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论文

时间:2022-04-04 02:55:38

大学生艺术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形成与特点

(一)学习需要的概念与内涵

这种缺乏或不平衡可以以考试成绩、个人的实际收益状况、是否被认可等第三方的结果性评估作为具体的判断依据。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影响

在了解了学习需要的内涵后,我们不妨从源头(即学习需要是如何形成的)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概括为,学习需要的形成通常受以下主要因素影响。

1、个人价值观的潜在引导

在前面的关于人性的分析中,我们提到的进化过程的人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描述才是更有现实意义。在进化进程中,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当然会有一些共同性,但由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影响的不同,作为同一时空和社会环境的个体,他们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这种个体差异在价值观上有明显的表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之间在学习需要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有更为强烈和广泛的学习需要,而有些学生甚至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有些学生爱好学习,而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这类很表面性的评估或判断。这类判断用在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身上,似乎还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将这类描述用在已经开始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的大学生身上,就显得有些肤浅或表面了。有更为强烈和广泛学习需要的大学生,他们往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有一个比较明确而坚定的信念,无论这个信念是受先进人物的影响形成的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信念,还是基于现实社会而提出的更为务实和平庸的“让自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还是那些看来有些自私或狭隘的“要出人头地”的信念。一旦这些信念成为大学生价值观中稳定部分后,这些信念就产生了强大的力量,引导当事人去学习和获得知识或技能,不断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或技能。针对那些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都表现不足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要么是他们树立了我们认为不太合适或正确的理念,比如“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在世,得过且过”。这些理念消磨了他们去努力学习的动力。要么是他们根本有没有恒定的理念,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和成长,没有进行深刻和系统的思考,说得夸张一点就是,他们出于价值感的缺乏状态。上述的两种主要类别的学生,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可以进行上述的分析或评估,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如此理性地对自己进行上述专业的分析和评估,不论他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上述情形,他们的学习都会受自己的价值观的引导,故此,我们将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称之为潜在引导。

2、个人学习习惯性养成

在心理学上我们对有些行为我们习惯于称之为习得,在学习研究上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之前由中说法:上公共课,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应用练习的公共课,他们习惯于不带书、不带笔。当有些同学这样跟我提醒的时候,当时我觉得非常匪夷所思,作为学生上课不带书,不带笔,怎么上课呢?后来在教学中发现,情况果然如此。后来我们提醒刚到艺术类学院来教学的年轻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不然我们简单地认为学生对我们不够尊重,确实很为难他们,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改变他们的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养成上课带书、带笔的好习惯。在学习需要方面,这种状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迫于专业教师的压力或引导,他们能比较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于那些非专业课程,他们似乎养成了不需要认真学习的习惯,自然从意识层面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他们习惯于投入80%甚至以上的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不愿意在课外投入10%的精力来提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3、外部现实社会的影响

艺术类的大学生相对而言,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外部的现实社会,在他们缺乏对社会系统认识的前提下,他们很容易受社会上某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社会主流文化提倡和宣导的。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那些受更为传统影响的学生在学校里有意或无意地来传达主流学习意识和习惯的时候,哪些接受外部现实影响的学生往往对他们的这种勤奋、刻苦、认真不屑一顾,甚至夸张地称之为迂腐。他们这样表态的时候,若以自己对社会比较了解自居就更加增强了自己的权威性和现实性,让那些价值观还在摇摆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他们的影响。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困难就在于,要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系统了解现实社会(诚然现实社会中有些价值观或意识,可能不是我们认可或宣扬的),让他们在比较全面了解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选择或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己的与之对应的学习需求。要么就是让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现实的同学接触那些主流的意识或价值观,实现这些主流意识或价值观在学校的推广和宣导。

