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革命,中国将引领风潮

时间:2022-04-06 06:18:08

FinTech革命,中国将引领风潮

近两年,美国银行家们开始为一种名为FinTech的革命而焦虑不安,JP 摩根的 CEO提醒银行业――硅谷的创业公司们带着高智商和巨额金币,扯着大旗呼啸而来,旗上四个大字“替代银行”; 花旗银行了一份报告,粗暴地用一堆数据告诉银行业:“我们要玩完啦”。

2015 年,美国的金融科技领域的私人投资额达到 190 亿美元规模,不仅远超 2014 年的 120 亿美元,更是甩开前几年的投资总额几条街。复盘过去5 年的表现,这一增长速度已达到了 10 倍以上。

那么,什么是FINTANCH

FinTech是流行于美国的金融科技名词,全称是finance technology,与航天科技、电子科技涵盖的范围一样,是一个专门针对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的统称。但金融创新在中美两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观感,在中国,你基本上是把它与互联网金融相连的,而互联网金融又与所谓“P2P”骗贷、跑路紧密相连,可以说,中国人基于P2P受损的悲催和“激情”与美国人基于金融科技受益的感受,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但是,2016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一家名叫普惠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普惠金融”公司)的金融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却做了一篇精简的演讲,他以中美两国在大数据应用的差异上和金融需求与服务的差距上,得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那就是――未来引领全球FinTech科技革命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

一个是悲情受损的群体体验,一个是受益完胜并开始挑战整个传统金融势力的新贵族,金融科技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确切概念的时候,缘何能够被中国引领?在中国以互联网金融为“创新模式”的新金融业态已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前提下,FinTech,将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注入什么样的基因,能使它可以后发制人,推进全球的金融革命?

一个核心――风控,点燃普惠金融的爆发点

在中国,金融创新似乎就等于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很狭窄的长廊概念,它是互联网在本世纪狂飙突进发展中渗透到金融领域的一种现象。而FinTech则是以科技为核心的泛金融创新概念,你可以把ATM机器称做一种FinTech,也可以把智能投顾叫做一种FinTech,它与互联网金融联系紧密也区别巨大,紧密在于都能够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地解决金融发展的社会需求问题,区别在于,互联网金融可以在创新旗帜的标杆下,各种与互联网相关联,但不一定具备科技含量的“金融模式”都被称作为互联网金融。而这些花样翻新的“金融模式“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中国它几乎已经成为了贬义词;而FinTech,却只与金融科技相关联,在受益体验之下它甚至不是中性词而是确定的褒义词。

模式翻新终究解决不了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恰恰需要FinTech包含的核心成分――科技创新的深度切入,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症结的解药,即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实现“金融模式”创新的可持续良性运营。

那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科技成分应该体现在哪里?“普惠金融”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方亮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科技成分是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是被实践验证的精湛风控技术、卓越的风控手段以及良好的风控效果。

1995年2月27日,英国金融历史上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震惊世界。这家受英国贵族最为信赖的金融机构倒闭起因则是巴林银行失败的风控模式――年仅28岁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负责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以银行的名义认购的日本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损失传导扩大,直到吞食了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

风控的能力和水平关乎金融行业的命脉,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未经验证的创新模式都可能会给一个金融企业或整个金融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因此传统金融企业宁愿抱残守拙也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在中国,它的表现是中国银行业的故步自封,传统银行业能够满足到的信贷需求不过全部需求群体的30%不到;在美国,它的表现是银行家们的超额利润,高达15%-20%的信贷利差收益。

“FinTech革命体现的是科技对金融业需求的多层次满足,信息技术引领了各行各业的革命性开创,同时也包括金融业。当下这一波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FinTech革新通过去中心化和对信息的透明化处理两个渠道,实现了金融业普惠大众的发展模式,即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广泛的受众推动金融业的深远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成败与否,就是普惠金融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枢纽。”“普惠金融”公司首席技术官方亮阐述说。

