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 文明隐秘的边界

时间:2022-04-03 03:28:51

厕所 文明隐秘的边界

上厕所乃是人生必做之事,而且是常做之事,所以就免不了对厕所另眼看待,多加关注了。

有关厕所的“笔墨”

厕所在国人眼里好像就应该是个污秽不堪的地方,很少有人提及。其实,中国文化的历史典籍中,有关厕所的“笔墨”还是不少的。宋人欧阳修称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才有所悟。大家都知道“洛阳纸贵”的典故,但对左思穷十年之功写出《三都赋》的状况我想未必一定清楚。据《晋书》称:“(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这里提到的“藩溷”就是厕所。左思在写《三都赋》时,门、庭及厕所等地方都放上纸笔,一有所得便写下来。可见厕所和文化人是挺有缘分的。

纵观古代圣贤,也并不忌讳谈论厕所的事儿。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就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厕筹又称厕简,简单地说,就是大便后用来拭秽的木条或竹条。这种厕筹上个世纪还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老子也曾言:“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弟子问:“在哪呢?”老子答曰:“道在便溺之处”。这“便溺之处”,其实就是厕所!

“尚洁”之风自古有之

中国最早的厕所,是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发现的。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可见,我们的“厕所文明”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从西周到春秋,贵族上厕所,都临时叫一个奴隶挖个坑,然后才欣欣然去便溺。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让一个奴隶去填坑。

史载在殷商时期,西周之前,汉民族就有“尚洁”之风,当时这股风气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谁不重视卫生都是要受到嘲笑和讽刺的。即使是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战国年代,身处围成铁桶一般的孤城的守城军民也不忘记厕所卫生。

据《墨子》载,在城头上要“五十步一厕”,周遭以垣墙围之,“垣高八尺”,守城军民不分男女都必须到公厕便溺。城下则“三十步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到了三国的诸葛亮时,更是“所至营垒并灶圊溷藩篱障寨,皆应绳墨”。这些大概是现代公厕的雏形。

中国的旧俗中还有一整套对厕所的卫生管理方法。据载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公共厕所,那时叫作“都厕”,到了唐代,就更多见了。在宋代,奢华的杭州城里就出现了专业的清除粪便人员,他们沿街过市,专门上门收粪。在官制上,唐代有了专司厕所的宫廷官员“右校署令和丞”等。明朝皇宫中专门负责后勤的机构,名叫“四司”,其中宝钞司就是管手纸的部门。

文言雅称到市井俗语

厕所,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藩溷”,这是厕所非常文言的说辞。古人也不常用,现代的人对此更是很陌生。

“厕”是古人通俗的用法,因为古人称上厕所为“如厕”。《史记》中,司马迁记道:“沛公起如厕”。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则改用了另外一个说法,孙权去那个地方叫做“权起更衣”,其实就是上厕所。到了明朝,便有“出恭”一说。这些都是文化人的说辞,百姓才不管这套,直接就把它叫做茅坑或茅厕。厕所的代称多,上厕所这一行为的别称也不少。旧时称谓中流传下来的用得比较广泛的大概就是这个“解手”了。明朝朱棣皇帝即位后,实行移民垦田来发展农业。朝廷下令山西农民迁往河北、山东等地。为了防止农民在途中逃走,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用长绳串在一起。路上有人需大小便,就得喊官兵把捆着的双手解开,使之能“方便”,因此,“解手”一词就有了大小便的意思。

公共厕所和私人秽所

中国古代的道路每隔一定距离,必有公厕,称“官厕”,后来由城市商人建造的称“商厕”。官厕和商厕都是公用的厕所。古代的厕所因没有冲洗条件,保持卫生的办法是在前人使用后,覆上一层土,然后再使用,既可以掩埋臭气,又可以防止虫蝇类聚集。民间的厕所叫“茅房”,大多公私两用,通常茅房的墙壁上方必空出一大段,以利空气流通排除臭气。不论官厕、商厕和茅房,定期出清,便是良好的粪肥。

《李卫公兵法》中详细介绍了唐代军队扎营的全过程,其中涉及到厕所的建造。有意思的是兵法中对于军营卫生也非常重视,每个营区要挖一个公共厕所,不厌其烦地强调厕所挖的位置非常重要,要离水源和贮藏粮食的地方远远的,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可见,中国古代对公众聚集之地营造公厕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视。

在中国的古代,虽然也重视公厕的建造,但当时人口稀少,商业活动也不是很多,公厕建造也不是很多的,大多数还是在私人秽所中解决的。汉、唐时期,大街就很少有公厕。据冯梦龙《笑史》中说,唐代一位丞相骑马走在路上,突然感到内急,他急忙就近跑到著名艺人穆刁俊家。刚要钻进厕所,迎面撞见主人,只好道歉。主人随机应变说:“您以后内急再请光临。”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与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成亲,一日去厕所,见厕内有一装饰华丽的漆箱,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干枣。王敦不由感叹:到底是帝王之家,连解手都有果子吃。于是,他将箱中的枣子一扫而光。未曾想,此事却让手下婢女讥笑一番。原来魏晋时期的富贵人家,不仅厕所十分豪奢,而且上厕所也十分讲究。厕内所置干枣,不是食用,而是用来塞鼻,防止异味。王敦不明此理,结果丢了身份,遭人耻笑。

最伟大的发明

中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小胖子戴个扁帽子,你想揭他的盖子,他就脱你的裤子。这便是过去家家户户如厕使用的马桶。中国古代民间使用的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实际上马桶是地地道道、本乡本土的中国制造。要说马桶的历史,这得从汉朝说起。《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用具,这也是马桶的前身。中国式马桶虽然经历了千余年的使用和演变,其外形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基本上还是保持着盆形和桶形的外观,因此,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被西方科技文明赶超。

最早带阀门的水冲马桶据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的廷臣约翰哈林顿爵士为她设计的。约翰哈灵顿爵士是一位热衷于发明的科学家,经过苦苦思索和多次试验,他为女王陛下设计了一个带水箱的冲水马桶。女王对这新玩意儿相当喜爱,常常使用。但这项发明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污物的臭气有时会沿着下水管道倒流回房间里来。这使得哈灵顿爵士沦为权贵们的笑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曾在凡尔赛宫中装了一个这样的“英国式”便器。在很长的时间中抽水马桶是一种奢侈品,而没有抽水马桶,厕所就很难完全进入房屋内部。

此后100多年间,人们依然未对这一发明产生任何兴趣。直到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重新拾起前辈布满灰尘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诸多关键性改进。他发明了一些重要构件,诸如控制水箱里水流量的球阀和马桶下面的U形弯管。1778年,布拉梅取得了新型抽水马桶的专利。此后,又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抽水马桶才从皇家深宫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西方世界新兴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宠儿”。有了抽水马桶,人们的居住理念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设计师把厕所与卧室安置在一起,厕所再没有惹人厌恶的臭气了。

上一篇:低成本、低功耗、小尺寸心率监护仪功能模块 下一篇:影响社交焦虑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