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造就一流教育家的感慨

时间:2022-04-05 05:00:36

对造就一流教育家的感慨

摘要:造就大批教育家,是教育所需,民心所向,国家所求。中国迫切需要教育家主宰教育。但鉴于目前的情势,造就教育家、尤其是一流的教育家,并不轻而易举,对此,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关键词:教育家;需要;现实环境;感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84-02

身在校园,打开每天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偶尔会看到有关造就中国一流教育家的精粹文章。尤其是总理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有关这方面的话题,不断见诸报端,耳熟能详。

不言而喻,现今的中国,太需要有一流的教育家主宰中国的教育,即使达不到一流的境界与程度,出现一批普通的、平凡的教育家,也显得那么如饥似渴,迫在眉睫。因为有目共睹,近几年教育的不如意已使教育偏离方向,它迫切需要教育家扶邪归正,使教育回归正规。实践也证明,教育的命脉必须掌握在懂行的教育人手中,教育才会不迷失方向。

然而,综览不少关于培养教育家的高见,细品诸多造就教育家的设想,笔者总觉得还缺少什么?虽然在文中,下列要素我们均已看到:(1)什么是教育家?(2)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3)教育家自身应具备的品质、素养、意志、信念和力量;(4)中国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学,把持教育的脉搏和方向。但经过反复考量笔者发现,一个最基本、最现实和最具支撑力的要素,却在讨论中重重地被忽略――那就是造就教育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即教育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山脉和森林,离开了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谈培养造就教育家,甚至一流的教育家,岂不是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笔者身在教育一线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光阴与磋砣,经历了本行业一系列的风雨变化,也见证了变化之后的结果和模样。回首往事,放眼今朝,今天耳闻目睹的事实使笔者不无遗憾地说一句: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看教育界久治不愈的应试教育、择校现象、有偿家教、优质教育资源失衡、论文造假剽窃、功利主义泛滥等一系列弊端,无不印证当前中国教育的缺失与偏向。今天不管你身处教育行业哪条线――基教线、高教线、职教线、成教线、科教线甚至幼教线,只要你是在一线,你不会不闻到浓重的“铜臭味”。过去纯洁的教育领域现在逐渐被功利所异化甚至取代。有人说,“教育家的诞生和成长,主要依靠自身的品质、意志和力量,不会受太多的外界干扰和影响”,那试问,“光有好的种子和苗子,没有好的阳光、气候和土壤,种子会茁壮成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违反了生物界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所以,鉴于今天的实际,我们谈造就教育家,甚至一流教育家,笔者不免颇多感慨。

感慨之一:教育家从何而来

教育家从何而来?它能像提拔行政官员一样,通过选拔、培养、任命、委派还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主发展成长?答案当然是后者。翻开古今中外杰出教育家的成长史,我们便不难破解这命题。无论是中国的孔子、朱熹,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无论是中国的陶行知、段力佩、霍懋征,还是美国的杜威、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创新的结果。他们的最可贵之处,是对教育的本质、价值、功能与规律有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他们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对教育的一切进行不断的认识、实践、反省。他们对育人的研究提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去对待,最后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中,他们从不倚仗权贵,也从不因社会环境变迁而随波逐流。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在真正的教育家身上,我们不会看到半点政治色彩,也不会看到丝毫的功利影子。他们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教育新潮流。而看看今天教育界的部分所谓“名师、名校长、教育名人”或者说有望成为教育家的教育人,回顾和亲历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分数等于英雄,升学率等于政绩”,这种强烈的办学理念,哪还有教育家的影子?由于教育理念偏差,导致这些人不择手段提高学生分数,千方百计抓升学率,成了矢志不移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有偿家教,变相体罚,拔苗助长等手段,提高了学生分数,便成了“名师”;他们通过对教师一丝不苟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数据严格考核,逼迫教师加大应试力度,提高学校升学率,便成为“名校长”;他们用套来的办学口号,贩来的办学理念,借来的规章制度,大会小会自吹自擂,动用媒体推波助澜,便成了当地的“教育名人”。试想,假如有一天,这样的人也成了教育家,那中国的教育家来得何其容易?哪用培养和造就,发展和成长?拾得来便是。然而,笔者坚信,真正的教育家必然是一些来自于长期教育实践,并对教育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浮躁和虚荣不会诞生教育家。教育家不会以这种方式诞生,也不会以“分数”造就。