传统信贷的风控模型可以说是一种傻瓜照相机模型,抵押物足额,放贷,抵押物不足,少贷或不贷。而在中国,银行可作为抵押物的标的物又及其有限,那就是以房、车为核心的固定资产。而在美国,比中国先行一步的“金融模式”创新是信用卡的普及,银行业通过信用卡记录对个人征信评级,以个人信用等级来决定个人获得金融支持的幅度,但是,由于是无抵押信用贷款,所以,信贷服务的价格很高。

普惠金融从金融服务覆盖的广泛性推开了传统金融封闭的后窗,但是,普惠金融需要借助于FinTech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那么,FinTech又是如何构建普惠金融的风控体系的呢?

“中国有非常多的数据信息可以应用,而美国可获取并用于风控的数据信息远远不足。为了做信用模型,在中国,可以对一个借款人的上万数据项进行分析,比如所有的信用卡、帐单、银行流水等等,这些都是提供数据处理和模型设计的很好的判断信息”方亮说:“传统的风控模式已经很固定,除了抵押就是以还贷记录构建的信用评级层次。但是现代金融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变革,所以大数据风控和区块链技术等成为风潮,这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习的深度应用,而在中国,授权地址位置信息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交易信息等,都成为应用大数据分析个人信用的重要信息成分。”

国内传统金融流程式的风控手段有时甚至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境地,比如要求你去单位开一个收入证明或去银行开一个资金流水,而这又很容易造假,由于资产闲置和优质客户不多,信贷员可能明明知道你造假却又主动放款给你,这让传统金融服务实际上处在进退两难的处境中。而真正的普惠金融却容不得任何造假,因为无法以较低的收益覆盖高额的风险损失。所以,普惠金融需要以更充分的数据信息获取借贷者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真实情况,通过互联网痕迹搜索和个人行为位置回顾、关系图谱等进行智能分析,作为个人信用等级和信贷价格的依据。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贷款者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一个农民,他可能没有丰富的网络社交行为痕迹,但是他应该有网购交易痕迹,而且他肯定有手机留下的位置信息和所有关联人的电话号码,当他授权给我们他一定时间内的位置信息后,我们就知道他的社会交往体系,知道了他的生活半径范围和社会行为的稳定性等。如果他还可以授权给我们他的淘宝、京东交易信息,我们更能分析与他个人财务相关的信息内容和消费行为特点,同时,他也可以授权给我们通话信息,使我们可以分析他的社交圈层以排除一些欺诈的风险等等。实际上,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稳定性是信用体系的根基,而这些信息是根本不可能造假的。”面对采访记者,方亮这样说。

“普惠金融”公司有个案例成为员工们的饭后笑谈,曾经有一个公务员来公司借款,提交了很全的资料和很好的信用凭证,但是当风控系统在分析他授权的淘宝、京东的网购信息数据和位置信息数据中,却发现他常用联系电话号码和网购用品很异常,通过对收货人情况的分析,发现他个人感情生活很混乱,由此判定他的社会行为不稳定,因而决定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来对冲可能存在的风险溢价。

“普惠金融”公司在借贷款项的催缴中还衍生了很多“好玩的故事”,个别恶意拖欠还款的借款者故意把手机关了,但是公司已经通过他的通话授权获取了他所有关系图谱中的电话号码清单,催款员通过与他关系图谱中的号码找寻他,从而给他以亲朋好友的舆论压力,最后,只能乖乖地把钱还上。

为什么是中国引领FinTech,而不是美国?

