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的苦辣酸甜

时间:2022-04-02 03:14:43

我是2015年10月28日开始驻村的。回想起驻村以来的一幕幕,不仅有波波折折、跌宕起伏,更有苦辣酸甜。

第一个感受是苦,百姓境况的苦,强化了我们的责任,使我们忘记了驻村帮扶工作的苦。工作队一共3人,我自认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苦有切身感受,之后又在部队摸爬滚打了25年,是个吃过苦、不怕苦的人,但当我们进村入户调查、精准识别时,对于贫困村的现状和贫困群众的苦,还是目瞪口呆了。

我们所帮扶的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南马峪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共有14个村民组,615户,2353人,主要靠种山脚下的人均一亩薄田为生。村集体没有财产,收入为零,负债28万元。进村第二天,我们就按要求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在村干部的指引下,我们去的第一家是五保户杨佩林家。他所谓的家在一个半山腰上,远远看过去,一座低矮的土坯房,都赶不上好人家的牲口棚。我们费劲地沿着小山路爬上去,推开屋门后,看到一个头发灰白的老汉半卧在炕上。唠嗑过程中,我环顾了一下家里的陈设,除了电灯外,没一样家用电器。第二家,远看房子院子的境况能比上一家好些,可一进屋,还是让我们的心揪了起来,一个中年男人拄着拐杖站在屋当中,炕上两人,一个是瘫痪多年的妻子,一个是17岁的智障儿子,三双无助失神的眼睛看着我们,不用深问,面对眼前这些,再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动容。在走访的贫困户中,像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深受震撼和触动的至少有20多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南马峪村的贫困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数多。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多达81户193人,约占全村总户数的13%。二是覆盖广。14个村民组每组都有贫困户。三是程度深。一半左右的贫困户都是失去“造血”功能的深度贫困户,贫困程度之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四是致贫原因类型多。因病、因灾、因学,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观念落后等致贫因素在这里都能找到鲜活的例子。

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我们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脱贫攻坚工作关乎百姓的福祉和发展大计,也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所肩负的驻村脱贫工作职责是如此神圣、沉重和紧迫,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我们住的地方是政府的简易宿舍,冬天冷得要命,盖被伸出胳膊摆弄手机,手指能冻僵,过个两三分钟就得放在肚皮上焐一焐;夏天又热得要命,前后不通风,没有空调,日照时间短,被褥潮湿得很,蚊虫也特别多;室内没有卫生间,上趟厕所得走出40米,夏天还好些,冬天最打怵上厕所,好不容易在被窝里有点暖和气了,折腾一趟又冻得浑身发抖;房间里也没有浴室,多数得回鞍山的家时才能洗个澡。

困难群众的苦,激起了我们攻坚克难的斗志和勇气。工作队的队员们一致认为,如果我们吃些苦头,哪怕就是脱皮掉肉,能换来贫困群众脱离贫困,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我们的辛劳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二个感受是辣,百姓的质疑辣味十足,这是对我们的期待,更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工作队当初满腔热忱进村入户时,所受到的“礼遇”是我意想不到的,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热脸贴上冷屁股。

在走访群众时,有的贫困户指着我们说:“扶贫扶贫,你们来了多少拨儿了,扶出个啥来了?”有的带着轻蔑的语气说:“你们带来多少钱撂这,我们自己会分。”有的在背后嘀咕,“他们下来就是来‘镀金’的,走个过场,回去好提拔,升官发财”。听到这些辣味十足的话,我们心里很难受。难道我们党员干部就给他们这样的印象吗?对以上种种不理解,我们没有做更多解释,但每个人都憋足了劲儿。

进村约一个月,11月下旬,随着天气转凉,我们向市民政局争取为全村81户贫困户筹集了棉衣、棉被、毛毯等过冬物资860件。从今年开春到现在,新安装路灯100盏,建设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对贯穿全村的乡级公路进行大修;修建村组扶贫路3.8公里、桥梁5座。修建移民动迁水利工程600延长米;实施应急防汛工程500延长米;为村里植树5000棵;首批向12户贫困户发放带崽母羊24只。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随着驻村工作队把一件件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做到实处时,群众的口风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些辣味十足、阴阳怪气、带着讥讽的话语再也没有听到,相反,有一天,我听到一位村民说:“原来老曾他们是动真格的,我要也是贫困户就好了。”当贫困户能让别人羡慕,让我哭笑不得。

