地开了20多家连锁店。曾经是桂林米粉一枝独秀的地方,人们对米粉的口味曾经只有“桂林模式”,但谁说在人家的地盘上,就不能“我作主”?

贵州的牛肉粉,如今也如同一张飘香名片,洒向全国各地,让贵州之外的人们感受到属于贵州的滋味。广西、云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不一样的店名,不一样的老板,但杜晗的店,却是贵州牛肉粉落户省外的第一次尝试。

采访杜晗的过程轻松愉快,一是因为杜晗的随和健谈,二是因为话题本身的亲切――米粉,尤其是牛肉粉,几乎是贵州人的一个情结,从成长记忆到日常生活,总有些片段,弥漫着熟悉的牛肉粉的味道。

坐在当代贵州杂志社楼下的小花园里交谈。杜晗站起身,给我们唱他们公司员工都会唱的歌《感恩的心》,一边唱,一边还用手语比划:“我来自偶然……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对口味的不断调整也让贵州牛肉粉在南宁当地渐渐广结人缘,几个月之后竟成为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种诱惑。

如果说杜晗当年为帮亲戚的忙,从药品销售转而卖牛肉粉是一个“偶然”,那当他的店在南宁各条街道迅速复制,当他旗帜鲜明地亮出“三品王”品牌时,他将盛米粉的“瓷饭碗”做成“金饭碗”的每一次“出招”,已经绝非“偶然”。

1999年7月21日,杜晗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的第一家贵州牛肉粉店在南宁开张。没迎来高朋满座,开张大吉。习惯了桂林米粉口味的人们并不买这种“新鲜事物”的帐,觉得花椒太麻、油太重――这出乎杜晗的意料,对于贵州牛肉粉的魅力,他的自信是有根据的。在之前做药品销售的6年里,他时常接待到贵州来的客户,总结出了最受省外客户欢迎的贵州“经典三大件”――早餐牛肉粉,日游黄果树,晚餐酸汤鱼。“众口皆碑”正是他决定将牛肉粉移植省外的底气所在。

但事实证明存在“水土不服”,他的牛肉粉“异地试验”出师不利。

几个月中,这间100平米、投资8万块钱的店惨淡经营。原来的合伙人撤出,杜晗不得不将原来月租7000的店面转租一半。要是再不绝地反击,出奇制胜,他这一间小店,就真会淹没在当时“桂林米粉”的大海里。

杜晗说,关键时刻他使出的那招,叫“反弹琵琶”。

第一家店尚在亏损,杜晗不但没有困守僵局,反倒频频出招,另辟新店。1999年10月和12月,他的第二第三家牛肉粉店相继开张。“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觉得牛肉粉一定要牛肉新鲜才好吃,但如果只有一家店,每天的牛肉消耗只有80来斤,买一头牛的牛肉根本用不完。”扩大规模的同时,对口味的不断调整也让贵州牛肉粉在南宁当地渐渐广结人缘――更少的油腻吻合了健康饮食的需求,而最初让人却步的花椒,几个月之后竟成为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种诱惑。

这个过程中,杜晗最有感触的还是那次引进酸豆角当配料的失败尝试:“那一次让我明白,为什么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做地方小吃也一样,哪怕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养,但最终还是纯正的东西最有生命力。”

浏览网上的评论会发现,很多远离家乡的南宁人在思乡时,总会提到有关“三品王”牛肉粉的记忆。

上网搜索“三品王”的信息,会看到杜晗的南宁三品王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每一期企业简报、“品相”很好的牛肉粉照片,以及网友们对“三品王”的评价。赢得一致好评的,除了味道,还有店面装修、员工服务和营销策略。

8年前杜晗个人创业的一小步,成为贵州牛肉粉走向省外的一大步,也是贵州特色饮食和饮食文化走向省外的一大步。

而“三品王”的连锁经营模式,甚至带动了整个广西粉业市场的发展。一直呈散兵游勇状的米粉业,在“三品王”之后,纷纷品牌化连锁化,小米粉做成了大产业。

2000年12月,广西举行东盟博览会,由南宁旅游局主办的“首届八桂美食节”也顺势拉开帷幕。

杜晗花一两千块钱给自己的牛肉粉店租了个摊位,并打出了“赏桃花,吃牛肉粉”的活动主题。那几天他的牛肉粉简直卖疯了,摊位前总是人山人海,三下两下米粉就卖个精光,密集的食客甚至常常把送粉的车堵得没法动弹,加上广西各家媒体的宣传报道,杜晗的米粉店一时间名声大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没有哪家小本经营的粉面店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上“秀”自己,杜晗的牛肉粉成为美食节上唯一的粉面类小吃。而唯一,往往就能够超越平庸,脱颖而出。