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上演金融版“权力的游戏”,凭借相对低的利率和高效率这把利刃,以P2P为主的新金融的开创者们和金融科技公司硬是在华尔街银行体系的暴利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就在有人大喊“银行将死”的时候,“Lending Club负面事件爆发,尽管在Lending Club平台涉及的事件资金只约2000万美元,仅占平台总交易量100多亿美元的千分之二,而且是一个非行业性的独立事件,但是这一事件却掀起这家P2P行业的鼻祖、标杆性平台Lending Club的股价暴跌、高管离职等巨大风波。

在美国,传统金融势力对FinTech的有着巨大反作用,成为是阻碍FinTech自身独立发展的一堵墙,而中国则有FinTech发展的更广泛的空间。

方亮此前曾任职Lending Club首席架构师,在他看来,LC负面事件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201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银行平均信用借款利率是21.7%,而像Lending Club这样的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效率、减少中间成本,将借款利率降低到14.9%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华尔街银行业既得利益的极大威胁。美国近期出台了相应的对FinTech企业的监管条例,这些条例对FinTech创新并不有利,因为新的FinTech创新特别是硅谷的创新是完全可以颠覆整个华尔街的现有地位,旧势力为了维护已有的地位必然要施加影响力,而美国银行业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这种影响力十分强大,这些都是FinTech在发展中的潜在威胁。相反,中国的银行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政府有着很强的管控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下,中国政府对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行业变革持积极的开放性态度。这将为中国的FinTech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中国对创新包容的直接效果之一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为FinTech企业的技术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中国FinTech企业领先于美国同行,走在移动互联的前端。有数据显示,94%的中国网民使用智能手机,其中19%的人只依靠移动互联终端,而这两个数据在美国则是70%和5%。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行为习惯改变不断促使中国FinTech企业深耕移动互联网端的服务,另一方面,美国FinTech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一直没有更多的作为。例如在我现在的公司,同时为用户提供有6种APP以满足各类人群的投融需求,而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在IOS应用商店中看到Lending Club的移动端APP。”方亮说。

在美国,想要获得更多的个人数据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中国则提供了多样化风控手段应用和风控模型设计的大数据支持,这是FinTech得以持续深入发展的基础。

美国的三大征信局几乎覆盖了所有人和公司的信用数据,构建了一个足够完善而完全封闭的信用体系,后来而上的美国FinTech行业,是无力改造这种征信垄断局面的,很难实现风控模型和多样性研发,开展征信领域的创新。对比中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期,银行虽然拥有最多征信数据,但在数据量、数据的深度广度上都是很不完善的,这为中国的FinTech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FinTech企业可以更多样的数据采集、更高效的模式设计、更智能化的数据集成分析提供中国更强大、灵活、多样和富有活力的征信体系建设。

大数据是当前这一波以信息技术拓进FinTech革命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更多的数据支持,FinTech企业的如何能够设计更有竞争力的风控模型。但是由于美国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性极强,美国FinTech企业很难获取庞大丰富的数据信息,造成美国FinTech企业一直以来都围绕着传统征信体系转,难以实现大数据驱动技术的革命性创新。

“我曾经在美国硅谷做过一次演讲,当谈到在中国通过信用卡账单、手机详单、网购交易记录等分析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时,硅谷的同仁在台下窃笑。”方亮说:“我认为他们的笑不是因为其他什么,而是因为嫉妒,因为在美国他们根本拿不到这些数据。”与这种景况相反的是,在中国,FinTech企业经过用户授权、互联网爬取,以及商业购买和交换等等手段,可以获得个人数据涉及到个人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如今,优秀的中国FinTech企业获得的数据信息基本是基于万级数据维度,结合云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可以完全自主的、多元多样、个性十足的信用模型设计。

美国依托信用卡普及的优势已经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而中国的征信体系很不完善,金融服务渗透率非常低,为FinTech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地,拥有广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市场。

在传统金融领域,美国与中国一样,成熟而稳定;而在新金融领域,中美两国技术水平却并没有差距,而中国更具有开创性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美国的信用卡普及之广处于全世界之冠,平均每人有8张信用卡,次级信用卡用户也达到每人2张,这为信用借贷业务提供依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国信用卡使用量很少,有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信用卡持卡比例仅有5%,信用卡在农村消费中的构成只有1%。如此广阔的无信贷资质人群却有十分强大的潜在金融需求,据报道,中国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人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这张“待画的白纸”为FinTech企业提供了施展才艺的广阔空间,其潜在市场预计可以达到万亿级。

