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国联盟在国际气候行动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时间:2022-04-07 05:54:37

小岛国联盟在国际气候行动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摘要:温室气体减排与配额已经成为各国、各政治实体谈判与争论的焦点。小岛国联盟(AOSIS)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脆弱性,在气候谈判中往往以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有着特别的影响。首先对小岛国联盟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面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CDIAC 1950~2009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以及Word Bank提供的人口和GDP数据,对小岛国联盟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并与全球以及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南非六国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小岛国联盟在气候变化行动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岛国联盟;AOSIS;气候变化谈判;碳排放;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识码:

1 小岛国联盟概况

小岛国联盟(AOSIS)成立于1991年,是受全球变暖威胁最大的几十个小岛屿及低海拔沿海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代表小岛屿国家利益。小岛国联盟共有39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国,约占全球发展中国家总数的28%,成员国总数的20%。小岛国联盟地理面积总和约为7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0.52%。2009年其总人口为54555万人,占全球总人口的0.79%,GDP总量为5645.8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0.97%。

小岛国联盟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业、捕捞许可证费和农业。其中旅游业的收入占据很大比例,如帕劳的旅游业收入占其GDP的49%;库克群岛占47%;瓦努图占17%,基里巴斯和汤加占15%,斐济占13%等。外国渔船捕捞许可证费用也是小岛国的一大收入:基里巴斯和图瓦卢的捕捞许可证费用收入占其GDP的40%。然而由于农产品的出口、运输和船运的费用太高,在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很多太平洋地区的岛屿国家仍需依靠援助和汇款收入生存,如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瑙鲁、纽埃和图瓦卢的救济资金均占其GDP的1/3。此外,来自海外侨民的汇款对小岛国的支撑也很重要,如汤加在极端情况下接受的汇款数额占其GNP的40%。

小岛国联盟各岛国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包括:陆地面积小、自然资源有限;地理位置相对孤立、经济开放程度低;人口密度高且增长迅速;基础设施差、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技术和能力薄弱。这些特点使得小岛国联盟在应对极端灾害方面显得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海平面上升的适应能力极弱。在气候谈判中,小岛国联盟虽然在人口、经济和国土面积等方面总量较低,但因其独特地位,而倍受关注。

2 小岛国联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全球变暖对小岛国联盟造成的最大威胁就是海平面上升。从海平面的观测数据来看:自196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1.8毫米,而从1993年以来平均速率为每年3.1毫米。由于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据预测忉未来100年内海平面将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上升。资料分析1)显示:小岛国联盟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的有8个,占20%。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平均海拔几乎为零,马尔代夫、基里巴斯平均海拔在2米以下。因此,海平面上升将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认为:本世纪海洋会升高18至59厘米,未来几个世纪还会持续上升。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到2100年海洋会升高1.55米,2300年时升高1.5至3.5米。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本世纪海平面将会上升163厘米。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结果,科学家警告说,海平面上升速度可能将高出IPCC预测,在2100年之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在75~190厘米之间。德国气候科学家Stefan Rahmstorf指出:在20世纪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以3.4mm/年·℃。若根据IPCC报告1990~2100年温度上升1.4~5.8℃,海平面将上升0.55~1.25米。如果北极冰层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57米。同时,Science和Nature发表文章称:由于冰川的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到2100年上升将比IPCC预测的要高,最大达到2米。图瓦卢、汤加、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托克劳群岛、马尔代夫等一些小岛屿国家将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大面积的领土;斐济、波多黎各和萨摩亚等面积稍大的岛屿也将面临定居地和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潜在危险以及由于气候移民导致的生态问题。极端情况下,西南极洲冰盖坍塌将导致全球海面上升5米,小岛国联盟的所有海岸地区将全部被淹没,很多小岛屿国家将全部被海水覆盖,大部分的岛屿首都和港口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处于低海拔的岛国形势更加严重,如图瓦卢高潮时只比海水高出5米;马尔代夫岛上最高点比海平面高出2.3米,其首都马累(Male)四周被3.5米高的海堤环绕,如果海平面上升,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小岛国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其他方面影响。Mimura等认为,到2100年所有小岛国地区的气温相对于1961~1990年将升高1℃~4℃。全球变暖引起的化学变化将对小岛国人民的生存、生活构成威胁。海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导致海水酸化Ⅱ,海水酸化危害了珊瑚礁并对珊瑚岛包括卵石海滩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热浪作用和风暴潮造成的盐化作用也将对农业、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小岛国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但Kelman认为岛国的一些人口地域特点:紧密的亲属网络,独特的遗产,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持续生计的创造性,岛民、侨民对生活的汇款支持,历史上面临环境和社会变化问题的当地知识和经验等也为其解决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些优势和机遇。

