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侠骨恐无多

时间:2022-04-03 11:32:43

2014年8月的一天,中国青年报六楼会议室,新人职记者的培训正在举行。

那时,我所在的特别报道部离解散还有3个月。我代表部门给新同事讲调查性报道。从怎么开始采访到写作时注意哪些训题,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其实,我希望各位记住的只有一句话。”最后总结时,我说:“采写的经验可以在工作中积累,技巧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学来,但有一条关系到大家能够更快地成长:大家在把稿子交给编辑前,自己先认真读一遍!”

这还算要求吗?看得出,很多人不以为然。

认真写稿是一个记者应尽的职责

写稿时,即使再认真,也会出现笔误、重复、叙述不清等问题。如果写完后认真读一遍,很多错误、问题是可以发现并改正的。但问题是,很多记者本来写稿时就心不在焉,恨不得马上写完扔给编辑,心想跟自己没关系了。如果编辑没有发现问题,见报差错就这样形成了。

举例来说,我曾经报道过一个案子,中国电子报副总编辑常林锋杀妻案,此人一审被判死缓,羁押6年后无罪释放。此案以前曾有很多媒体报道,但检索发现,新闻当事人的名字是“常林锋”还是“常林峰”各不相同,甚至一篇报道里有时是“锋”,下一段又变成了“峰”。古人说,“自古伤人惟寸铁”,一些小的错误,往往会造成致命的伤害。读者会质疑,你的报道,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搞错,还有什么能让人相信呢?!

实际上,写完稿子自己读一遍,本来是一个最低要求,但现在变成了最高要求。当编辑以来,我见过的初稿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有语言哕嗦、表述不清的,有人名、地名前后不一的,甚至还有没有标题、没有电头、没有作者的“三无产品”。透过稿子,你仿佛能看到作者的漫不经心、心烦意乱。

过去的记者也是这样吗?肯定有,但不会像今天这么多。记得我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当记者时,每次把稿子交给编辑后,心里都会惴惴不安,怕被打回米――李大同、卢跃刚、杜涌涛三个编辑,从来不会批评我们,但越是这样越不敢敷衍,交稿前至少要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语句不通、错字别字之类的错误不能出现。

我身边也有很多榜样。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深度调查性报道写得很扎实,重大突发消息也写得很漂亮。夜班编辑工作繁重,时间紧张,不喜欢稿子来得晚,可如果是陈强的稿子,大家就会放心,来得晚些也愿意等。因为他的稿子基本是“免检产品”,无需编辑就可以上版。记者对自己的稿子要求比编辑都严格,这样的记者当然让编辑放心。

对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我能理解年轻记者的压力。很多媒体都在转型,纸媒更是首当其冲,中央厨房、全媒体的改革,要求记者滚动发稿,甚至一边采访一边发网稿,之后还要写报纸稿。“萝卜快了不洗泥”,加上观念没转过来,心里拧着劲儿,主动性不强,稿子的质量当然不要期望太高。

大环境对记者心理的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没人会想到,纸媒会在2014年如此之快地衰落,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都遭遇断崖式下跌。更重要的是,纸媒的那份荣誉感被迅速消减,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一个年轻记者这样总结过去的一年:2014年对记者这个群体来说真是格外艰难的一年。以前和朋友们聚会,还会谈起稿子,如今人家聚到一起,都是某某又创业了。前几年,你跟别人谈新闻理想,会显得像个笑话。如今,连记者这个职业都快成笑话了。

应该承认,今天的新闻业,对业务的追求越来越淡薄了。一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采编人员对新闻作品的把控显得愈发随意。比如,一些业内公认的媒体,刚发的调查性报道也会出现明显的逻辑漏洞,使用“这只是冰山一角”等无法举证的语句。

浮躁,是一种周期性的传染病,会在变革时期迅速蔓延,会在迷茫中加剧。在一个会议上,我说,对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媒体忙着转型,记者忙着跳槽,当了四五年记者就认为自己资深了,写过两三篇稿子就觉得自己该走人了。重大报道,需要记者的能力、经验,而这些又需要记者个人的努力。有时遇到好的线索,想交给靠谱的记者做,可放眼望去,能干又肯干的记者少之又少,每当听到有优秀记者离职的消息,都会让人有“江湖侠骨恐无多”的感慨。记得那次讲完,一位新闻学院的老师拿着他的讲话稿小声对我说:“我们的观点一样,你用的是兵荒马乱,我写的是手忙脚乱。”

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手忙脚乱,对症良药都应是自己内心的平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态才能放平,脚步才能坚定。

该坚持什么呢

我一贯的观点是,如果你喜欢记者这个职业,如果你还在从事记者这份工作,就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采访、认真对待每一篇稿子。因为,只要有你的署名,这篇稿子就会永远和你联系在‘起,写得好可能会被别人夸,写得不好‘定会被别人骂。所以,认真对待自己的稿子,当然是为你供职的媒体负责,但更多地是为自己负责。

对记者来说,有正确的态度很重要。有这个前提,才会有动力钻研业务,每做一次采访积累一点经验,每写一篇报道收获一分心得。有了这个认识,待遇低、压力大、选题不感兴趣等才不会成为借口。

几天前,某新闻学院的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地问我:怎么给学生讲新闻编辑课呀?很多学生觉得纸媒都快死了,学了也没用。我给她没计了一个方案,现在流行做微信公号,有的公号版式清新漂亮,让人赏心悦目;但也有的公号排版混乱,面目可憎。找两个订户多的公号,找两个订户基本为零的公号,让学生比较优劣,最主要的是向他们说明一个道理,编辑的基本功是相通的,不学好报纸的编辑,拥抱新媒体也是一句空话。

新闻业正在重新洗牌,新技术正在改变传媒的格局和生产方式,媒体人需要学习的新东西很多。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敬业认真的态度是始终需要的,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加上学习的能力,新人辈出也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篇:媒介融合环境下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路径 下一篇:媒体网络语言运用偏差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