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灯彩音乐初探

时间:2022-04-02 03:05:04

石城灯彩音乐初探

石城灯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表演溶灯、歌、舞、戏于一体,深受百姓喜爱。它的音乐,既是灯彩表演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灯彩艺术的精髓。

一、概况。

石城灯彩音乐,包含着音乐元素中的两大元素:声乐与器乐。石城灯彩音乐中属于声乐的灯歌和属于器乐的伴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表现空间。从石城灯彩音乐独特的表现空间方面看,又分为室内灯彩表演和室外灯彩表演两大类型。在传统的灯彩表演实践中,对音乐表现空间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室内灯彩表演在音乐元素的应用上,既有歌唱也有器乐伴奏;室外灯彩表演一般情况下,只有器乐伴奏以创造气氛,而没有歌唱;偶尔根据特殊情况的需要,只加入众多人数的喝彩和应和。为了表述的方便,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灯歌的演唱特点与灯歌曲目;器乐伴奏的乐器组合应用与器乐曲曲牌;室内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室外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二、灯歌的演唱特点与灯歌曲目。

灯歌,就是在灯彩表演中表演者边舞边唱的歌曲。一般都是石城民歌。

(一)石城灯彩中的灯歌,在传统的演唱方法中,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男扮女装,假声演唱。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极其低下,常年不敢出门,围着绣房锅台灶角打转转。客家女人也和男人一样从北向南辗转迁徙、漂泊不定,奔波流离、餐风露宿。但是,定居以后女人们仍要恪守封建礼教,照样不敢抛头露面参加社交活动。所以,石城灯彩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女人参加演出的。女角色都是由长得较为俊俏的男人扮演。由于这一种男扮女装的特殊现象,便产生了男扮女装,假声演唱的艺术特点。解放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灯彩演出有了女演员参加,这种男扮女装,假声演唱的现象也随之逐渐消失。

2、石城灯彩中的灯歌,有着节奏活跃、旋律流畅、色彩明快、动感强烈,但音域不宽广的艺术特点。

石城灯彩的大部分传统节目,是从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它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欢快热烈、喜庆祥和、又跳又唱的欢乐场面。所以,演唱的灯歌也和它所要表现的情绪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边舞边唱受人体体能的局限,所以灯歌的音域一般都不很宽广。

石城灯彩的灯歌中,也有小部分不具有上述的艺术特点。例如:悼亡性质的点莲灯、放河灯;祈祷性质的罗汉灯、放花船等,虽然节奏舒缓、速度平稳、情绪凝重,但一般歌唱成份不多。

(二)石城灯彩中的灯歌曲目。

石城灯彩中所演唱的灯歌曲目,大致来源于两方面:

1、来源于石城民歌。

石城灯彩所演唱的灯歌,大部分是石城民歌,有些节目,就是由单独的一首石城民歌创作而成的。例如:《倒采茶》、《卖花钱》、《采桑》、《十杯酒》等。在石城灯彩传统演出中,经常演唱的有如下曲目:《倒采茶》、《顺采茶》、《采桑》、《十杯酒》、《小闹五更》、《瓜子仁》、《十二月铜钱歌》、《赛金扇》、《花鞋歌》、《十阵鼓》、《十二月采花》、《绣花屏》、《大补缸》、《十二月花名》、《螃蟹歌》、《十匹柳》、《下象棋》、《卖花钱》、《送郎歌》、《骨牌歌》等。

2、吸收外地民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人际交流逐渐增多。部分石城艺人外出谋生,带回了一些外省市的民歌。如:《茉莉花》、《小小鱼儿》、《叶落金钱》、《红绣鞋》、《扬州相思》、《五更等郎》、《四季相思》等等。这些民歌也被石城灯彩艺人吸收为灯彩演唱曲目。

解放后,赣南采茶戏传入石城。赣南采茶戏的茶歌、灯腔优美动听,又与石城的灯彩歌曲血缘相近。因此,大量的茶歌、灯腔,如:《春景天》、《斑鸠调》、《路调》、《高音牡丹》、《打鞋底》、《长歌》等,都成了石城灯彩的演唱曲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各种不同文化品类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借鉴、吸收,石城灯彩的灯歌曲目必将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

