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4-06 05:34:55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对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索。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发展基础差且后劲不足是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生态经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建设;实践

1.安定区生态基础状况

1.1自然环境恶劣

全区山多川少、沟壑纵横,耕作极为不便,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大量的劳动力难以从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少雨、多风、干燥是全区总的气候特征,生长期短、有效积温低、降水时空分布与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相背,使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1.2资源严重短缺

全区水资源奇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11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22,全省人均水平的1/15。矿产资源贫乏,已探明的矿藏有少量的铁、铜和黄铁矿,开发价值均不高。生物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农作物和地产中药材种类较多,但未形成规模优势。光能及风力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500小时,辐射量达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全年有风日达320天以上;均开发利用不够。

1.3人力资源开发滞后

全区人口总量47.4万人,劳动力充裕(总量达224974人)但素质较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比仅为10%;劳动力的劳动贡献率低,全区人均GDP仅为2100元,零值劳动力占比接近15%;剩余劳动力总量大,占比达到38%以上。

1.4土地利用水平不高

全区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以黑垆土为主(占比达到78%),灰钙土次之,黄绵土和潮土面积最少,土质比较肥沃。但现有土地中耕地仅占32%,林草地仅占23%,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及河道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比较严重。

2.安定人民的实践与探索

2.1坚持水保立区,治理生态环境

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是安定贫穷落后的总根子。在多年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全区人民始终围绕“水”做文章,治理山河变环境,保水保土挖穷根,书写了壮丽篇章。一是改造基本农田,保水保土,培肥地力。二是实施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全境黄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在小流域内,按照“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还林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建塘穿靴子”的治理模式,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808平方公里,使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64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3115吨/平方公里。

2.2围绕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结构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安定区坚持围绕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路,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状况相协调。

2.2.1坚持不懈地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安定区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增经;顺应时代,科技兴农,致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根据降水时空分布规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扩大洋芋、玉米、糜、谷等既与降水规律相吻合又高产稳产的作物,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耕作技术和节水灌溉设施,发展设施农业,不断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耕地的产出能力和农民的收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采取梯田+水窑+地膜的办法,充分利用水窑蓄集的雨水,发挥地膜的保墒功能,采取比较经济、简便的人工点浇点灌的方式,发展玉米、大谷、洋芋、各类蔬菜等稀植作物。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使全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用最少量的水换得较大量产出”的目的。

2.2.2利用径流聚集技术,发展林业生产

在林业生产中,坚持围绕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做文章。一是根据全区各地降雨量和光热资源的差异,调整林业布局,形成了“南部针阔叶混交水源涵养林、北部乔灌混交防风阻尘林、通道绿化长廊生态林、农田网络化防风林”的生态林格局,以及“梨树入川进园、花椒栽埂锁边、杏树围庄上山”的经济林格局,使林业生产与气候条件相适应。二是根据水易流失的实际,在林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径流聚集技术,林业用地整地采用平缓地长方形水平阶整地、土石山区和荒山陡坡区反坡台或燕尾式鱼鳞坑整地三种整地模式,实现了天然降水的就地收集利用,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林业生产水平。

2.2.3改变传统习惯,发展舍饲畜牧业

为了彻底扭转传统放牧严重破坏植被的不良局面,在近年来的畜牧业生产中,结合封山禁牧大力推广舍饲养殖技术,大量引进和运用饲料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并结合退耕还草,全面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引导和组织群众发展舍饲畜牧,依据草畜转化开发后续产业,提高了环境的承载力,减轻了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和经济效益。

3.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的启示

安定区的成功实践给全国同类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总的来说,就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必须切实树立生态观念,增强生态意识,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开展工作,重点要全力抓好以下各项措施的落实:

3.1持之以恒地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区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保障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这一重大部署实施的有利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管好用好国家的扶持资金,全面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的力度。要以“宜林荒山林草化、农田地埂绿色化、道路水系林带化、城镇村屯园林化”和最终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在实施方法上要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采取“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同步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步实施,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结合起来同步实施”的“三结合三同步”的工作措施,以及整社、整村、整山系、整流域梯次推进的办法,全面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在具体工作中,要选用抗逆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苗木、草种;要认真总结当地群众多年来抗旱造林种草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外地抗旱生产的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合理确定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在种草养畜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保水固土功能强、饲料价值高的优质牧草,注重畜群结构的改良和草畜转化,在突出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与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愿望相一致。

3.2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相统一

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源节流,认真搞好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运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要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工作,推进土地、生物、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的纵深开发,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3.3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主要组织形式,全面加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的力度,带动和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和第三产业要根植于农业、立足于资源,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项目,实(下转第39页)(上接第33页)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4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要加大水土保持、林草管护、国土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全面建立并认真落实封禁管护制度,从快、从严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比如盗伐、滥伐林木,非法贩运木材、非法狩猎等违法案件,用事实教育群众,用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把对环境的人为破坏降到最低的程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创建全国第一生态区,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广大农民的事。这件事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的工作力度,把工业“三废”、烟尘、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各类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密切关注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改进生产方式,推广使用无毒、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提高施肥、施药技术,推行国家标准,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使农业生产尽快适应和逐步达到环保的要求。

3.5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走生态经济文明发展之路

要继续加大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力度,落实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各项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要进一步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走生态经济文明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态势。 [科]

上一篇:深井降水井在龙洲垸船闸施工中应用 下一篇: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和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