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支持下的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设计

时间:2022-04-04 01:10:25

移动技术支持下的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设计

摘 要: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校内和企业的实习实践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师资、地域、设备等资源的限制,他们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存在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不能有效融通、校内教师不了解学生校外实训情况、校外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校内实训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通过本课题设计的“儿康专业实习实践平台”,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移动智能终端等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实习指导、学生实习过程管理、实习过程互动等环节,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的实习状态,学生能够准确获知实习目标以及疑难问题的反馈和指导,企业导师将业内的先进理念传输到课堂。

关键词:实习平台;校内外实训;导师

一、残疾儿童康复专业现状

根据2011年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我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人,每年新增19.9万人,而残疾儿童入学率仅为60%。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陆续建立,但是满足不了众多残疾儿童需要康复的现状,出现这样的供需矛盾,半公益半盈利性质的民办儿童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无论从公立和私立康复机构来看,师资力量是最需要加强的。培养残疾儿童康复教师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培训体系。这个体系既有普通教育的特点,也有特殊儿童的特点,与普通教育一样,甚至超过普通教育对实训的要求。一般的儿童康复师资培养,需要建立专业的师训室,如感统实训室、沙盘心理观察、录播实训等,但是校外的真实岗位训练也必不可少,这样校内和校外的结合训练才能保证师资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质量。但是随着实训建设的深入却带来了一些问题:

1.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不能有效融通

我校的残疾儿康专业实训方式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感觉统合实训室了解各个器具的使用以及效用,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践教学。校外导师按照课程安排开展实践指导,但对学生在校内实训的情况不能全面地了解,如学生是否能对某些重要器具熟练操作等,这样校外导师会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而不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后校外实训环节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校内教师不了解学生校外实训的情况

随着儿康专业的生源扩大,师资力量却有限,学生校外实训时,校内教师不能时刻跟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只是根据校外导师的评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给出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和分数。这样的评价显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整个教育实践的表现,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技能。

3.校外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校外导师往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如果能让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校外导师不能对校内实训活动进行指导。

以上问题,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下降,使用人单位希望职业教育达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需求难以实现,也给学生就业增加难度。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型移动设备和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也为我们的实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微型移动设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带有PC性能的上网手机和PDA等,这些设备具有便携、实时性和流媒体功能的特点。综合我校残疾儿康专业实训的问题,主要就是实训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途径,如果我们采用微型便携设备辅助实训教学解决上述问题,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残疾儿童康复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利用移动技术支持的实训平台将满足学生实训阶段产生的必要需求:

1.满足了学生实训中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扩大生源,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实训方式不只会给教师的因材施教带来困难,也使部分学生失去了获得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以移动设备和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将学习聚焦于为恰当的学习者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恰当的内容。同时,实训平台的学习模式也是建立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可以实现实时关注学生实训活动并即时点评反馈。

2.满足了教师对传统实训模式与以移动设备、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整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的需求

本实训平台的研究是建立在项目教学法这个成熟的实训模式之上,将移动设备的优势与这种实训模式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学习模式。通过移动设备、技术构建的实训方式,将整个校内外实训资源统一整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点播课程学习,并记录其各个实训阶段(从校内实训室的学习情况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情况)的表现,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3.满足了学校与企业共育人才的需求

以本课题来讲,通过移动设备、技术辅助的实训教学,减少了学校和企业在各自发展中建设的成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企业从学校不只能获得优秀的员工,还有先进的康复器具与教学理念,学校则从企业获得真实的实践环境和经验。只有通过各种方面建立这种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途径,学校和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三、残疾儿童康复实训平台的设计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研究。在教育理论方面深入研究儿康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其实习实践的每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其规律模式,并逐渐由传统的实践实习方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的实习实践模式。其次,充分研究和论证平台的实现技术、架构,考虑平台的可扩展性。

1.实现技术研究

本平台的开发由于资金和开发人员的限制,在技术上采用了成本低廉、技术难度小的平台和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项功能的实现目的和操作复杂性,因此平台分两部分开发,我们将业务复杂的部分放在基于B/s结构的web实现,将业务简单但是及时性较强的部分开发成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因此,其技术采用了Asp、Html、wml语言,数据库采用了Sqlserver数据库。

2.功能设计

本平台应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和相关人员的需要,做到对学校人员、场地、物资设备等资源的合理调配。据此,我们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将系统分为相关通知、实习安排、实践安排、学生区域记录、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过度环节教学记录、学生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日常活动设计、见结、实习评价、疑难问题讨论、实习资料等功能。

(1)相关通知模块:在这个模块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有关实习的通知;

(2)实习安排模块:在这模块教师实习各个环节的资料和要求,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相关电子资料以及相关参考资料;

(3)学生区域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区域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4)教学活动观察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教学活动观察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5)过渡环节教学记录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过渡环节教学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6)学生教学活动设计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教学活动设计记录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7)见结模块:在这个模块学生添加见结的内容,并可进行编辑和查看等操作;

(8)实习评价模块: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网上的实习评价;

(9)问题讨论模块:教师和学生随时通过智能设备对实习问题进行讨论。

3.数据库设计

数据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中心,是系统实现的保证,也是衡量系统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集成性和规范化原则。

儿康专业实训实践平台系统数据并不庞大,但关系复杂,为使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计算更方便,要将系统数据进行分类。根据需要,完成设计包括表(63个,表略),其主要业务表如下:

表1.区域活动记录表(area_active):学生学号、区域名称、记录日期、使用频率、区域标牌、材料布置、观察重点、观察记录。

表2.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teach_observe):学生学号、授课教师、班级、时间、活动名称、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分析、活动评价。

表3过度环节―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teach_observe_detail):学生学号、授课教师、班级、时间、活动名称、教育活动观察记录、分析、活动评价。

表4教学活动设计(teach_design):学生学号、执教班级、日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思考效果、思考心得、思考不足、改革方式。

表5融合活动设(mix_act):学生学号、领域、主题、班级、设计思路、能力基础(选择是普通幼儿或特殊幼儿)、普通幼儿能力基础、特殊幼儿能力基础、普通幼儿活动目标、特殊幼儿活动目标、环境创设、活动准备、普通幼儿活动过程、特殊幼儿活动过程、普通幼儿活动评价、特殊幼儿活动评价、普通幼儿活动小结、特殊幼儿活动小结。

在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研究中,我们从教学模式探索和平台构建两个方面出发,在教学模式探索方面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试验、调查和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和客观性,在定型研究中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活动第一手资料。在平台建设阶段将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测试,逐渐完成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萧成起,苏孝正,吕n杰,林永胜,黄永强,黄龙翔,陈文莉.无缝式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建构[R].台北:2008年台北全球华人资讯教育论坛,2008.

[2]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31-32.

[3]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微型移动媒体环境下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研究”(项目编号:SCG320)的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崔瑶,女,1978.1,硕士,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特殊教育信息化

上一篇:《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眼泪解读 下一篇:政治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