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粮增工程推广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时间:2022-04-04 01:40:05

关于实施粮增工程推广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水稻是贵州罗甸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边阳镇实施粮增工程的主攻方向。从2009年开始计划在边阳镇开展杂交水稻粮增工程推广项目,拟通过引进一批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淘汰退化品种,以配套综合增产技术为重点,大办科技技术培训和示范试验样板,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综合技术到位率,促进罗甸水稻生产的发展。本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该项目进行分析。

【关键词】项目,实施,效益,示范

一、项目执行情况

1、项目计划任务及要求

2009年罗甸县下达边阳镇粮增工程项目试验示范任务340亩,带动面积5000亩。目标要求是:(1)水稻旱育稀植在90%以上:(2)推广良种率100%;(3)项目单产要比全镇前三年水稻平均453.77公斤增加10%以上;(4)90%的平蘅配方施肥,90%的规范化栽培,90%的病虫害综合防治;(5)镇办示范点不少于200亩,项目村不少于100亩,技术推广及物化技术100%。

2、项目实施情况

2.1项目完成情况。计划实施粮增工程水稻项目340亩,实际完成347亩(其中超季稻200亩),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2.1%。推广无纺布旱育稀植育秧347亩,占100%;平衡配方施347亩,占100%;规范化种植347亩,占100%;病虫害综合防治347亩,占100%;项目涉及17个村1200户5000余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村组干部。镇办试验示范安排在打讲村和栗木村,其它村分别5亩。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岗优2009、岗优363、宜香优2308、Q优2号、B优827、宜香优1577以及超季稻D优527和准两优527等优良品种。

2.2大办试验示范点。全镇共办核心示范点3个,面积347亩,其中:县办示范点一个,下坝村,面积120亩;镇办两个,打讲村100亩,罗木村127亩。边阳政府下达村办示范点13个,每个村10亩共面积130亩。示范点推广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规范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均达到计划目标。

二、效益分析

秋收时节,县项目领导小组及州专家组对边阳镇示范点进行抽样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及项目区村组干部参加现场验收,采取高、中、低三种类型田块进行抽样测产,其中高产组抽5个点,面积2.4亩,平均单产576.8公斤,代表面积121.2亩;中产组抽3个点,面积1.8亩,平均单产531.5公斤,代表面积125.2亩;低产组抽3个点,面积1.5亩,平均单产415.5公斤,代表面积112.7亩。项目抽样加权平均单产528.18公斤,经缩值处理后,加权平均单产513.3公斤,比当年非项目区平均单产增53.52公斤,增长11.64%,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59.53公斤,增长13.12%。全镇推广杂交水稻粮增工程试验示范347亩,以亩产513.3公斤,按市场价1.6元/公斤计算,项目亩产值821.28元,项目总产量178.12吨,项目总产值28.5万元;以亩增产量59.53公斤计算,则亩增产值95.25元;项目新增总产量178.12吨,总产值28.5万元。项目亩投入360元,比前三年平均亩投入增加30元。项目投入与产出比为1:2.28,项目新增投入与新增净产值比为1:27.38。

三、项目实施的措施

(一)具体措施

县农业局下达边阳镇粮增工程项目任务后,边阳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1、项目领导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协调解决项目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

2、项目实施小组由镇农技站站长任组长,其它同志、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任成员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根据项目目标要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办示范样板,确保各项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3、明确职责,项目由农技站具体负责实施,将技术干部明确到人、村、组、户、地块,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奖励,对不认真负责,完不成任务的年终不享受政府考虑的福利待遇,严重的将定为不合等次。

4、抓好宣传培训工作,为抓好粮增工程项目,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具体培训了实施办法和栽培技术,会后由技术干部和驻村干部深入示范点召开群众大会,对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采取室内培训和地块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面对面的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教会群众干,进一步增强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和搞好春耕生产的信心。共开展专题培训4期5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200份,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大大提高了群众科学种植水平。

5、组织农技干部长期蹲点督促指导,大办示范样板,督促指导示范农户按时、按节、按技术操作抓好种植管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整个粮增工程项目高标准实施,办好示范点,带动全镇粮食生产快速发展。

(二)主要技术措施:1、良种选择,根据边阳镇地理气候条件,选择相应较为适宜的品种。2、改进育秧方式,主要推广旱育秧和无纺布育秧。3、突出浅植,搞好规范化栽插。4、综合配套多项适用技术。

四、存在的问题。1、自然灾害频繁受灾面积大范围广。2、技术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缺编技术不全面,还要被抽调去搞行政工作,知识更新不够,缺发新的开创性工作。3、劳力不足,生产资金投入不够,一是受打工潮的影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幼的,致使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三是各种试验示范效果不大,带动不明显。4、农民素质不高,思想保守,科技兴农意识不强,不能接受新技术和新品种。5、生产水平不一致,单产差异大,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

五、小结

到2012年,该县共实施“粮增工程”项目10.5万亩,其中水稻3万亩,玉米7.5万亩,惠及10万农民。比非项目区常规栽培方式增4.62%,项目总产量1053.14万公斤,总产值2119.97万元,总纯收入1022.87万元,其中,人均增粮21.79公斤。推广玉米育苗移栽5.7万亩,覆盖率达100%,玉米育苗移栽平均亩产370.89公斤,比点播亩增产12.87%,项目总产量1902.56公斤,总产值3462.65万元,总纯收入1640.47万元,其中,人均增粮20.55公斤。 粮增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该县水稻和玉米大面积平衡增产,促进了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据农业相关技术人员测算,这两个项目可为该县项目区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27.25元。

上一篇:ERP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下一篇:掏空与支持的经济后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