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4-07 12:06:55

《都柏林人》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摘 要:通过对《都柏林人》中的一篇――《阿拉比》的两个不同中文译本的比较与分析,探讨翻译与写作中的直译、意译、省略、重构句式等手法在不同译本中,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面的不同运用。

关键词:《都柏林人》 英译汉

《都柏林人》(Dubiners)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书里有十五篇短篇小说,讲的都是生活在都柏林的中下层市民们的故事。

我想以书中第三篇《阿拉比》(Araby)为蓝本,从小说英译汉的细节处理的角度出发,对它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是上海译本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译本,译者为王逢振(以下称译本1),另一个是译林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译本,译者为徐晓雯(以下称译本2)。

原文语段一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at the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译本1

北里奇蒙街的一头是死的,除了基督教兄弟会学校放学的时候,这条街一向非常寂静。

译本2

里士满北街是条死胡同,很寂静,只有基督教兄弟学校的男生们放学的时候除外。

原文语段一的“blind”是关键词,在这个语境里面应该理解成街道的一头是走不通的。两个译本对此作了不同的处理,译本1为“死的”,译本2为“死胡同”。显然,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译本2比译本1读起来更加通顺,也更符合中文的习惯表达。英文中用的是一个形容词,翻译成中文时,译本1也用了一个直译过来的形容词。但译本2在保留这个形容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意译了一个名词。这句话是全文的开头第一句话,译本1说“街的一头是死的”相比较而言不太容易让读者理解清楚,而译本2在这里的用词更加灵活易懂。

另外原文中表述放学用了“set the boys free”,而译本1中只翻为“放学”,省去了“the boys”。这个可以说是一种翻译中的省略手法,可能在那个时代,只有男孩才能上基督教学校,所以译者认为没必要译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省略并不恰当,应当保留原文中的“男孩们”。原因有二,一是,这个男孩们为后文中男孩们在街道上玩耍的情景埋下伏笔,有承接的联系。包括叙述者的“我”也是这群男孩中的一员。二是大多数读者对19世纪欧洲教会学校的规范都不太了解,如果省略的话,对原文本来要传达的信息来说是一种缺损。相比之下,译本2把“男孩们”翻译出来了,我认为相对好一些。

原文语段二

She was waiting for us, her figure defined by the light from the half-opened door. Her brother always teased her before he obeyed and I stood by the railings looking at her. Her dress swung as she moved her body and the soft rope of her hair tossed from side to side.

译本1

她在等着我们,灯光从半开着的门里射出,她的身影清晰可见。她弟弟在听从她之前总是先逗她一番,所以我便站在栏杆旁边看着她。她移动身体时,衣服摆来摆去,柔软的发辫左右晃动。

译本2

她在等我们,门半开着,透出灯光,勾勒出她的身材。她弟弟总要逗弄逗弄她才肯听话,我就站在门栏边瞧着她。她动身子的时候裙子会摆来摆去,柔软的发梢甩到这边又甩到那边。

语段二中,译本2前半部分用了一些并列的短句,后半部分又有一些稍长的句子。做到了长短句相结合使用,显得错落有致,表达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可读性。相比之下,译本1要稍逊一些,基本上都是长短差不多的句子,显得比较单调和沉闷。原文的“her figure defined by the light”是比较难译的一句。译本1 为“她的身影清晰可见”,译本2为“勾勒出她的身材”。译本1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译本2是带着叙述者的感彩来表达叙述者看到的主观的印象。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叙述者对“她”怀着暗恋之情,所以我觉得译本2将这种欣赏的眼光表现得更充分,同时也忠实了原文。

原文语段三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 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译本1

天天早晨都是如此。除了偶尔随便打个招呼,我从未跟她说过话,然而她的名字总使愚蠢的我热血沸腾。

译本2

一个又一个的早晨,都是这样的,我除了极具日常的客气话,再没有对她说过什么,可是她的名字却像一声传唤,会调动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

语段三中,原文的“morning after morning”读得出一种反复的语感,以及叙述者度日如年的心情。我觉得译本2中更能保留原文的这种语感“一个又一个的早晨”,而译本1的“天天早晨”则损失了一部分这种不断重复的语感。另外,“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译本1翻译成“使愚蠢的我热血沸腾”,把原文的意思改变了。我猜测译者是觉得“愚蠢”只能用来修饰“我”,不能用来修饰“血液”。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原文作者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说“my foolish blood”比直接说“foolish me”对读者来说更加有一种阅读的冲击力,印象会更加深刻。译本2“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是对原文修辞的意译,保留了原文的修辞的韵味,又避免了直译可能导致中文显得不够自然。

原文语段四

I wished to annihilate the tedious intervening days. I chafed against the work of school. At night in my bedroom and by day in the classroom her image came between me and the page I strove to read.

译本1

我恨不得那几天插在中间的沉闷日子一下子过去。学校的功课使我烦躁。不论晚上在卧室里还是白天在教室里,她的形象总在我尽力阅读的书页上出现。

译本2

我巴望着能够抹掉中间那些单调无聊的日子。我焦躁的应付着学校的功课。深夜在卧房中,白天在教室里,她的形象都会来到我和我拼命想要读下去的书页之间。

语段四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个长句,中间没有一个停顿的标点。读起来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让读者通过这种形式的句子也能够体会到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所以,我觉得两个译本中,译本1将这种急躁的情绪保留了更多。译本1的最后一句虽然译者考虑到中文的表达习惯,加了一个逗号在中间,但整个句子还是相对较长的。相对译本2而言,更加紧凑一些。译本2就显得平常,不能感受到原文的那种急切的情绪。

原文语段五

I remarked their English accent and listened vaguely to their conversation.

译本1

我注意到他们的英语口音,面无表情的听着他们谈话。

译本2

我留心到他们有英格兰口音,就含含混混的听他们谈话。

语段五中,两个译本的差异主要是于对“English accent”的翻译,译本1译成“英语口音”,译本2译成“英格兰口音”。这个短语可能有两种含义:说一种非英语的语言而带有英语的口音或者说带有某个地方口音的英语。爱尔兰的第一官方语言是爱尔兰语,第二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英语应该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语言,从后文对他们对话的直接引用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在用英语交谈,所以这里的“English accent”的含义应该是后者。译本2比译本1更加明确地将其译为“英格兰口音”,我觉得是有一定依据的。爱尔兰在地理和历史上都和英格兰有不少恩恩怨怨,从这本书的其他故事也可以看出,爱尔兰人对英国既憧憬又抵触的复杂矛盾情绪。所以“我”听到带英格兰口音的英语,不知不觉的开始去听他们谈话的内容。结合整个当时的背景和整本书的基调来看,译本2是比较合理的。

原文语段六

Gazing up into the darkness I saw myself as a creature driven and derided by vanity; and my eyes burned with anguish and anger.

译本1

抬头向黑暗中凝视,我看见自己成了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嘲弄的动物;于是我的双眼燃烧起痛苦和愤怒。

译本2

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语段六中,两个译本的主要差异在于对“I saw myself as”的翻译。译本1翻译为“我看见自己成了”,译本2翻译为“发觉自己是”。译本1用了一个动词“变成”,使这个顿悟(epiphany)带上了动态,更加戏剧化,也能让读者体会到这个顿悟来的时候,给“我”心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仿佛彻底变成了另外一种生物。译本2相比之下,显得更加平淡一些。

对这两个译本作了以上比较和分析之后,我发现它们在细节的处理上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在对小说进行英译汉时,更加注意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会让译文更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采。■

作者简介:

潘欢欢(1990-6-),女,江西赣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数学方法在矿产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高校WEB数字化技术校园电商交易平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