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胡演奏家王少林的教学思想

时间:2022-04-02 03:59:43

浅析二胡演奏家王少林的教学思想

王少林是江西省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二胡作曲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著名二胡大师马友德早年的得意传人。1963年他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首次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奖(预赛第一名)。在该年的第7期的《人民音乐》中,中央音乐学院的张韶教授对最优秀的四位选手做了高度评价,王先生是其中之一,且文中用了“最为突出”的字眼对他的演奏艺术给予肯定。几十年来,先生对江西的二胡音乐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把江西的二胡艺术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局面引领到现在人才济济的崭新界面。其出色弟子众多,在全国二胡界均有一定影响。本文对王先生在二胡演奏艺术方面成就的,别具一格的教学思想进行论述,系统、全面、客观地评价与把握,同时也颂扬了他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精神。

一、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王少林在二胡教育生涯中,非常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并成为他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王少林老师认为,要拉好二胡,必须得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他结合自己的练琴经历深谙基本功的重要性,也经常向学生和家长反复强调。二胡是一件比较难学的民族乐器,而且短时间难以上手,俗话说:“两根黄牛筋,一世摸不清”,就说明了学习这门乐器的难度。在两手配合方面,他要求已经上手的学生必须把运弓、换把、揉弦作为每天练琴的先行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后再拉活指练习,最后才能拉新学的曲子或练习曲。他说:“没有练就灵活的手指和两手配合的协调性就无法有效去控制驾驭运动变化的音乐,没有轻松听话的揉弦就无法让音乐动听”。在音准训练方面,他要求极其严格,稍有不准都不会给你放过去,必须得练准。弦乐最难的就是音准,因为它没有品位,那就得练就用感觉去控制音准、要求内心感觉去指挥手指,要练就一下就能按到所需音位的本领。很多学生由于好奇心和新鲜感,都很想能快些学习一些二胡技巧,如马叫声,鸟叫声,锣鼓声等等,他坚决反对并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地教导,常常说:“这些技巧都算不上难题,只要循序渐进,掌握要领就一定能练得很好,音准才是真正最大的技巧……”。在循序渐进方面,他对慢练的要求也很高。他常说:“一招一式都得过硬,马虎不得,走不稳就不能学跑……”,“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学习快弓时,有些学生为了图刺激,毛毛糙糙地练习,曲子虽然拉下来了,但发音很不清晰,这时一定会受到王老师的严厉批评,他硬是要求学生一下一下慢速拉清楚,再发展到中速拉清楚,最后才清楚地快速演奏,不达目标绝不上新课。在王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绝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许多学生成为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其次,坚持一对一教学,是王老师对自己一生的要求。早年人们视高雅艺术是奢侈的享受,那时是这样,现在商品经济时代也是如此。只不过现在人们条件好了,人人都希望能接受素质教育,学琴者接踵而来。找王老师学琴的人实在太多,他实在是忙不过来。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拜在王老师的师门下,就要求即使上大课也愿意。但王老师始终认为,像学二胡这一类弦乐器上大课是大忌。一群人坐在一起,声音嘈杂,听起来像“一锅粥”。一是音准很容易练坏,这么多人坐在一起拉,有些人音没拉准确很难听得出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长期下去,听力肯定成问题。二是演奏方法难以掌握好,二胡演奏动作较为复杂,本来就难以短期掌握好,尤其对初学者,上大课你拉你的我拉我的,老师虽然发现许多同学手法有毛病,但是很难同时纠正,对老师的讲解学生能理解、掌握多少无人监督,常常事倍功半,吃力不一定讨好。再之,大课纪律相对较差,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其学习效果当然好不到哪里去。“不管别人怎么做,但我绝不会这样做”。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长期以来,王老师教学生一直是一个一个手把手教,一个一个严格认真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他的学生姿势端正,动作规范,一招一式都有王老师的演奏烙印,更体现出老一辈艺术家独到的精神风尚。

二、注重艺术性和民族性

王少林强调,学好二胡必须要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作基础,但光技术过硬还远远不够,它只不过是学好这门艺术的一个手段,不能等同与艺术。光有标准的音准和节奏和熟练度那是不够的,这样的音乐是一杯白开水,没有什么感染力,这不是目的。艺术必须要达到一个综合的、打动人的效果,这就是艺术性。要达到二胡的艺术性,一定要去挖掘它的音色、音乐内涵,做好细腻的处理,还要做到奏和演的统一,这样才能使音乐从内心发出,才有表现力,才会使人心动,因为最后打动人的是情感。他常说,二胡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极具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色,拉得要有韵味,让听众喜欢听,这个民族性是传统的,凝练了五千年的文化内涵,是不能丢的东西,二胡的声音里头必须得有这个东西,失去了这个根本,二胡音乐的民族魂也就没有了,因此,二胡的艺术性恰恰体现了它的民族性,只有达到了艺术性才能表达出它的民族性,这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王少林的教学中深深地突出了这一点。

三、注重传统性与时代性

王少林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必须牢牢地把握二胡艺术的传统性,这是绝对不能丢的东西,是根本,是文化血脉的相传,也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从基本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传统曲目、到韵味等的把握都要好好地继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谓传统传统,就是要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统统地传播下去。”但是,思潮也不能落后,要跟着时代脚步走,移植曲目、外国曲目、流行音乐也要演奏教学,也可自创新的弓指法,舞台演奏形式也可适当来些时代特点,如站着演奏等,包括演奏姿势、表情、思想都可以夸张。他认为,只要大家可以喜欢的、认同的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有一种潮流他比较反对,那就是移植作品不能作为二胡演奏艺术的主流。虽然,绝大多数移植的作品技巧难度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也是这门乐器演奏上的一次革命,但是高难度技巧绝不能用来衡量二胡演奏艺术好坏的标准,不能说不会拉移植曲目就代表水平不高或能力不高。传统的东西有着它深刻的文化渊源,充满了思想的内涵性,它应该成为主流。为了体现时代性,应当两者兼顾。只强调移植作品而抛弃传统,是不能体现时代性的。

四、注重艺德的培养

“学艺必须先学做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各行各业都要以德为先,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在王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十分强调德育的培养。他认为德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位的,做人不好只会导致学艺失败、人生失败,同时也有悖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但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人是需要教育的。不一定来学琴的学生或学生家长人品都是非常好的,有的是需要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他经常向学生和家长灌输德育思想,既教专业,也不忘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他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以身示范,讲原则,讲诚信,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他常常说“人家来学琴不完全是冲着你的技术,也要欣赏你的为人”。长期以来,他的许多学生德才兼备,成为江西或省外二胡演奏和教学德才兼备的的骨干力量。

上一篇:松、空、静、雅 下一篇:俄罗斯古典音乐曲风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