风险控制的需求源自于风险存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征信体系不完整,中国的整个市场诚信体系的缺失也为FinTech 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缺失等于什么?等于没有被满足的市场,缺失带来是什么?带来整个社会运营成本的增加,而这个成本本身又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降低成本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经济交易的过程中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主体需要调查对方的信用情况。

中国市场规模还非常大,是一个完全可以自己自足的市场,中国FinTech创新即使不能对海外市场进行有效外溢,也并不影响中国FinTech企业做大。但是从长远看,国内市场为FinTech企业提供巨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中国先进FinTech技术的外溢价值加强,因而完全有可能成为引领FinTech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FinTech领域,美国市场的高度整合不利于FinTech的持续创新和拓进,中国FinTech企业的生存压力构建了积极活跃、充满危机感的竞争环境,这对刺激技术创新十分有利。

在美国,FinTech企业间的实力对决已经基本定型,短短几年时间,P2P行业便从异军突起的七、八家迅速发展成Lending Club一家独大。行业竞争形成的相对垄断虽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糟糕的是很多公司成为真正的大公司前就得了“大公司病”,创意虽然很多都是最早出现在大公司的,但结果往往是中小公司却更快地采用了这些创意,这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规律。而中国的FinTech企业却处在百舸争流的阶段,任何新经济业态,除非你是阿里或百度,否则就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扩大市场规模,以便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中国FinTech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北京的创新精神在很多海外人士看来,比起硅谷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一位从硅谷回来的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士称,他发现能够在全世界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上,能够跟硅谷媲美可能只有北京,在拼搏的程度或者整个节奏上,比硅谷更快、更灵活而高效,其证据是推出产品的迭代速度更快。对此,方亮做了更直观的论证:“以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为例,我们拥有一个6000人的团队规模,而核心团队也有近700人,但我们却可以做到产品和技术的高速迭代,推出新产品或新功能都是以星期为单位,有时一星期有2-3个新产品或新功能推出。而在美国,同等规模的FinTech公司很难有这一速度,它们大多数是以月为单位推出新品,有的是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推出一个新品。”

FinTech的云图――永无止境的创新

人类永远是在追梦的旅途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梦想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做梦的土壤。在中国实际上沉睡着两座大山,一座是被压抑得很深很沉的资金需求,一座四处探寻却没有安全去处的投资需求。而只有卓越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才是将两座大山阡陌贯通的虹桥和彩带。

普惠金融通过信息透明化和去中心化这两个维度冲洗了传统金融获取暴利的中心节点,那么它的技术构件和技术模块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组织体系建设实现信用金融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运营?

“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是根据一些模块和构件的算法推论和演绎出来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基于多种可变参数,这些参数通过不断调整来适应最新的模块,模块包括大数据处理、流计算流式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关系图谱、用户画像等等,而参数是多种信息的有机组合,是上万的信息量组成的信息流的具体应用。打个比方,在用户行为的数据分析中,一个人填自己的身份证号,一般情况是很快会填的,但有时有人会犹豫很久填了又改,改了又填,那么这个行为在这个关系中就有可分析的内容,这是用户行为数据。”方亮阐释说。

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会进入云系统,浩如烟海的云信息在某种关系的构建中,组织排列成各种完全不同的关联体系。因此“普惠金融”公司将其自主开发的、基于超过八十亿个数据信息字段和立体关系图谱的风控模型称作为“云图”。有人说FinTech在改造完中国传统金融模式之后,它的壳就会消失,它的使命可能和互联网金融的差别不大,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FinTech,这些名称都会退还到金融的本来业态中。

“FinTech是不会消失的,只能是不断创新和提升。所谓消失,是现在狭义上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互联网金融这一部分的FinTech可能会完成使命,但是那时,新一阶段的FinTech又出现了,它将会拥有新的使命。”

在还没有完全成熟的FinTech风控体系建设中,现阶段显然是非标准化的,但随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是否可以建设成为一种标准化的运算体系?