4、学校氛围与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作为大学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仍然在从事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尽管我们认为艺术类大学生受到的非学校影响要比非艺术类大学生多的多,但不能否认的状况就是,学校仍然在通过教学活动、学校开展的社会活动在对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在学习需要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艺术类院校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幕场景就是,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胜似闲庭信步地以优雅的姿态行走在去教室的途中,让人很容易产生还没有上课的错觉。看到这些学生很难让人产生他们很渴望学习的评价和印象。我们做过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刻意安排几个学生,让他们作出匆匆行走,甚至奔跑的姿态,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很可喜的现象就是,只要有3个以上的学生步伐加快,甚至奔跑的话,其他学生也会明显作出匆匆的姿态,随之有更多的学生会受影响,结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步伐明显加快,有近1/2的学生甚至做出奔跑的姿态。这个时候,若不是知情人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些学生很怕迟到或很想学习的印象。从上述一个实例中,我们机会可以得出结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受周围的同学影响,在上课的时候这种情形也是常见:当有些同学积极发言的时候会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发言,若没有人带头发言的话,更多的学生更加愿意选择沉默,让整个教室显得更为沉寂和缺乏学习激情。因此,从表现上来看,学生的学习需要似乎更容易受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有影响力的学生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外现行为的更为突出,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从外在行为上似乎更能从量变到质变地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深刻变化。

5、家庭成员或关键人员的潜在影响

我们知道,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和一般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地有些不同,由于艺术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们可能会从更小的时候接受专业训练或影响,这种专业训练或影响往往会花费他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相对于同龄人而言,这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和其他人进行交往的时间,这些减少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和专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交往上,但让当然这种交往主要以教学的方式呈现。这就势必在无形中让他们在学习需要更容易接收转业教师或家庭成员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时候是积极的,不论是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专业有所成就的热切期待还是专业教师的专注的学习习惯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至少在专业领域接受更为努力勤奋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让人欣慰后振奋的说法,实施上是,有些学生对这种影响产生了反弹,长期的这种专业的要求和训练,在他们并没有收获与之相应的成就和荣誉后,或者让他们看不见未来可能的专业荣誉或成就,他们表现及其灰心和绝望,并将这种情绪扩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很不幸地看见后者的数量似乎更为庞大。为此我们很容易产生艺术类学习不爱学习的印象或成见。

(三)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调查

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状况,我们设计了相关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调查。我们调查的对象为艺术院校的在校大一-大三的学生。我们随机选择了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5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结果如下:

1、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相关调查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所示:图一: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到教室上课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有鲜明的学习个性,他们到教室上课,更多的原因是从自己性情角度进行判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对课任教室的认可,成为了他们上课的主要动因。这种理性的角度验证了我们在教学中的感受,曾经有一个同学很感慨地告诉我,他很惊讶班上那个上其他大可通常缺勤的同学为什么每次都按时来上我的课,我也带着这个疑问找这名学生验证,他的回答非常直接:因为他很喜欢我上课的风格。在其他类型的大学中常见的迫于教学压力来教室上课的情形在艺术类大学似乎并不是如此的明显(教学管理的压力导致学生到教室来的比例只有60%,远远低于他们自己的主观评估)。

2、艺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的调查结果

我们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如下图(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所示:图二:术类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上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说是否来上课学生还获多或少地会迫于来自学校管理的压力的话,而从形式上遵守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上课,艺术类大学生就更加明显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认真上课或不认真上课了。在教室这个学习的场所,是选择认真听课还是形式上的学习,他们表现得更为感性和自我,有高达80%的选择是他们会受教师的影响而感性地选择认真学习。对教师的欣赏和崇拜也非常明显地发生了爱屋及乌的效应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对而言,这项学习是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价值,这类理性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与转化

