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八物汤加味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04-04 04:17:34

附子八物汤加味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摘 要】目的 观察附子八物汤在治疗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使用中药附子八物汤加味治疗,对照组行西药甲氨蝶呤治疗。3个月后检查患者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的值,观察症状和体征,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经过3个月的用药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结论 附子八物汤加味对比西药来说,对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附子八物汤加味;寒湿阻络;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囊的慢性炎症为临床特征,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的症状和关节畸形的体征。在中医上又称之为“痹病”、“历节”、“流注”等,病因一般为湿邪阻滞,病程缠绵难愈。西医一般对其进行消炎、镇痛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中医从辨证论治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分型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药附子八物加味治疗,观察临床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0例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在28~81岁之间,随机分成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全部使用附子八物汤加味,方药组成为:干姜15g,制附子15g,白术15g,芍药15g,人参15g,当归15g,肉桂15g,川芎15g,熟地15g,甘草9g,雷公藤15g,制乌梢蛇15g。另外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同加用不同的中药,阳虚体质寒象比较明显的患者加用杜仲、续断,下肢疼痛较重者加用独活、牛膝,上肢疼痛较甚者加用羌活、木香。以上方剂用法均为:水煎5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方法是:口服氨苯蝶啶,每次10mg,每周一次。

两组连续服用30天为一个疗程,均使用3个疗程。观察记录用药前后的结果。包括关节疼痛情况、关节肿胀情况、晨僵时间。注意用药期间嘱患者禁止使用其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中成药或西药。

2 疗效评价指标与标准

2.1 疗效评价指标

关节疼痛程度分级及打分:1级1分,无痛;2级2分,轻度疼痛;3级3分,中度疼痛;4级4分,重度疼痛。关节肿胀程度分级及打分:1级1分,无肿胀;2级2分,轻度肿胀,关节周围轮廓不清,没超过骨突; 3级3分,中度肿胀,范围与骨突相平; 4级4分,重度肿胀,范围超过骨突。

2.2 疗效评价标准

效果明显: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值正常或接近正常;效果一般:主要症状和体征较用药前有所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等也有所降低,但没有到正常水平;效果不好:主要症状和体征稍微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有所下降或无变化;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血沉、类风湿因子等均无改善。

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数据和临床效果评价见下表。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都有明显降低或达到正水平,对照组的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测指标也有所降低,但总的来说,没有治疗组明显。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西医中属于免疫系统疾病,它的病因复杂,病机至今还不明确,西医还没有特异性的药物来治疗此病,而一般的西医用药都是抗炎、镇痛药物,患者长期服用,毒副作用较大,往往导致肝功、肾功的损伤或机体的耐药性。在中医看来,此病属于痹症范畴,并且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明确指出了痹病的外因,而痹病的内因多由于气血亏虚、体质虚弱,卫气不固,导致外邪入里而发病。其中,包含了风邪、寒邪、湿邪的致病特点,风善行数变,容易侵袭人体的肌肉、关节等处,疼痛性质游走不定。寒为阴邪,主收引,易伤阳位,因寒性凝滞,容易导致经络不通,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特点为得温则减、遇寒则剧。湿性黏滞、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疼痛性质为酸痛不适。所以此病兼有三邪的性质而导致临床症状复杂多变。

中医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机体营卫失调,外邪趁机侵犯人体,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无力运化痰湿、淤血等,使肌肉、筋骨失于濡养,出现关节的酸、麻、胀、痛和屈伸不利等症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临床多为虚实夹杂,病位在筋骨。从病因可以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滞型、痰瘀互阻型、肝肾亏虚型四型。并针对各型的临床症状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寒湿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般关节疼痛比较剧烈,局部会有僵硬冷痛感,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遇寒则剧,遇温则减,综合症状治疗则运用散寒除湿的总治则。方中制附子为大辛大热之药,性走而不守,可以补命门之火,干姜性守而不走,与附子相伍,相辅相成,可以增强温经散寒,助阳止痛的效果,为方中君药。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作用,能增强君药的疗效。茯苓、白术为祛湿利水之药,并且具有健脾的作用,白芍具有活血的作用,人参补助人体正气,共为臣药。雷公藤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除湿,乌梢蛇祛风通络,两药同为佐药,加强祛风散寒的作用。甘草为使药,能够健脾益气,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璇璇,宋欣伟(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11(1):70- 72.

[2] 李继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浅谈[J].中外医疗,2009,28(3):116- 116.

[3] 丁波.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5):87- 88.

[4] 王莉明.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2,9(9):156- 157.

[5] 蔡文虹,孙保东,张宝凤,成文翔,虎义平,岳野,张鹏.中医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0-11.

上一篇:自行车运动项目研究现状的浅析 下一篇:三种材料修复儿童乳牙C2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