感慨之二:诞生教育家的生态

生态即生命体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物候条件,它包括阳光、气候、水分和土壤等要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自然界是这样,社会意识形态界同样是这样。那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生态?笔者理解,好的教育生态应是所有教育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校长和教师等),能全面领悟教育本质,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切实体现教育价值,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淡泊名利,潜心教书育人。假如我们把教育比作自然界的生态,也就空气没有被污染、环境没有被恶化、土壤没有被变质、种子没有被扼杀等。那对照今天的环境,我们还敢说“教育犹如蓝天白云,美丽无比吗”?只要你与教育有过接触,打过交道,你会或多或少勾勒出这样一幅画景:教育本质被人践踏,教育价值被人异化,教育功能被人颠倒,教育规律被人忽视,规章制度无人问津。相反,取而代之的,功利弥漫整个领域,使人辨不清方向认不得路。一句话,教育的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教育不再是人们向往和期盼的教育,价值也不再是教育应有的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谈造就教育家,也就用得着生物界一个贴切的比喻:反常的气候、变质的土壤不会催生种子发芽。因此,从现在看,造就教育家,得首先净化教育生态,只有这样,教育家才会不断涌现。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度里,在成千上万的教育人当中,有教育家坯子和基因的人大有人在,遗憾的是某种环境扼杀了无数这样的种子。

感慨之三:教育家应具备的个性、品行与素养

按照标准要求和专业角度,教育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首先,对教育的各方面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作为品质,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会随波逐流。他们会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成就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但不容乐观,在目前的教育界,很少有以上品质素养的人存在,至少我认为这样。比如,在我亲历或共事过的所谓名校长、名人或有望成为教育家的人选中,原先他们不乏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气魄和能力,但在现实环境中,由于经不住一定的考验,他们中的大多变得无棱无角,缺乏个性,结果变成了一种非教育家型的人。且这种人通常以以下几种类型出现:(1)在教育中,变成了一种“官僚型”的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对上唯命是从、奉承拍马、报喜不报忧,只要上级有要求,不管是否合理、规范,他们不折不扣去执行、去满足。对下盛气凌人,唯我独尊。他们的目的,一切为了讨好上级,赢得上级领导的信任,然后找到一个自己升迁的机会,他们把自己的官位看得很重,而对真正的分内事,教育和教学没有任何的深入研究。(2)变成一种奉行升学率至上、大力推行应试教育,千方百计抓学生分数为主的“企业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把学校当做一个工厂,把学生的分数当成产品质量,升学率当做政绩,升学率高低就是学校政绩的重要标志。其目的是向社会炫耀自己的“办学能力”,而同样对教育的真谛与价值很少研究。(3)变成一种奉行公关至上,对真正办学却敷衍了事的“外交家型”名校长或管理者,他们无暇顾及学校实际工作,也不静心钻研学问。而把重心放在跑外结交达官贵人上,有的甚至主动结交商人老板,把自己完全混同于“一般”,以求自己社会上办事有门道,将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以显示其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笔者的结论,今天能真正具备教育家风范、气度的,几乎没有。尽管有些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能力不小,政绩也不错,但说到教育家的要求,距离仿佛还很远。

感慨之四:市场经济条件下造就教育家的艰难性

诚然,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际,教育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运行方式,自然发展经济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心。毋庸置疑,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全民所向。因为几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已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再落后挨打。而笔者发出感叹的,与其他行业相比,本来教育应该是一个较为安静和纯净的地方,教育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教育人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与经济行为少纠葛,至少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成立。但事实不尽然。在商品经济大潮强烈冲击下,今天相当多的教育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还是不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坑。从今天教育层面看,几乎很少有人真正地为实现教育的目标,体现教育的价值,发挥教育的功能而教书育人。更何况去专心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即使有的,在“尽心尽责”工作着的(不分昼夜去辅导班、培训班兼课上课),说到底,不过为名为利为己而已。因此,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坦率说,过去曾经不少有为的教育人,最终成不了今天的教育家,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如意的现实环境逼迫所致。他们无法也无力改变社会现实,那么只得随波逐流,委屈自己。

总之,通过分析现状,列举事实,追寻因果。笔者观点,在目前状况下,如果现实不加以改变,功利不加以消除,环境不加以净化,我们谈造就一流教育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国内外高等学校考试管理探讨 下一篇: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