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鲜花主题诗歌与其女性独立意识

时间:2022-04-03 06:52:42

艾米莉·狄金森鲜花主题诗歌与其女性独立意识

【摘 要】十九世纪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了许多杰出的鲜花主题诗歌,借鲜花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自由的追寻。狄金森为坚持人格与创作的自由,摆脱时代赋予女性的“家庭天使”角色,终身独居,潜心创作。她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有充分体现。本文通过解析狄金森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的体现,旨在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女性独立意识及其鲜花主题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鲜花主题诗歌;女性独立意识

一、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这位特立独行的天才女诗人为了自由创作的梦想,毅然选择了形单影只的隐居生活,她用孤独而又顽强的一生抗衡着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制。在她静谧美丽的花园里,狄金森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其中自然不乏以朵朵鲜花为主题的诗句。大自然是她最亲密的朋友,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与灵感。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歌颂以及对自由的追寻都融进了一首首短小诗篇的字里行间。

自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位传奇女诗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其鲜花主题诗歌的专章论述较少。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析狄金森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的体现。

二、狄金森的女性独立意识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等级结构中处于劣等地位的女性依然扮演着“家庭天使”的角色。她们的职责与义务是照顾好丈夫,抚养好孩子。十九世纪的美国妇女没有选举权;已婚妇女的财产不受保护;结婚自由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才逐步实现,而离婚自由则尚未实现;长子继承制和男性优先于女性继承的制度仍在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在十九世纪末期才形成,限制离婚自由的立法离婚制度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废除。艾米莉・狄金森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小接受的正统宗教教育不仅未能抹煞她对自由的向往与她非凡的诗人天赋,反而更强化了她挣脱“家庭天使”桎梏的愿望与决心。婚姻在那个时代依然是女性无可回避的选择,家是女性躲避风雨的港湾,也是埋葬女性自由与理想的坟墓。为了创作与人格的自由,狄金森以巨大的勇气选择了拒绝婚姻,宁愿承受一生的孤独,背负一生的非议。她独自静默的隐居是对男权社会无声却有力的反抗。狄金森的侄女玛莎在《狄金森生平以及信件》一书中提到姑母具有“潜在的女权主义倾向”。她说,每当姑母在“男性世界”中受到冷遇,总会表现出“极度的愤慨”。狄金森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她的作品中多有体现,鲜花主题诗歌也不例外。

三、狄金森女性独立意识在其鲜花主题诗歌中的体现

狄金森从小就格外喜爱鲜花。鲜花与诗歌是她一生的最爱。Judith Farr 在他的著作《艾米莉・狄金森的花园》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狄金森诗歌中对于动物和植物的描述最好地了解她关于鲜花的知识。”狄金森认为“鲜花无口却有语言”,她用手中的笔让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花朵传达着她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作为一个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所追寻的独立人格。

下面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狄金森以鲜花为喻体,对自己人生的描述。诗人对独居生活的豁达心态以及对自由无怨无悔的坚持在这首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假若我没有从路边拾起

把它捧起来给你

谁会知道这朵小小玫瑰―

它或许漂泊到此

唯有一只蜜蜂会思念它―

唯有一只蝴蝶―

会从远方一路匆匆赶来

在它的胸前安歇

唯有一只小鸟会揣测―

唯有一缕微风会叹息―

唉! 象你这样的小玫瑰

是多么容易凋零飘逝

本诗描写了一朵默默无闻的玫瑰简单、安静的一生。只有一只蜜蜂会想念她,只有一只蝴蝶会从远方赶来栖息在她胸前,只有一只小鸟会为她畅想,只有一阵轻风会为她叹息,某一天她会就这样悄然无声地离开这个世界。这首诗看似在描写小小玫瑰的孤独与脆弱,但整首诗的语调清新柔美,并不会带给读者凄婉悲切的感觉。诗中虽然蜜蜂、蝴蝶、小鸟、轻风之前都有一个“唯一”的限定,但这些“唯一”组合成的画面很温馨很动人,大大淡化了他们每一个个体因为单独出现而影射的孤独感。小玫瑰虽然独自静静地生存在自己的角落里,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她拥有在乎她、欣赏她的伙伴,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的爱都是真诚的,足以温暖她的世界。本诗最后两行提到了死亡。小玫瑰生时活得简简单平静静,当死神来临之时,她也会泰然自若地面对。诗中小玫瑰对于生活和死亡的态度正是诗人自己的内心写照。狄金森安静地在她的小花园里过着独居生活,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个孤僻的园艺师,然而只有她自己和少数几个了解她的人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有爱她与她爱着的人与物,她在自己绚烂的花园里享受着更为绚烂的精神花园。这份享受源于诗人拥有的自由,她的一生都在自由地做着自己最爱的两件事―养花、写诗。而这份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狄金森宁愿舍弃家庭给予的温暖,也绝不愿被同样来自家庭的锁链所束缚。她拒绝作天使般的妻子与母亲,她要作自己,作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她享受着这样的人生,当死亡到来的那一天,也无所畏惧。

四、结语

如果把美国文坛也喻为一个花园,艾米莉・狄金森就是其中一朵默默生长在角落却无比艳丽芬芳的奇花。作为一位十九世纪的女性,狄金森和当时许多女性一样,鲜花是她的挚爱。这也许是狄金森与同时代女性唯一的共同点,她的一生与其他女性相比,更多的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她拒绝走那个时代划定给女性的命运路线――相夫教子,为家而活,而是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关进了小花园,一生侍花弄草,也尽情畅游诗歌的花园。然而,终身孤独隐居并不是狄金森放弃人生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热爱生活,才会爱上诗歌,也才会为诗歌而坚持独身,因为人生为梦想而活才更有意义。热爱鲜花、了解鲜花的狄金森写下了许多优秀的鲜花主题诗歌,让鲜花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坚持。女性独立意识是狄金森精神世界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渗透在她的生活中,她的诗歌里。花园里的小小花朵也因为被注入了这股力量而更加动人,更加坚强。渗透了女性独立意识的鲜花主题诗歌也更加别致而隽永。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Bianchi, Martha. The Life and Letter of Emily Dickinson[M].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24.

[2] Farr, Judith and Carter, Louise. The Garden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R. W., Franklin.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orum Edition)[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刘保安.论狄金森诗歌中花草的象征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张百茵.艾米莉・狄金森的鲜花诗歌[D].北京邮电大学,2008.

[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构建“合作互动式”的作业批改新模式 下一篇:陀罗尼管窥语言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