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西湖也“沉鱼”

时间:2022-04-04 06:56:19

明人汪珂余《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末清初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十分精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西湖美景吧!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要想让八年级的学生们去感受其中的清淡雅致还需要老师适当地帮助。先要扫清字词障碍,最难懂的应该是“雾凇沆砀”这一句,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起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融一体,茫茫一片之态,体现了大雪覆盖大地的静穆。

理解完这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就比较容易体会了,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难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句主要是对湖心亭雪景进行总体描绘。

接着作者精心描画四个雪中景物,“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四个景物的观赏很耐人寻味。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不好理解,这个场景是作者不能直接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而是想象,是作者自己在想象中跳出小舟观看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是虚写。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这四个镜头的转换,让人感觉随着小船在夜色中缓缓前进,作者的视线也在移动景物也在随之变化,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茫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而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在此我又出示了一张模拟当时情景的幻灯片,同学们都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忘我的享受中,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所感受到的在开阔的自然境界中人的渺小、微不足道。怎样的人才能欣赏这样的清淡雅致的夜雪呢?当然只有那些具有超凡脱俗的雅致的人了。赏景到位,对作者的理解自然就会到位。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景时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叫做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放在第六单元中《湖心亭看雪》显得很特别,这个单元中的其他篇目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而《湖心亭看雪》的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简约的画,一首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苏轼有诗句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毋庸置疑,如果把渲染的手法比作浓妆,那么白描则是淡妆。在简单的勾画之中,再现真实场景,使人陶醉于作者营造的意境中,原来淡妆西湖也“沉鱼”。

上一篇: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下一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