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金镶玉银带钩”看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工艺

时间:2022-04-05 11:39:56

从“包金镶玉银带钩”看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工艺

[摘 要] “带钩”,这一最早起源于西周末年,主要用来钩系束腰革带的附衣挂钩,曾广泛流行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及后来的元明清时期。而“包金镶玉银带钩”无疑是战国时期带钩中最具典范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了。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这件带钩完美的将金、银、玉三种在当时最为贵重的材质结合在了一起,并以带钩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从这件带钩中,我们完全可以一窥我国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工艺与水平。

[关键词] 包金镶玉银带钩;战国时期;玉器;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 K8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4-1

带钩,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扣接束腰革带及别在腰带上悬挂囊物、装饰品的挂钩,它一头有钩,一头有钮,用于连接腰带的两端。多为上层官僚贵族及文人武士所用。最早的带钩(也称“原始带钩”)应属上世纪七八十年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带钩,但其形制和后来传统意义上的带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带钩起源于西周末年,但这一时期的带钩多为玉质、青铜带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制作工艺的提高和金、银、铁等金属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一些利用镶嵌工艺制成的带钩,这种带钩一般都是在银上鎏金嵌玉,或者在铜、铁上错金嵌银。而“包金镶玉银带钩”正是这一时期利于鎏金工艺和镶嵌工艺制成的一件做工精细、华丽的典型带钩。

这件“包金镶玉银带钩”1951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5号战国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体长18.4厘米,宽4.9厘米,中腹有一圆孔,直径1.1厘米。该带钩整体用白银铸造,通体鎏金,钩身铸出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身前后两端,作相背的对称排列,形似牛首,而双耳作扁环状,长尾鸟居钩身左右两侧,亦作对称安排,体修长呈S形,盘曲逶迤回旋,尾部作歧出的分尾形,并以爪、尾反复虬结,点缀鸟体,使装饰效果突出。继而又在钩身正面嵌饰白玉三枚,玉表面线刻谷纹,三均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自前而后大小依次递增。在玉中心,各雕一粒半球形玻璃彩珠,钩身前端又镶入用白玉琢制成鸿雁首形的弯钩作为钩首,其上用阳线雕出鸿雁的口、眼等细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曲颈昂首的鸿雁。钩身局部还凿饰有小点,以黑漆勾线、点睛、突出轮廓。

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鎏金、镶嵌技术的纯属,正如袁胜文先生所说,“战国玉带钩艺术成就极高,此时的玉带钩不仅做工讲究,纹饰精美,而且还常常与金、银等贵重金属结合使用,显得富丽堂皇,雍容高贵。”可见,此件“包金嵌玉银带钩”可以说是我国战国时期带钩制作工艺中的典范之作。

带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有的带钩则无钩钮,“包金嵌玉银带钩”即为无钩钮)。“包金嵌玉银带钩”的钩首为一用白玉雕琢细致的状若鸭头的弯钩,在白玉鸭首上用线条阴刻出了其鼻、嘴、眼的形状,其耳则为雕琢而出。值得一说的是,个人认为其刻画出的形象应该不是鸭的形象,亦非前文中王莉在其《带钩及其演变》一文中所说的“鸿雁首形”,而更像是某种兽首。

除了钩首用白玉雕出之外,钩身脊部也镶了三枚白玉,面琢谷粒纹饰。玉,是古代圆形系列玉器中的一种,近似玉环,但有一缺口。《国语・晋语》中有“如环而缺”的解释。考古发现的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片状,一种是柱状。而“包金嵌玉银带钩”钩身所嵌玉即为其中的片状。此三

之上都饰以谷文,而这也是战国时期玉器纹饰的特点之一――即玉器纹饰以谷文为主。

根据《辉县发掘报告》中的记录来看,在出土“包金嵌玉银带钩”前,放置该带钩的墓室已被盗过,并遭破坏。因此,此件制作精美的战国带钩能够有幸保存下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确实意义非凡。通过研究此件带钩,同时对比同时期出土的带钩,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战国时期带钩的制作特点。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带钩制作将玉器雕琢与金银错、鎏金等工艺巧妙结合。其次,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发现并且开始利用越来越多的金属原料,不再受限于之前的玉和青铜,这就使得工匠们有了利用更先进技术来制作各种带钩的可能。

在这件珍贵、华丽的“包金镶玉银带钩”背后,正是我国战国时期带钩制作技术及工艺的体现。同时,战国时期的带钩形制及其制作工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以后的秦汉时期,乃至于元明清时期的带钩造型及制作工艺。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张明华,张文彬.古代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姚士奇.中国玉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袁胜文.中国古代玉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6]王莉.带钩及其演变[J].文博,1996,(1):107-110.

作者简介:杜清(1987-),男,汉族,甘肃灵台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铜器。

上一篇:论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下一篇:明清文学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