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高中政治魅力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4-03 06:12:08

谈新课程下高中政治魅力课堂的构建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本本主义的怪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以这一新课程理念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程实施应突出教学的情感性、自主性,营造独具灵性的生命课堂;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突出时代性,营造富有魅力的高中政治课堂。

【关键词】 高中政治;魅力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高中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更多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不只是在传授,而更多是激励和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突破,要学会上一堂合乎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成功的课堂。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怎样才算是一堂合乎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成功的思想政治课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构建魅力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充分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

传统的“师道尊严”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尊重、信任和关爱。突出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创造性,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认真倾听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情感,真实感受,真心接纳。只有这样,师生才能真正沟通,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思想会更活跃,心灵沟通与交流会更深入。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如某位老师在讲授下岗再就业问题时,先以谈心交流的方式,请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下岗再就业的真实感受。班上有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生,前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以替人看管自行车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学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时,许多学生替他担心,害怕他的观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时,老师却以同情心予以接纳,并对这位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制度”和“国家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生活”等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与对话,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用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并加以理性引导,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共同发展。

二、激趣导入,巧抓政治高效课堂的引爆点

新课改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我们应激趣导入,巧抓政治高效课堂的引爆点。政治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诗歌导入。如:杜牧的《赤壁》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经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后发现:杜牧认为周瑜等人赤壁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东风(天时),不在于周瑜等人的高超智谋、运筹帷幄;而苏轼的观点则截然不同,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周瑜等人全面的分析形势和灵活机动的指挥才能。由古代诗人之争引入哲学原理,实质是内因与外因谁起决定作用之争,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2、热点导入。最近中日人质事件引起了两国人民的关注,两国的矛盾不断升级。如果老师将这一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一定会引起全班同学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可运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分析这一争端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故事导入。传说药王给人治病。有一位老婆婆要买毒药,药王怕出事,就抓了一把甘草给了老人。老人回家将甘草与鲤鱼同煮,不料毒死了儿子。后来药王把砒霜包好,藏在柜里,出去了。结果妻子发现后,以为是好药,卖给一位大肚子病人,不料药到病除。这里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例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中解脱出来,向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对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就要做到:

第一、确立生活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通过营造一定的生活场景,确定好师、生可能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主题。第二、探究生活问题。隐含着教学主题的生活场景是具体的、复杂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生活问题,并以提问、设疑、辨误等方式予以展现。第三、解除生活疑惑。教师要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应证教材理论,以便让学生能感受到理论之“真”,生活之“真”。“真”是“诚”的基础。生活化教学提倡的是真诚的教育,反对虚假的教育。这是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本质要求。为学生解除生活中的疑惑是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比如:在讲《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制订一份投资理财方案。

四、制造“冲突”,提炼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提炼课堂生成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高亢,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语言交锋犀利,千方百计想质疑辩难出个明白,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峰,因此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最终提炼出教学生成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制造冲突。

例如,在讲“联系的多样性”时,我制造了这样的冲突:“‘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那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比如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让我们感到很骄傲,其中‘飞船和火箭’、‘航天工作者和飞船之间’这都是‘人为’的联系,‘人为’的联系呈现出‘人化’的特点,那么它到底是不是客观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我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并进行了一次正方和反方的唇枪舌剑。最后我对双方的辩论进行了积极评价,及时作了点拨:“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1)从联系的产生上看它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它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离开了客观条件,离开了客观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2)就联系的过程来说,任何联系的建立都需要经过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一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才得以完成;(3)就联系的结果来说,联系一旦建立,它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比如嫦娥一号、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样的处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辩论中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就自觉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了。

五、开拓学生的思维辩解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知识的能力

辩解能力是学生学好高中政治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高中政治课所要培养的辩解能力,主要注重学生理解、归纳、分析和运用课本知识与辩解方式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学生的辩解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彻底。要让学生学会在解决矛盾冲突中的过程逐步提高辩解能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辨过程中的矛盾。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兴趣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他们的辩解能力就会迅速提高。要打破固定的辩解培养方式,教师要设计更先进、更灵活的训练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首先,要让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挖掘其中的辩解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彻底领会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次,要加强口头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是辩解能力外在的表现形式,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只有讲出来,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解答,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政治教学中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

总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程下高中政治魅力课堂,遵循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正如叶澜教对受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让我们成为开发者,创造者,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教育的理念,也是理想的教育,是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我们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安义《课堂因“生成”更精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年4期

[2]崔永奇.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22).

[3]童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1).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 下一篇: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