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教育的未来发展空间

时间:2022-04-04 12:51:11

林芝教育的未来发展空间

1994年第五次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林芝地区教育事业在全地区近2000名教育工作者的同心耕耘中,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层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崭新的民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了地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前进。

基础教育是根本

林芝教育现状的统计,截至1999年10月底,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6所,藏、汉、门巴、珞巴等在校生22868人(不含内地班学生700余人),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中学及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共计2377人, 完全小学48所,规模完小18所,教学点198个, 小学在校生29401人。全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5%。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扫盲教育率达到95%, 巩固率达到 90.5%,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扫盲教育成绩显著,1999年林芝地区有林芝,米林,波密和工布江达4县实现“普六”(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并且此三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启动,结合各县实际,实施"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农村教育模式已初具规模,农牧区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开始改变。 1998年林芝县顺利通过自治区"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 同时被评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1997年,地区一小、二小被评为自治区"合格学校"; 1998年地区一中团委被区团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团组织”; 同年地区一小、二小被自治区教委命名为“文明学校”,1999年地区一中被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同年,地区一中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逐年加大教育投入

随着林芝地区重视教育意识的加强,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1996年,地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地委、行署做出了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从1996年起不得低于财政收入的10%,并逐步提高到15%的决定;1999年7月,林芝地区召开的传达贯彻自治区第六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大会上,地委、行署又提出了从1999年起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不少于财政收入15%的目标。于是,在这4年间,全地区地县两级正常事业投入629.9万元,教育基建投入319.2万元。因而,截至1999年底,学校建筑总面积已达16.3679万平方米,校舍危房面积平均降至0.78%以内,已实现“一无三有”(无危房、有教师、有桌凳,有床铺),并提前完成了自治区制定的基础教育到本世纪末实现乡乡有公办小学、县县有中学、入学率达到80%以上的发展目标。目前林芝地区教育系统拥有自己独立的电视转播系统,可以独立制作各种教育节目;地直学校都拥有幻灯教学设备;地区一中2000年7月将建成多媒体电教中心和校园网络;各县中学均建有地面卫星单收站;地直学校拥有586型电脑95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必将有力地推进全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硬件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师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全地区现有正式教职员工1346名,其中,中学教职工322名,小学教职工1024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7%,全地区共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4名,中级职称教师110名。一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林芝的对口支援单位广东、福建两省对教育重视,截至1999年底两省对口援教资金计划达4511.7万元,已到位资金1745.7万元,所建成的设施正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为林芝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10年的教育目标

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地(区)战略,抓好“两基”工作,建设适应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推进农牧区增长率综合改革,建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林芝地区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区第六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思路。这个思路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从2000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实施素质教育评估机制和评价手段,制定新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 ,制定新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学生实行全面评价。逐步建立健全地区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普及义务教育将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提高普及水平与提高办学质量、效益相统一。从2000年起每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400人,到2005年,全地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地、县、乡三级职教网络,重点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通过多种形式为新增劳动力和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职业培训。2003年全地区实现“普六”目标。办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有望在2004年在校生达600人,以后在逐年扩大规模。2008年全地区实现“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力争到2015年达到绝大部分现有高级中学(五个县有完全中学),基本满足农牧民子弟初中毕业上高中的愿望。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科教相结合并和谐发展,贴近农牧区实际办好农村教育。目前抓好米林、工布江达和波密三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全面推广。

抓住西部开发的有利形势,大力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目前,利用广东、福建援赠地区教育系统的120多台计算机,培养计算机师资,对地直学校部分班级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试点工作。2008年以前,地区教委建成计算机网络中心,地直各校建成计算机校园网络,7县中学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师德水平为前提,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基础,培养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从2000年起每年培训中小学教师70名,中小学校长及后备干部20名,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2004年,30%的小学教师达到大专学历,45%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有1-2名教师达到硕士以上学历。

上一篇:走进百姓生活的林芝气象 下一篇:林芝地区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