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生存竞争的生态化之我见

时间:2022-04-05 08:26:31

实现高校生存竞争的生态化之我见

摘 要 在精英式高等教育阶段,高校以及专业的布局是“和而不同”,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是相对合理的;扩招后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以及专业的布局是“同而不和”,扩大自主招生、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是必然趋势。实现自主招生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建立专业的、中立的高校考核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量化的考核体系,合理分配各种客观指标权重和系数。这样,基本形成一个环路:考生和家长(挑选)―高校(约束)―老师(约束)―学生―用人单位(反馈)―质量考核机构(评价)―高校。在生态学上,循环是最高效、最经济的。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高校考核机构社会化 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deas to Achieve Ecology of College Survive Competition

AN Zhiyi, WANG Bingmei

(Jiyang College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In the elite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and professional layout is "harmony but different" unified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mas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enrollment, college and professional layout is "same but not harmony" expanded self-enrollment, college and two-way choice of candidat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precondition for self-enrollment fair and impartia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fessional, neutral assessment institution to establish quantifiable science fair evaluation system,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various weights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coefficient. Thus, the basic form a loop: Candidates and their parents (selection) - Colleges (constraint) - Teacher (constraint) - Students - Employers (feedback) - Quality Assessment Agency (Evaluation) - universities. In ecology, recycling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Key words "harmony but different"; "same but not harmony";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examination body; virtuous cycle

前段时间,有个关于高校文理分科和高考方面的全国性大话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新闻1+1的白岩松和央视二套“谈话”栏目几乎同时推出讨论。专家的观点和两个主持人的总结几乎是一致的:文理分科问题归根结底是高考制度问题,高考制度问题归根结底是高等教育体制问题。高考方式应该改革,但全国统考是目前中国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

1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校评价机构的社会化和中立性的必然性

1977年之后,大学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权问鼎、却只有十分之一的考生有权享受的事物,国家对这十分之一的“国家的人”一切全包,进了大学等于进了保险箱,因此,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必需采取统一高考这种一刀切的办法,裁掉绝大部分人,留下的少数人就成了精英。这一刀切的好,公平、高效、适应形势,沿用了数十年。那个时代,中国大学不多、大学生不多,大学、学院、专科形成较合理的金字塔格局,且各高校个性特色明显,采取统一高考利大于弊;彼时专业融合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专业边缘化倾向不太明显,文理分科与时代要求冲突不大。

20世纪后期,高校在校生增加两倍以上,入学率增至70%,优惠补贴早已取消,高校开始部分收费了! 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彻底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从前的象牙塔也快成了敞开大门广纳香客香钱祈求香火鼎盛的庙宇。原来金字塔型的高校格局更是发生了巨变:专科学校基本取消,曾经各具特色的学院纷纷升格、扩容,在名称上以求光鲜,在内容上以求大而全。

一所高校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沿革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地位和形象,二是官方的评判和排名。这其中,科研成果成为衡量大学排名和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尤其是名校)校长们纷纷追求论文数量和刊登级别,不达标教师就下岗,论文一稿多投、制造假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精英式大学教育时代,人们选择和评价大学的标准至少有两个,一是主标准:整体排名上的先后,二是次标准:特色和个性(那时还没有就业率这一说),另外还有所处城市的好坏远近、国家的补贴优惠等,即使在同一个分数档,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与能力选择风格迥异的大学,那个时代虽实行统考却是个性自由与纪律并存的时代,是“和而不同”的时代;20年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人们选择大学的标准只有两个:首先是专业好坏与就业难易,其次是整体排名上的先后。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则讲究实惠,标准是实用能用和综合素质,至于哪个高校毕业倒在其次。这个时代是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时代,是个人兴趣服从生存需求的时代,是历史在选择、在等待、在淘汰的理性消费成熟前期。在这种形势下,仍然采用官方的、整齐划一的标准:高考,选拔人才就根本违背了社会的意愿、家长的意愿、学子的意愿和历史的选择。

2 形成循环制约机制是实现高校良性竞争、理性发展的手段

扩大自主招生,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是历史的必然,而保证自主招生公平公正的前提是:各高校真正成为教育市场的主体,将追逐办学质量作为最大驱动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仲裁者究竟应当由谁担当?是官方?不,是社会,是不依附、不受制于任何一方的专门的评价机构。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是课题级别?经费数量?论文?还是教授院士比例?这些都在考虑范围,但都不重要,主要是高校的产品――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的质量由谁说了算?应当由社会、缴费的家长、“产品”使用者――用人单位来评价。尽快建立专业的、中立的高校考核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量化的考核体系,合理分配各种客观指标权重和系数是关键。这样,基本形成一个环路:考生和家长(挑选)―高校(约束)―老师(约束)―学生―用人单位(反馈)―质量考核机构(评价)―高校。因为在生态学上,循环是最高效、最经济的。

如今,对于学生,讲究素质教育,不再盯着分数和名次,注重发掘和应用特长为社会服务,对于高校个体也应进行素质考核,不可为了排名求大求全。可以预见,随着科技向真理的无限逼近,科技创新空间越来越小,高校间的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小,名校应该在某一或几个领域保持优势,各具特色,参差不齐,而不应当是全面出击。搞综合排名,只能使高校(尤其是名校)疲于应战,助长学术抄袭、弄虚作假的风气,不利于高校长期发展。名校暗中争夺名次的风气氛围必须淡化,以换取绝大多数高校水平的全面进步。那么,官方的排名和评价是否需要了呢?也需要,两套评价体系并存以综合评价高校,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可有所偏重,并以此作为下拨高教和科研经费的依据。

教育官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学作为个体,跟人一样有着好大喜功的弱点和扩张的欲望,名校,头上罩着光环,常常一好百好,容易申请到扩展和发展的基金,发展壮大是它的终极目的。教育行政部门要遏制高校无限扩张、拔高的欲望,统筹节约高教资源。

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切逐渐归于理性,人们理性消费大学、理性择业,不再看社会上刮什么风、什么专业吃香,而是分析自己的特点与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评价大学的标准,不是官方排名,而是社会评判、公众口碑。到这一天,我们教育官员尽可以放心地把招生的权利交给教育市场的个体――公办或民办、二本或三本的大学,将评价考核高校的权利交给社会上独立的专门机构,让现有大多数专业在社会行业的选择中、在教育大市场中生生灭灭,自由浮沉,那时候,教育官员们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不是领跑者,而是勤务兵:根据社会岗位需求配置高校专业比例;根据社会评价和考核结果合理、公正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不管二本还是三本、公立还是私有。使高校形成参差的专业和学科特色,错位发展;在学制上,设立两年制、四(五)年制、六年制等以对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技工院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地产信托直面兑付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