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英实训基地建设有高招

时间:2022-04-06 01:18:37

德美英实训基地建设有高招

“二战”后,德国、美国、英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三个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其中,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硬件设施。三国在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有高招,做法不一,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教育为“一元”,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二元”;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内部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辅助学生实训、实习。学生在实训、实习阶段直接使用的各种实验设备是当时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各种工具,均兼有工厂车间和学校实验实训的功能,这些设施有的由企业直接投资,有的则为了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创新,由企业联合投资,还有的是企业无偿捐献。“双元制”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校负责的基础课和企业负责的实践课两方面。在三年的职业教育中,学生有一年的时间要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实训。经过企业实训,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加深,并熟悉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被实训企业留下。

“双元制”实训的主要特征为:拥有企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部门;培训教育依据两套法规,接受两个层次主管,即企业培训合同依据民法签订,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而学校教育遵照公共教育法,教学由州政府主管;雇主与雇员组织的独立管理机构如行业协会及其委员会等,掌握着职业教育的主要权力;德国的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约占政府支付职业教育经费的4倍,国家只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费用及学校的设备和管理费;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以纽伦堡高等专业学院机械与工程系为例,该系就拥有20个实训室与车间。

美国合作制 美国在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1968年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增资拨款,扩大教育范围。1977年,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职业前途教育五年计划》。为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投资,美国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这些企业投资有的是履行法律义务,有的是自愿捐助。企业的投资主要是向职业学校的实验室、实训车间提供比较先进的设备,或为职业学校捐款。美国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全美大约有1200所社区学院,在校生1000多万,占美国在校大学生的44%。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英国法制保障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过程,也体现着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1944年教育法”,即著名的“巴特勒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1956年颁布的《技术教育白皮书》,主张在课程形式上采取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发展技术学院中工读交替制课程的同时,继续发展各类机构中的部分时间制高级技术课程,把它作为全日制课程的必要补充。“1964年产业训练法”规定了“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设置,在法律上保证了政府对产业训练的宏观控制,保障了产业训练的有关各方在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在英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互动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与企业密切联系的实业教育,企业直接对教育的成功与否作出客观评价,并对教育过程实施监督。同时,通过法律条文保障了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和实践环节的场所。

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业部进行的全国培训调查显示,培训行为的普及面很广,1986~1987年度,有记录的受训员工比例为48%。目前,培训成本和培训方式是英国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与职业学校的互动,可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为满足培训质量的需要,以及选择适合企业的培训方式,企业直接参与到培训中来,监督和督促职业教育对员工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校企双方的互动,解决企业的培训问题。

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美国、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考察可以看出,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互动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同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劳工界和教育界的互动,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教育部门与工业界和各种经济部门之间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非常重要。

加强法规建设 法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总体上说,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以确保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 现代社会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其变化的幅度、速度都很大,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还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专门设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机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原来行业、部门办的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划转地方政府管理,这对统一高等学校的规划和管理是有好处的,但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力度明显减弱。因此,要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等作用,实行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集团等共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由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相关专门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保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得到行业的广泛参与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构建多元投资结构 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大,但也做不到职业教育的所有投资都来自政府。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思路,构建多元投资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除通过自身财力独立建设实训基地外,主要还有四种投入模式。一是政府投入模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除要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外,还应积极投资兴建公共实训基地,对社会开放,实行资源共享。二是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模式。它一般适合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例如,教育部在2002年确定第一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时,就决定对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12个基地建设项目给予资助,同时要求学校主管部门按照不少于国家投入资金数额1∶1的比例投入配套资金。三是校企合作投入模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包括寻求资金投入、设备支持、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中心等。四是股份制投入模式。其运行机制应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只要高职院校对内充分挖潜,对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积极探索高职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就可以走出一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实训基地建设新道路。

上一篇:北京物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召开(等) 下一篇:精心运用语文教材 进行课堂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