3 小岛国联盟的政治诉求及国际援助

小岛国联盟认为他们是受全球变化影响最严重也最不应该为此负责的国家。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小岛国提议发达国家到2020年比1990年整体减排45%,同时要求所有缔约国的总排放量到2015年达到峰值并开始减少,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85%;要求工业化国家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整体减排40%以上,到2050年减排95%。在温度控制方面,小岛国联盟要求将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温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小岛国联盟认为生存问题是不可谈判的,海平面的上升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因而尤其关注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350ppm以内。小岛国联盟就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的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方法学问题、程序和时间框架等方面,希望实行基于碳贸易机制的减少毁林行动,以此获得额外的资金,他们不会自愿承诺减少毁林。

在资金技术方面,小岛国联盟在呼吁发达国家率先采取行动大幅度减排温室气体的同时增加经济和技术的援助,提高小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他们强调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要求其提供的援助资金须达到该国GDP的1.5%,并呼吁发达国家尽速落实快速启动资金,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模式。在对待发展中大国方面,小岛国联盟与欧盟持相似立场,强烈要求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行动。在减排责任分担的问题上,小岛国联盟呼吁排放量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应以某种形式承担量化减排指标。

目前,已有若干项国际协议约定了针对小岛国联盟的援助。如哥本哈根谈判达成协议,发达国家将从2020年起向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国等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第十二届缔约方会议达成的《内罗毕工作计划》(Nairobi Work Programme),要求协助小岛国提高对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理解和评估水平。在坎昆会议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丹麦政府与小岛国联盟共同签署了为小岛国提供可再生能源援助的协议。根据该协议,丹麦政府将提供约1450万美元作为启动基金。此外,小岛国联盟还可以享受源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适应基金。

4 小岛国联盟碳排放状况分析

4.1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综合利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世界银行的数据(其中1950-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来自于CDIAC;人口数据来自WRI;国土面积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联合国《统计月报》;1960 2009年GDP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计算了小岛国联盟1950~2007年的碳排放总量,运用人口和GDP数据分别计算了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和年均碳排放强度;并运用各种碳排放指标与全球以及美国、日本、法国、中国、印度、南非等国的同类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小岛国联盟的相对排放水平。

4.2小岛国联盟碳排放总体情况

评价分析发现(表1),小岛国联盟的面积、人口数量和GDP总量均较低,但人均GDP要高于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2007年,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总量为48383千吨碳,与人口数量比较接近的法国和南非相比,其碳排放总量不足他们的一半。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2007年小岛国联盟的人均碳排放量为0.91吨碳/人,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与相近人口

1950-2007年,小岛国碳排放总量呈显著地上升趋势(图1)。2007年小岛国联盟碳排放总量为48383千吨碳,是1950的18倍,年均增长率为5.2%。但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发现,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水平明显较低。美国的多年平均碳排放是小岛国联盟的78.86倍,1990年以前平均是其96.65倍,最高是其258倍。2009年中国碳排放量是小岛国联盟的36.85倍,近十年平均排放量是小岛国的29.06倍。小岛国近几十年碳排放增长迅速,丁仲礼等把其归类为“排放增速需降低的国家”。

如图2所示,与全球排放总量相比,小岛国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小。最高年份不到全球的0.7%,多年平均占全球的0.46%。与小岛国相比,美国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比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绝大多数年份仍在20%以上,多年平均占全球的26.6%,最高年份占全球的42.5%。法国、日本、印度、南非、中国等国家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比例大多在1%-10%之间。从年排放总量来看,小岛国碳排放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为5.1%,但从所占全球的比例而言,其增长速率较为缓和。从整个时间段来看,小岛国排放总量占全球比例的年均增长率为2.2%;1950~1997年所占比例的年均增长率为3.0%。从最近十年的数据看,小岛国排放总量占全球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1.2%。

4.3人均碳排放量

如图3所示,小岛国联盟的人均碳排放量较低,据戴君虎对国家类型的划分,小岛国联盟大部分国家属于低人均碳排放贫困或中等富裕型国家。整体来看,1950-2007年小岛国联盟人均碳排放水平呈增长趋势,2007年其人均排放量相比1950年增长了5.58倍,年均增长3.4%。多年人均碳排放的平均值为0.62吨碳/人,最高年份为0.92吨碳/人。与全球主要国家对比发现,南非、日本、法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在1.5-3.0吨碳/人。南非人均排放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11,法国为1.93、日本为1.90,均是小岛国联盟的2倍以上。美国无疑是世界上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其人均排放量最高值为6.03吨碳/人,其多年平均值为5.05吨碳/人,是小岛国联盟的5.26倍。但相比于中国和印度,小岛国联盟的人均排放量还处于高水平。小岛国联盟人均碳排放量多年平均值是中国的2倍多,是印度的5.6倍。从整体的变化趋势来看,美国、法国处于人均排放量降低趋势,南非处于基本持平略有下降趋势,日本近几十年来,处于基本稳定略有上升趋势,中国、小岛国联盟、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呈现上升趋势。

