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4-04 11:53:19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路径选择

摘 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从增量改革入手,做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制度设计。要发展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小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把民间金融纳入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为非正规金融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

关 键 词:农村金融体系;增量改革;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24-02

农村金融改革是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头戏。而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则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进程,已经成为衡量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刻不容缓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日益萎缩,远远满足不了“三农”发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1.县域金融机构近乎处于“真空”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改”和减员增效,大量撤并县域分支机构,导致县域金融机构近乎处于“真空”状态。不仅工行、建行、中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大多被撤销,就是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农行,从1998年起到2006年底为止,县以下的营业机构也已经撤并了将近一半。在全国不少地方的县以下地区,农行的营业网点已经完全不复存在。金融需求庞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主要依靠资金实力不济和资产质量不佳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撑,形成了事实上的“一农支三农”现象。金融机构全国平均每万人网点数,城市是农村的3.7倍。更有甚者,少数农村地区的乡镇甚至没有一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被金融遗忘的角落。

2.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和投放于城市的逐年增长的信贷规模相比,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下面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农村贷款只占全国贷款总额的15%,而城市占85%,贷款基本投向了城市;农村人均贷款金额不足5000元,而城市人均贷款金额超过50000元,两者约相差九倍;农村贷款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速度5.94个百分点。当城市的金融网点星罗棋布,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金融福利水平愈来愈高时,农村经济主体却无法获得必需的金融支持,不能拥有与城市经济主体平等的融资机会,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农村资金“非农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资金大量倒流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未被撤并的县级银行的贷款权大多被上级收回,已演变成单纯的吸收存款的机构,而吸收的储蓄存款又大多通过上存流向城市。邮政储蓄则是农村资金倒流的又一条管道。据不完全统计,最近5年间,每年通过县级银行和邮政储蓄系统从农村净流入城市的资金大约在2300亿左右。农村本来就资金短缺,却还要向城市“输血”,这导致农村资金供求关系更加紧张。

4.农业保险业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金融功能弱化,不仅表现在银行业机构萎缩,还表现在保险业和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上。我国农业生产周期长,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对保险的需求相当强烈。农村中的养殖业、加工业和其他一些非农产业,也迫切需要保险业为其“保驾护航”,以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但农村保险业严重滞后于“三农”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今全国只有几家从事农险业务的专业性公司,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只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左右。至于直接融资,尽管近几年规模显著扩大,但在广大农村尚属空白,因为资本市场的触角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农村的中小企业要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只能是一种奢望。具有一定资金力量的农村个人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金融机构严重缺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对“三农”支持乏力,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切实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已经成为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路径选择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从增量改革入手,大力引进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农村金融组织成分,壮大农村金融

组织队伍,不能仅仅是在原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上小打小闹,修修补补进行“微调”。我国现行金融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少专门为小企业、小客户服务的社区银行以及其他小型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争先恐后地向大企业、大客户授信,将其作为自己主要的业务服务对象,而对中小客户的金融服务则处于“缺位”状态。这种状况导致银行的服务对象、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同质化,同时容易陷入恶性竞争,放大金融风险,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发展多种所有制类型的、多种经营层次的小型农村金融组织,不仅可以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三农”,更加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而且有利于完善和丰富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合理化,提高我国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也许正是考虑到引入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中国银监会采取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政策措施,决定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组织的一项重大的创新措施,对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做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制度设计。为提高“重构”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避免无谓反复,应依据我国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制定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明晰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其他类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定位,实现其在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功能互补。同时,农村保险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如何向农村延伸等问题,也应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战略,统筹规划,认真安排。

2.发展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小额信贷组织。农村的小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规模小、时间急、频率高的特点,而小额信贷组织则是满足小企业和农户需求,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位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应在推进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同时,进一步放宽门槛,允许非金融企业法人、自然人发起设立小额信贷组织,并争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应着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小型金融担保公司,同时逐步发展农村直接融资经纪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信托公司等,逐步建立农村非银行金融组织体系。

3.创新村镇银行等小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方式。创新是小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生命线和发展的动力源,没有创新,小型农村金融组织在与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中就没有活力。村镇银行等小型农村金融组织不能机械照搬城市大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应依据客户的自身条件和资金需求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相应的经营管理方式。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实行的内生性约束机制就值得借鉴。该银行在无需贷款客户提供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将5至10个贷款户划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相互监督。这种机制不仅满足了难以提供抵押担保的弱势群体的贷款需求,而且降低了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成本。

4.为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扩大负债规模提供有利的制度条件。考虑到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资本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应对其实行有别于城市大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此外,应把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纳入全国的征信系统,使农村金融组织能够通过该系统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客户的信用记录,以便为其放贷提供必要依据。

5.把民间金融纳入契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农村是民间金融生长发育最肥沃的土壤。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尽快制定规范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赋予民间金融合法的法律地位,划清正常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法律界限,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改善民间融资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苑德军.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重头戏[N].新京报,2007-01-23.

[2]曾康霖.中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1,(10).

[3]方华.打造现代农业,把脉农村金融[N].金融时报,2007-03-15.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收益汇出与国际收支的风险分析 下一篇:美国社区银行市场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