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大礼”篇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4-04 02:46:32

《六韬》“大礼”篇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摘 要:《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中《大礼》篇对现代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师生关系、教师自我修养、教师倾听能力培养、教师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四个方面,结合教育管理的实践,论述了《大礼》篇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启示。《六韬》据说是姜太公所作,分别为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该书主要论述君王立政、夺取天下及军旅之事。而其中《文韬》属于首章,内又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战争准备等。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认为其中《大礼》篇中的某些思想对教育管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大礼”本是指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这篇主要就是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我们剔除其中封建糟粕的成分,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重新诠释经典,以现代教育管理的角度来品味其中的某些观点,可以从师生关系、教师自我定位、教师如何培养倾听能力、教师如何亲近学生等几个方面来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对师生关系的启示:师生之间应该各居其位,坦诚相待。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师生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颇值得探讨的话题。虽然现代教育学已经明确指出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建立一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教师作为教育管理者,其角色本身就赋予了教师不同于学生的地位和运用管理权对学生的受教育行为进行督促与管理的权力,这种地位和权力的存在必然会让教师和学生经常处于不对等或者说无法绝对平等的状态。简言之,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如果师生之间绝对平等,那么教育管理也将无从谈起。

在《大礼》篇中,周文王问姜太公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意思是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做臣民的最重要的是恭敬敬畏。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恭敬敬畏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做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像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像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那么针对师生关系而言,圆满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能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学生则要对老师怀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不能随意亵渎师道尊严。没有这样的师生关系基础,师生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很难出现好的结果。其次,教师不能疏远和冷落任何一个学生,而是要如同太阳的光泽一样,平等均匀地照遍每个学生的内心,“为上唯周”。学生呢?则要谨守一个学生的本分,即刻苦求知、积极进步、不断砥砺,努力成为优秀的自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师生关系,但是这却真切地告诉我们,只有师生之间各守自己的本分,师生关系才能圆融和谐,“或天或地,大礼乃成”,从而才有望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教师(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安稳淡定、柔和有方、虚心静气、公平公正。

《大礼》篇中这样记载: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移之于教育,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尚处在成长期的儿童和少年,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做好自我定位,不断强化自我修养,对待教育对象必须有爱心、耐心、恒心、诚心。霍懋征老师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师只是爱学生还远远不够,应当让爱变得更加有智慧,用爱的火炬、智慧的手杖,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安稳淡定、柔和有方、虚心静气、公平公正”就是让爱更有智慧的修养。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教师安稳淡定的一颗心灵,会给孩子从容成长的时间,在教育生活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切记不能武断和蛮横,而要以柔和的心态去积极想办法,霍懋征老师被称为“国宝”,她教学六十年,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

“虚心静气”也是教师修养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虚心,首先就是要俯下身子和学生沟通,在时下的教育生活中,学生在信息搜集、新知识的接受和更新等方面都要优于老师,我们做老师的就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如此而已。其次,教师的“虚心”还表现在要经常学习充电,要善于“放空自己”,不断更新知识与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引领自我专业成长,如一盏不断充电的明灯,一直烛照学生的内心。

教师需要一种“静气”,在时下的社会中,教师是分外要求精神纯净的一个群体,我们不能浮躁。在物欲膨胀、红尘流淌的世俗中,教师要努力保持一种读书人、教书人的安宁淡定,因为只有我们的心灵静下来了,才能听到夜半花开、春蕾绽放的声音。

公平公正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时刻谨守的一条管理原则,我们要为国家培养民主开放的一代新人,而民主思想的基础就是公平公正,我们要让民主思想从小植根于学生的心灵,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从自我做起,将公平公正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教师(班主任)要培养倾听的能力:不轻率答应、不断然拒绝、不自以为是。

《大礼》篇中记载: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将《大礼》篇的思想回归到教育生活,如果教师轻率地答应学生的某些需求,那么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主见,有时候还会导致失信于人的恶劣后果,所谓“许之则失守”。笔者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在刚当教师的那会儿,一次课堂上答应带学生去春游,结果因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屡次争取失败,最后未能出行,导致在学生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教师更不能断然拒绝学生的一些看法和意见。那样就会“拒之则闭塞”,让学生渐渐不愿意和你交流。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很浅显也要耐心地听取和解答,尤其是班主任,学生们的很多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暂时不能实施,也要尽量给学生解释清楚。

自以为是也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总觉得自己是老师,就要以知识权威者的形象出现,以道德训教者的面孔教人,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只有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时刻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德行和丰富的内心来影响学生,将教师的素养体现在日常的教育细节中,才能师生和谐,教学相长,道学永恒。

第四,教师(班主任)要怎样才能走近学生:多观察、多倾听、多思考。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同皇帝治理国家,很多细小的地方都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能够洞察一切,不断走近学生,进而将教育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呢?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即“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这还远远不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班主任)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只有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养成学生自我经营的能力,班级管理才能真正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如《大礼》中所言:“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教师(班主任)的“天下”就是班级,教师(班主任)的“天下人”就是学生。教师只有“辐辏并进”,仔细观察学生行为表现,认真倾听学生意见表达、积极思考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且以此让学生逐渐主动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团队中来,那么就能“明不蔽矣”,班级文化也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汲取智慧的宝库,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思考最多的就是教育,因此读何书都不禁联想到教育,《大礼》绝不是论述育人的著作,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评说《红楼梦》时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读《大礼》,读出的是育人之道。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下一篇:基于DM355的便携式车载视频采集存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