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能教,你却不能教

时间:2022-04-05 08:00:42

和友人一起聊天,朋友感慨地说起孩子学校里刚刚结束的一次考试。

“试卷上有一道开放性的题:‘在《咏鹅》这首诗里,写出你认为最好的一句诗来’。孩子在试卷上写了‘曲颈向天歌’。结果,不仅试卷上被批了‘×’,而且孩子也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一番苦口婆心更是一番好意地给孩子讲解这里应该填什么。既是‘你认为’,那表明试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填哪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说出好的理由就可以。一个标准答案,还谈什么开放性!”朋友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忿忿然,更有不解。

的确,对于这道题,既然题已经出成了这个样子,就把它当成一道检测学生识记情况和语文基础知识的题好了,只要写的是《咏鹅》这首诗里的诗句,并且字字都对,就应该给分。因为无论哪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不会讲哪句或哪几句好,哪句不好。再翻翻《唐诗鉴赏辞典》或其他有关对这首诗的解析资料,对诗中的每一句,也都给了极大的肯定与赞美。既然如此,上面那道考试题,写其中任何一句,不都可以吗?

对于孩子的教育,“个性呵护”与“创新培养”应该是提得比较响的两个核心词,也应当是每个老师都能随口说出或在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中用得较为频繁的词汇。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来讨论,大家当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可是,作为老师,如果放在考试后的阅卷中,在一个人为设置的“标准答案”面前,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不是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情况呢? 一个标准答案,让我们思维变得麻木与迟钝的同时,更少了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宽容空间。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说来,是不是语文这门课程里就不讲求客观性与知识的标准化了呢?我的理解是,对于语文这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东西,那一定是客观的、标准的,不容有任何质疑;而对于其非本体性的内容,如审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就属于个体体验范畴了,若依然采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对待,就不仅是学生个体的不幸了,更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不幸了。

教育的机械化,让各门学科逐渐沦落为一条又一条流水作业的生产线。消灭个性,追求统一,这是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又是现代化教育致命的缺点,它与教育是发掘个性潜能的活动相悖,与因材施教观念不符。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在名师或大师级的教育者那里,才可能有发展或实现的空间,在普通一线老师那里,追求个性的,有创意的教学,仍难免陷入尴尬的境遇。

在编辑本期杂志稿件的时候,读到张志华老师《没有完成的“测试”》这篇稿件,同样让我深深地为之一震,几度陷入沉思之中。我思张志华老师课被当堂中止的尴尬与纠集,思这样的体验是否真的“残忍”,思王崧舟老师为什么能上这一课并获赞誉,而普通一线老师却不能拿来效仿。王崧舟老师《亲情测试》一课,在我的记忆中当是五六年前就已上过的公开课,并且“火”过大江南北;直至今日,这一课依然是人们盛赞的经典作文课之一。可是到了张志华老师那里,这节作文课却被活生生地打断,成了一节“没有完成的”的作文课。不能进行下去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听课的领导认为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太残忍了”。王崧舟老师当年上这一节公开课时,面对的也是小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五六年前上的时候不“残忍”,五六年后上的时候就变得“残忍”?有点不可理解。或许,当年在全国上这节公开课的如果不是王崧舟老师,而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其在现场和课后的遭遇,就如同张志华老师一样了吧。只是,王崧舟老师当时就是一名很出名的特级教师,课的设计又是那样巧妙与完美,课堂上情感的引导与带动又是那样地深入,不仅上哭了学生,也同时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老师。于是,这节课主题是否“太残忍”,人们压根都想过。至于原因,完全沉醉于名师的感染力与魅力是一方面,名师的引领与权威不容置疑,当是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在名师面前,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在普通人面前,人们的思维就变得异常地清醒与敏锐。是思想的惯性与惰性吗?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抛开“王崧舟老师”这一具有概念性的人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课的主题,让小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离别,真的就是一个“残忍”的话题,不能让孩子们接触吗?体验了,书写了,就会影响孩子们的个体成长?“如此沉重的话题”真的就不能让小学生虚拟体验一下吗?我看不然。去年,在国内发起过一系列“寻找最美”的活动,其中就有一项是“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在当今世界上,哪个东西在世界范围内提得最响,就是在暗暗地告诉人们:这个东西不是多得要泛滥,而是珍稀得要濒临灭绝。我们开始“寻找最美心孝心少年”,就是有关部门深深感到孩子对父母辛勤付出的麻木与无知,对亲情珍贵体验的缺失。这样的课,让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一回,懂得亲情的珍贵,从而在日常生活表现出对亲人的尊敬与体贴,有所行动,不正是学校教育所承担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温室的温床上长大的一代幼苗们,如果连这一点体验都经受不起,未来的家庭重担又怎么能够承担,国家的未来交给他们又怎么可以放心?

教育,如果多一些宽容与认可,我们的教育就会有很多个性和创新发展的可能;对还在起步、摸索阶段的作文教学,少一些的设置,作文课堂才能迎来生机盎然的春意。

上一篇:且行且思,微作文焕发大能量 下一篇:省略号里不该出现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