2001年,杜晗的牛肉粉店发展到10多家。2002年,“三品王”饮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如今,“三品王”拥有牛肉粉连锁店20多家,员工500多人。每一天,分布大街小巷的各家连锁店热气腾腾、人头攒动,而在这背后,作为原料的牛肉和辣椒,正源源不断地从贵州大山中运来,铺就了沟通大山内外的“鲜香之旅”。

杜晗熟悉店里的每一个工种和配料标准,每一碗要多少克米粉,多少粒肉,以及多少勺汤,米粉在滚水中要上下多少次等等,正是这些细化的标准,让他的连锁店数量在增加,口味却不打折。南宁一地的好多家店,每家装修费用30万,空调、音响、卫生间一应俱全,三块五一碗的粉,偏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偏就能享受西式快餐的环境和服务。“在南宁,我的粉店就餐人数比肯德基、麦当劳的还多!”杜晗很骄傲,他卖的是传统饮食,但借鉴的是西式快餐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制作工艺的标准化,到员工培训及考核的制度化,到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与传统饮食品种相结合,推动“三品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杜晗的“三品王”开了南宁粉面连锁店的先河,在它之后,“品螺香”、“粉之都”,以及同卖贵州牛肉粉的“花溪王”等都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出现,鸡鸭鱼肉各种汤料的粉面连锁店都有。南宁的粉业市场,从满目“灰姑娘”,变成遍地“名门闺秀”。

在国外的超市发现贵州“老干妈”辣椒酱,在大上海“黔香阁”相会贵州干锅鸡,在不同城市的街道边邂逅贵州牛肉粉,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遭遇“三品王”……这些走出大山的芳香印记,不仅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文化了解各种独特美妙的“贵州制造”,也让贵州人走出山外的脚步更加自信。

杜晗的“三品王”,甚至渐渐融入南宁人“家乡情结”的一部分。浏览网上的评论会发现,很多远离家乡的南宁人在思乡时,总会提到有关“三品王”牛肉粉的记忆。食品的鲜香,不拘地域,浸润不同的生活,流淌一样的芬芳。

在“三品王”内部,流传着不少有意思的“杜晗语录”。他说要把“卖粉”的事业进行到底。

从贵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除去当中学教师的那6年,杜晗从做药品销售到开米粉店,都是在广西的市场上打拼。“在外地创业也有好处,因为熟人少,就算吃了苦头狼狈不堪也不怕丢脸。而且交际应酬也不多,正好专心致志埋头苦干。”在广西,杜晗的企业慷慨捐助希望小学和失学儿童;对家乡贵州,在今年初《当代贵州》杂志社主办的“春晖映晚晴”大型公益活动中,他又出资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订阅了数百份杂志。一方面将“贵州特色”带到省外,另一方面又用创造的财富回报家乡,这是杜晗体现自身责任感的方式。

对“三品王”的未来,杜晗的设想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成长的一年相当与人生命的两年,现在的“三品王”不过是10来岁少年,“还没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所以有人来要求加盟或者投资让它包装上市什么的,都没到时候。但每年利润增长10%,应该在掌握中。一两年以后,如果配送问题解决,牛肉汤的保质期能达到1个月,那他的“三品王”,将在广西以外的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做企业的杜晗像“牛肉”一样劲道,生活中的杜晗像“粉”一样温和顺溜,充满亲和力。他正在学中医,常会像模像样的给人“望闻问切”;他说爱吃的自己能做餐饮是件幸运的事,每出差一处,他带着员工到不同的店里尝味道、看服务、学管理――多幸福啊,“吃香喝辣”也是学习。

在“三品王”内部,流传着不少有意思的“杜晗语录”。他说要把“卖粉”的事业进行到底,对员工讲“这碗粉我们吃定了”,招员工的时候,他说公司和员工的关系,有的已经是“事实婚姻”,有的刚开始“自由恋爱”,无论怎样保持激情很重要……

公司员工都领得有餐券,在自己店里吃粉交券就是。但杜晗偏不,他走到收银台前交现金――他说,这样好,给咱店增加点营业额。

上一篇:有感于欢迎农民工回乡过年的标语 下一篇:努力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