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时间:2022-04-05 03:47:48

近日,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她的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却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玲玲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称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这则新闻引发广泛争论,有媒体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新读书无用论”,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有人甚至惊呼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来了!

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读书(指在学校读书,以下同)有用与无用的命题必须放在一定背景和条件下,才有意义。读书主要有两方面功效:精神层面和功利层面。精神层面是指通过读书能使人精神升华、灵魂洗净和认识、觉悟上一层次,如果我们某些学校和教师不能给学生这种享受,读书当然没用。这样说可能引起质疑,那就先存疑。我们来看看读书的另外一方面功效,即功利层面吧。

玲玲父亲这笔账是这样算的: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拿去读大学,毕业后或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读大学是“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从功利层面看,玲玲父亲的看法并非完全荒唐。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投入,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四年的时光、家人的付出和社会成本等等,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评论者可以不同意,但完全不必拿大帽子给人家戴。且莫说父亲的话有一定道理,就是毫无道理,作为父亲劝儿女未来诸多选择之中的一种选择也无可厚非。因为,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应当允许人们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更多选择,这样的选择越丰富,人们精神越自由,心灵越解放,百花齐放的和谐而丰富的社会形态才会出现。

话又说回来,上大学读书毕竟是人类进步的产物。若想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仅靠行政命令无济于事,大学必须靠自身的特色与质量赢得人们喜爱和青睐。过去大学毕业还有转户口、分配工作,现在基本没了这些红利,又没有学到真才实学,大学生往上走不能做研究、往下去又不会经商糊口,花了钱混得一张文凭又有何用?!如果上大学读书真的长了本事,或上有九天揽月之魂,或下有五洋捉鳖之术,还愁没人上大学吗?

概括说,读书有用亦无用取决于什么?一取决于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目标和心态,以及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如果上大学的目标就是捞文凭,读书会变得越来越没用;如果目标是长知求识,且在求学中得到技能,改变自己和社会,读书就有用。

读书有用无用二取决于办学者。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到5%,到1998年达到10%,目前已经接近30%。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不断提高,大批民办高校崛起,公立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多,这当中也出现了办学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本科学校办学目标不明、办学方向偏颇,学校既无质量也无特色,没用的课程一讲一堆,有用的课几乎没有;职业院校空讲理论、追求升本,专业脱离实际、教师假大空虚;还有研究生不能研究、博士生博而不精等等,如此办学如何让受教者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上大学无用必然产生。

第三,读书有用无用还取决于全社会。当下,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摆脱学历和文凭社会,一张文凭定终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与很多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相比,与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或自己投资创业,肯干、能吃苦、有人脉关系等相比,一纸文凭不那么重要了。文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另一方面也必须从文凭社会中解放出来,设计更多手段、途径和空间,让更多人各尽所能,健康发展。

总之,上不上大学还是要根据自己各方面情况和认识去选择,无关道德,无关政治,也无关先进或落后。只要无碍他人,请全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上一篇:流光可惜 17期 下一篇:油画家王厚忠的内在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