第三个感受是酸,扶贫路上充满辛酸,我们在想方设法争取各方支援的过程中感受了太多的酸楚。如何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机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项目,既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又能解决村集体收入“空壳”问题?项目建设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怎么建设?建完了怎么管理?一个个问号摆在我们面前。

南马峪村山多地少,种苞米一年每亩地也就能收入三五百元,根本无法脱贫。牧牛镇是香菇种植大镇,被誉为“中国香菇第一乡”,种植香菇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鞍山市委组织部领导班子带着我们工作队一起开会研究想办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建香菇种植基地是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们加大了对这方面的考察调研力度,先后三次驱车到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学习考察层架式香菇种植模式。同时到镇里德圣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十几家企业学习,了解掌握香菇种植的现状、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确定建一个总投资约120万元的大型香菇扶贫攻坚基地。

120万元,钱从哪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是要,组织部主要领导亲自找到鞍钢负责同志,协商扶贫资金30万元;二是筹,市委组织部向全体部机关党员干部发出扶贫集资倡议,一天下来筹集资金25.4万元;三是赊,以钢架大棚等做抵押,向菇段加工商赊一部分菇段;四是省,大棚建好以后的菇段进棚阶段,需要很多人工,当地人工很贵,一个男工一天下来最少也得在150元钱以上。部领导知道情况后,两次带领部分机关干部80余人,来到基地亲自动手干。部长、副部长带头亲自推车,其他机关干部有的装车,有的摆放菇段。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大汗淋漓,仅人工成本一项就节省一万余元。

建成的基地属于村集体资产,这彻底改变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基地建好了,交给村里管理和运营,老百姓不能信服,什么贪了占了,这样的非议声肯定会随之而来。那就暂时由我们驻村工作队来管。于是,我们从头学习食用菌种植管理的各种知识,对于什么时候注水,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翻段,菌段发育成什么样算健康,采摘的蘑菇如何分等级等,我们都了如指掌,俨然成了“土专家”。我们现在在基地既是管理者,又是技术员,更是劳动者。每天,我们和工人一样忙来忙去。工作队队员金大鹏每天斜挎个小包,与前来收蘑菇的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外人不知道,还以为他是个会过日子的庄稼汉呢。

鞍山市农委领导看了我们颇具规模的基地,非常震惊和感动,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及企业,为我们捐助了一台农用厢式货车。为了能让蘑菇卖出好价钱,摆脱中间商的盘剥,我们利用这辆小厢货,把采摘下来的蘑菇直接运送到鞍山各大机关食堂销售。现在蘑菇已经采摘三茬了,收入30多万元,预计至少还可以出两茬蘑菇,总收入达到50万元没问题。

我媳妇是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儿子在外地工作。全家起初对我跑到100公里以外的穷山沟扶贫不是很理解。一天,岳母不慎跌断胳膊,媳妇电话里带着埋怨:“你已经54岁了,还能怎么着?”听了这话我心里酸酸的,为了多个项目落地,我多次驱车往返于市里和山村之间,古人三过家门不入,我又何止三次?早就到了结婚年龄的儿子为了早日促成双方家长谋面,多次和我商量,被我一再拖延,我确实对他们有太多的歉疚。

第四个感受是甜,群众满意就是我们的幸福,这永远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追求目标。苦尽方能甘来。虽然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辛劳,也受了不少委屈,但看到脱贫攻坚工作在我们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100盏太阳能路灯拔地而起,当初我提出的“条条路上有灯光,百姓出门见灯光”的承诺兑现了,村里近百名青年男女在活动广场的灯光下跳起广场舞,扭起大秧歌,早已经熟悉我们的百姓纷纷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10个月的时间,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为南马峪村争取各项资金709万余元。

走访的第一个五保户杨佩林家也变了样。我们帮他新建了房屋,窗明几净,给他配上了电视。送电视、接有线的那天,他一面拉着我的手,一面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他说他想看看现在谁是国家领导人,是谁让党的好干部又回到百姓身边了。听了这话,我很感动。我在市委组织部干了十几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一直要求基层要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没想到在那一刻,我们真真切切地光荣了一把、伟大了一把,在老杨眼里,我们就代表了党,代表了新时期的好党员、好干部,我们为党增了光、添了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

看着一个个贫困户家里的生活好起来,看到他们憨厚朴实的笑脸,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系鞍山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驻岫岩满族自治县牧牛镇南马峪村工作队队长)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网络文化消费研究 下一篇:确保培训不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