“风控模型本身不断演进的,如果你想做的比别人牛,首先要基于一个开放的模型和来源更多的历史、及时数据,并且它是一个永远不断的反馈体系,随着社会关系和信用体系的变迁而不断调整。所谓标准,可能意味着故步自封,而作为FinTech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希望自己一个成熟的企业,因为在这个时代,成熟意味着你离大公司病不远了,意味着没落的开始,而FinTech本身是为创新存在的,首先要保证自己是永远年轻充满活力的。”

FinTech基于技术提升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被称作为云服务,这是决定着FinTech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如果将私募股权投资的体验式经验式风控手段比作为物理风控或中医风控的话,那么,FinTech基于流程管理数据推算和精确计算的风控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化学合成方式或西医诊疗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医术水平主要体现在效果上,那么,基于大数据风控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其风险识别的效果到底如何?

“中国的P2P行业可以说是刚起步,百米长跑才刚刚迈出了前几步,所以良莠不济鱼龙混杂,能够进入第一梯队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方亮说“但是就第一梯对的风控效果看,已经提升得很快。”他举了“普惠金融”公司的例子,其旗下P2P品牌爱钱进成立了两年多,累计撮合资金将近170亿,到2016年6月,违约接近3500万,坏帐率仅有0.2%左右。

“为什么国内的FinTech企业的成长性快,能够盈利,就是因为风控做的好,为什么很多P2P死掉或跑路了,除了一些骗子公司以外,大多是风控做的不好,因为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你想象过凭借你的个人品行就可以任意获得资本的画面吗?如果有那一天,资本家这个群体可能不存在,或者成为一种类似于工程师、经理人一样的职业。

Lending Club董事、原美国财政萨默斯说,在人类金融史上,能够配得上创新这个词的变革寥寥无几,在近几十年狂飙突进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依靠遵循金融逻辑为人们带来普惠价值的是P2P,而不是颠覆了金融价值根本的衍生品。

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通过信息透明和去中心化将促使传统金融获得凤凰涅的新生,通过FinTech改造的P2P只是一个火种,它将从常规借贷业务向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去渗透,不断推进到保险、信托、银行业、证券业等领域。当FinTech完全彻底地趟过风险控制这一险滩,并最终攻克旧习惯和势力固有的根深蒂固的难关,必将会燃起熊熊大火,点亮人类三百年人类金融史的漫漫征途。

在中国FinTech企业掀起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革命风潮时,美国也正在卷起机器人投顾和区块链技术的狂波巨浪;日本经过一系列观察和研判,启动金融科技革命的第一步,成为第一批在国家层面上管控比特币的国家;南半球同样不甘落后,澳大利亚的三大银行正试验区块链分类帐系统,将用于实时跨境支付。

当高盛可能会从“最会玩科技的投行”变身为“最会玩投行的科技公司”时,中国的银行体系也纷纷出动,在将成为金融科技巨头的投资人列表上,中国邮储、中国人保、建设银行、新华保险等传统金融及投资机构已经展开了与FinTech行业的亲密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金融机构「白手起家建立起金融科技平台的励志故事中,中国平安已经布局各种金融科技子公司,试图把细分的垂直领域做大,并整合旗下其他的垂直领域,以实现生态圈扩张。

FinTech正在改变金融业,而金融业变革必将改变世界,在世界经济变革的康庄大道上,中国FinTech企业肩负重任,它们能够最终引领世界FinTech革命的潮流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新三板最严募资新规影响发酵 14家公司被券商提... 下一篇: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