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客家话亲属称谓的文化体现

时间:2022-04-05 04:11:29

贺州客家话亲属称谓的文化体现

[摘 要] 亲属称谓作为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能反映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文章试图通过对贺州客家话中亲属称谓的梳理,对其构词和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亲属称谓在文化上的体现。

[关键词] 客家;亲属称谓;文化

亲属称谓语是亲属制度在语言上的反映,同时它也是使用频率高、稳定性强的基本词汇。从语义上说,亲属称谓是建立在家庭及亲属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是表示亲属观念和亲属关系的语言符号。考察贺州地区客家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可以了解这种方言的特点,也可以了解贺州的社会文化特点。

一、贺州客家亲属称谓分类

根据亲属关系的产生方式,可以将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姻亲。

宗亲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并且同姓的亲属,其中又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直系宗亲有: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等。旁系宗亲包括:伯父、叔父、姑母、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侄子女等。外亲是指与自己虽有血缘关系,但是不同姓氏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包括自己的配偶及其父母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堂兄弟姐妹的配偶、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

二、亲属称谓的构词特点

贺州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语属于描写型,即父系、母系、旁系、辈份及同辈的长幼排列非常明确。其构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附加式

客方言亲属称谓很大一部分是由词根加附加成分构成的,附加成分主要包括前缀和后缀。

(1)前加“阿”。贺州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中,“阿”的构词能力很强,构成的词数量众多,从辈分上的祖辈、父辈、平辈,大部分都称谓加“阿”。如:阿公、阿爸、阿哥。而在子辈、孙辈、曾孙辈上用“阿”的就比较少,一般称呼其名。

(2)前加“老”。“老”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数量也比较多。从辈分上来看,主要是用于同辈之间合称称谓的,如:老妹、老弟。

(3)后加“仔”。客方言亲属称谓中,“仔”通过附加式构词也不在少数,在辈分上看,主要是用于父辈、孙辈和曾孙辈,如:叔仔、舅仔、孙仔等。

2、复合式

(1)称谓前加“家”。“家”是谦词,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贺州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中父辈称谓的“公公”、“婆婆”的构词方式出现了在核心称谓前加“家”,称家公、家婆。

(2)称谓前加“外”。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中有一些称谓前加“外”区分宗亲和外亲,出现比较多的如:外公(外祖父)、外婆(外祖母)、外孙、外孙女、外甥等。

(3)用“满”和“细”表示排行最小。《客方言,释亲属》:“俗谓少子为满子”。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中,“满”作为排行最小者的标志用于祖辈、父辈和子辈,如:满公、满姨、满子。同样的,“细”也表示排行最小,一般用于父辈,如细叔、细舅。

三、亲属称谓的文化体现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的词汇真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亲属称谓词是表示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在亲属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能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

1、长幼有序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亲属称谓语上就是辈分分明,辈分不同,称呼也不同。贺州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语遵行辈分有别。长辈可以对晚辈直呼其名,反之则不被允许。在从他亲属称谓语中,具体的称谓形式可以变,但古老相传的长幼尊卑观念不能改。比如,儿媳妇既可以用从夫称谓叫自己的公公为“爸”,也可以用从子女称谓称为“孩子他爷爷”等;在称谓形式上辈分有了变化,但实际的长幼尊卑关系却没有变,也没有违反基本原则――媳妇绝对不能称呼公公的名字。

2、内外有别

在汉族人的传统观念里,亲属是被内、外二分的。“内”指宗亲“外”指非宗亲,包括母系亲和妻系亲,以及姑系亲和姐妹出嫁以后的那一系亲属。传统的内亲、外亲分类法不是从血缘关系的角度考虑的,而是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从纯粹的血缘关系的角度考虑,从己身到母系亲属的距离和到父系亲属的距离是完全相等的。汉语亲属称谓的内外二分、重内轻外性是一种文化现象。

3、宗法制度的体现

汉语血缘亲属称谓明确区分辈分长幼、性别、父系和母系亲属关系,这样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反映着中华民族宗族制度和父系社会的长期影响。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尊一长特权、男尊女卑。因为只有儿子才可以继承家产,家业,家族的荣誉,所以必须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因为男尊女卑,所以必须严格区分各种亲属的性别;因为年长程度决定权威,所以也必须严格区分不同辈分,在同一辈分中按年龄再区别长幼次序。正是因为这一宗法等级制度的复杂性才决定了最初汉语血缘亲属关系称谓的复杂性。

语言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贺州客家亲属称谓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功用及情感色彩,简单的称谓语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郑蕾.始兴县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叶俐丹(1988―),女,广西贺州市人,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与东南亚壮侗语族语言比较研究。

上一篇:促进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成功因素的个案分析 下一篇:《红楼梦》中晴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和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