(一)学习需要的有效激发

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对学习需要的缺乏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对于考试取得好成绩,对于学习成绩好获得教师的认可,对于自己掌握了更为专业和熟练的技能,对于自己拥有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于自己具备了完备的知识系统等学习需求,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种状况和他们有一些相关的需求没有被强化和激发有必然的关系。为此,我们建议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以他们现有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在尽可能满足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创造出他们更多的学习需要,也就是以他们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来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缺乏。由此可见,艺术类大学生现有学习需要的满足成为了我们激发他们学习需要的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并帮助实现更为合理的阶段性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不能更有效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他们制定的目标基本不符合我们在管理上经常强调的SMART[S(Specific)是指“具体的”;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原则],这跟他们今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达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SMART原则确定的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训练他们制定更为清晰和具体的目标(即S(Specific)是指“具体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将他们提出的让自己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优化为从专业考核的名次变化来体现,可以具体为从专业考试第8名提升到专业考核第5名;刚才这个举例也很好诠释了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的原则;同时,有些学生对客观条件和形势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往往会缺乏有效的理性控制,很容易受他人或自己激情的影响提出一些说起来很激奋人心,实现起来很让人灰心的目标,为此我们要严格按照A(Attainable)是指“可实现的”的原则,帮助他们讲一个很伟大或响亮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能实现的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向一个目标奋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或训练他们去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实际的作用或价值,即R(Realistic)是指“现实的”的原则;为了进行该目标的验证或评估,给出具体的目标实现时间节点,即T(Time-bound)是指“有时限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各类知识技能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无知而无畏的人,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一些无知而有知的学生。由于学生还处于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很多专业或社会上的状况的不了解,导致他们会出现一种无知而带来的盲目自信,觉得自己似乎无所不能,或者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很专业或有水平。为此,我们认为不断丰富学生的见识,不断拓展他们的接触面,成为了有效地让他们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艺术类的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力所能及让他们观摩更多,更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各个层面的缺乏,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方面,来有效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学习需求。当然,这种刺激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专业水平来实施,若把握不好的话,甚至为出现打击他们自己和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信心和勇气。这就提醒我们在采用这个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做难易适当,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能力。

3、有效运用更有刺激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受授课教师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基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还是基于教师的教学管理与调控能力。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通过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实现学生在小团队中的相互监督和激励;通过回答问题的及时认可,满足学生自我认可和肯定的心愿;通过给与荣誉来激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励的手段可以使正向的,也可以是负相的,适当地进行一些对学生身心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惩罚”也是可以综合考虑的。在相当多的教学管理案例中,我们更加提倡汉堡式的奖惩运用,即在开始的时候进行表扬和认可,在中间进行一定的惩罚或批评,在最后在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表扬。这种说法是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的,从情绪管理角度来看,这个程序完成后,当事人是处于良性的情绪状态,这让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更加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以为是的状态调整,让他们更能树立信心和进行自我肯定。

(二)学习需要的有效转化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并不能制定更为远大的专业目标,他们的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可能是对艺术的传播和推广。针对这些学生来讲,进行专业目标的有效转化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1、转化为更有实际意义的非专业目标

将他们的专业目标转化为更为综合的发展目标,比如成为一名有些得艺术类教师,掌握丰富的教学技巧,提升自己的控场能力,提升自己的舞台表演水平。这些非专业目标的提出,更能让他们感受生活,学习的丰富性,而不是单纯地从专业给他们压力或憧憬。这种做法往往因为缺乏更能激励艺术类学生激情而被人们淡忘或忽视。事实上是,这种做法有更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和功效,毕竟,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对艺术的贡献认知也从贵族享乐向大众共享的方向演变。

2、建立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

在对学习需要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缺乏只是需要的一种表现状态,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状态就是不平衡感,正如我们前面在阐述学习需要的概念是所提到的,这种不平衡感,完全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后的感受,是一个更为自我和感性的要件。这一点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竞赛,进行厚此薄彼的激励让他们产生这种不平衡来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学习行为。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在应用这种手段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评估上述措施或手段是否会对学生带来伤害或负面影响,为此构建他们的合理的平衡标准和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研究好探索。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有效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本着创新、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激情一定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和转化。有力地促进艺术类院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能为社会接纳的艺术人才,让他们为在我国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松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上一篇:儒家审美理念艺术论文 下一篇:艺术市场营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