如图4所示,从人均碳排放量与全球人均排放量的比值来看,小岛国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排放量,其最高值达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的0.83。多年平均情况下,小岛国联盟的人均碳排放量只占全球平均水平的57%。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小岛国联盟、中国和印度人均排放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低人均碳排放国家。日本、南非和法国属于高人均碳排放国家,其人均排放量达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美国属于极高人均碳排放国家,多年平均,其人均碳排放量达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最高年份达世界人均排放量的6.75倍。从整体的变化趋势来看,日本、美国、法国和南非人均碳排放与全球水平的比值呈现略有下降趋势,中国、小岛国联盟和印度呈现上升趋势。

如图5,从1950-2007年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来看,小岛国联盟的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量为26.71吨碳/人,世界平均水平为41.47吨碳/人,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4%。横向比较发现,小岛国联盟的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更远低于世界排放大国美国、法国、日本、南非。其中,美国的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是小岛国联盟的8.4倍,日本是其3.7倍、法国是其3.6倍、南非是其2.8倍。但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小岛国联盟的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还是较高的。小岛国联盟的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国的1.2倍,是印度的3.9倍。

4.4碳排放强度比较

如图6所示,世界各国碳排放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世界的能源效率和相应碳排放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中国、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下降速度尤为迅速。南非2009年碳排放强度为0.41千克碳/美元,相比1960年下降了89%,中国2009年的碳排放强度相对1960年也下降了88%。近50年来,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强度也急剧下降,2007年其碳排放强度为0.14千克碳/美元,相比1960年降低了92%。但还高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图7可以看出,中国、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上升趋势,日本、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下降趋势。小岛国联盟碳排放强度与全球平均碳排放强度比值曲线大多在1.0附近浮动,说明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强度几乎保持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或略高的水平,最高年份达世界平均碳排放强度的1.33倍,近20年来有略微下降趋势。

4.5碳排放密度比较

碳排放密度指单位国土面积的排放量,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国土上的碳排放相对水平,对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等指标所反映的区域差异进行补充。采用碳排放密度指标(排放量/国土面积),计算了2007年小岛国联盟以及主要国家单位面积上的碳排放状况,并根据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的理论计算了其历史累计碳排放密度(如图8、9)。

如图8所示:2007年主要国家的碳排放密度以日本最高,达905.08吨碳/平方公里,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倍.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仅为62.83吨碳/平方公里,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明显较低。这说明小岛国联盟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排放的碳较少。中国、美国、印度、南非等都属于地域大国,但其碳排放密度仍高于小岛国联盟。其中,中国碳排放密度为小岛国联盟的3倍,美国为其2.7倍、印度为其2.4倍、南非为其1.5倍。日本、法国均属人口稠密的地域小国,其碳排放密度更是远远高于小岛国联盟。

如图9所示,从历史累计的角度来分析:1950-2007年小岛国联盟单位土地面积上累计碳排放量为1850.37吨,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日本由于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其历史累计排放密度仍居高不下;美国虽其地域辽阔、人口稀疏,但由于其排放累计总量较大,美国的碳排放密度也较高;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历史累计排放量低,碳排放密度也较低。碳排放密度和历史累计碳排放密度再次说明了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水平较低的事实。

5 结语

对小岛国而言,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对其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导致的海洋酸化将影响珊瑚及岛屿海岸和生态环境,热浪和风暴潮带来的盐化作用对农业、旅游和基础设施具有破坏作用,这些影响使得小岛屿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极高。因此,小岛国联盟把全球变暖以及二氧化碳减排看作是生存问题,认为生存问题是不可谈判的。小岛国联盟主张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85%,全球气温上升幅度相比1990年不能超出1.5℃。

从碳排放状况来看,小岛国的碳排放总量较低,其排放量与全球总量比值的多年平均值仅为0.46%,人均碳排放量多年平均值仅为0.62吨碳/人,仅为全球人均排放量的5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历史累计人均排放来看,1950-2007年小岛国历史累计人均碳排放量为0.69吨碳/人,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4%。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小岛国联盟的碳排放强度与全球平均碳排放强度几乎持平。从碳排放密度以及历史累计碳排放密度来看,小岛国联盟单位面积上的排放量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小岛国联盟属于低排放国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贡献者。

因此,尽管小岛国联盟陆地面积仅为全球陆地面积的0.52%,2009年人口仅为全球人口的0.79%,GDP仅为全球总量的0.97%,但由于其应对气候变化显著的脆弱性,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与合作中倍受关注,是组织/国家间气候变化博弈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与谈判走向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下一篇:民间资本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