三、石城灯彩中器乐伴奏的乐器组合应用与器乐曲曲牌。

(一)石城灯彩在传统的演出中,乐器组合应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组合模式:

第一种模式:由吹奏乐的唢呐、打击乐的单皮鼓或班鼓、木梆子或板册、铜锣、小锣、镲或铙等乐器组成的小型吹打乐队。这种乐器组合,适应于灯队出灯以及屋场与屋场、村与村之间转场时演奏,目的是为了使欢快热闹的气氛贯穿始终。其一般演奏程序是:开始由鼓板敲打《小西皮》锣鼓点的引子,然后,唢呐接吹石城民间小曲,吹一段、打一段,夹吹夹打,直到下一个屋场或村庄,灯队又开始表演为止。

第二种模式:是由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组成。吹奏唢呐、梆笛或加其它竹管乐器;拉弦乐由勾筒(石城老表自制的类似二胡的乐器)、高音胡琴(用较小的竹筒自制的)、大勾筒(用小牛犊皮蒙的类似中胡的乐器);弹拔乐由古琴、秦琴、三弦;打击乐器和第一种模式一样,组成丝竹吹打乐队。这种模式的乐队,主要是用于灯歌演唱的节目伴奏。在灯彩演出中当演员演唱时,由梆笛、拉弦乐、弹拔乐伴奏唱腔;一曲与一曲、一段与一段之间的引子、过门,则加入唢呐、打击乐器一同演奏,以增强气氛。

第三种模式:是由较长大型的大锣、大鼓、三节号筒和其它常用的吹、拉、弹、打乐器组成。吹奏乐由数支至数十支高、低音不同的大、小唢呐(俗称“公婆吹”)、多支梆笛、曲笛、箫组成;拉弦乐由数十把高、中、低的勾筒(后来发展为用二胡、中胡、高胡)组成;弹拔乐由多架古琴、秦琴、三节号筒、数十面铜锣、小锣、云锣、镗锣、引磬、大鼓、堂鼓、班鼓、单皮鼓、板、册、梆子、大铙、钹、钗、镲组成;共同合成上百人乃至二、三百人的大型乐队。这种乐队,多用于大型灯彩游行活动。例如“正月、五月、七月、八月、九月,石城各地的游花灯、蛇灯、板桥灯以及赶庙会等。

(二)石城灯彩音乐中的器乐曲曲牌。

石城灯彩音乐中的器乐曲曲牌,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吹打乐曲牌;一类是管弦乐曲牌。

1、吹打乐曲牌。这类曲牌,是专门提供给吹奏乐器的唢呐和打击乐器的鼓、板、锣、钹等乐器演奏使用的。此类曲牌,在石城灯彩表演中演奏的有:《八仙牌子》、《火西皮》、《小西皮》(其间插吹石城民间小曲)、《金狮子》、《进城歌》、《大红缎》、《天下同》、《土地雄宾》、《上宵楼》、《风入松》、《柳成阴》、《万年春》、《流水串》、《尾声》等。

2、管弦乐曲牌。这一类曲牌,是专门供给吹奏乐器的梆笛、曲笛、箫、笙管乐器以及所有的拉弦乐器、弹拔乐器使用的,演奏时加入引磬、云锣、镗锣、小镲、云板或板册。在石城大型灯彩游行活动中,一般演奏如下曲牌:《南词》、《北词》、《逍遥调》、《九连环》、《朝天子》、《水淋漓》、《小开门》、《普开乐》、《浪淘沙》等。

四、室内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室内灯彩表演,一般是在厅堂内进行。室内灯彩表演活动因其目的和内容不同,又可分为娱乐性活动、祝颂性活动、祈祷悼亡超度活动三种类型。

(一)娱乐性灯彩音乐的艺术特点与应用。

石城灯彩的娱乐性表演活动的内容最为广泛。每年的正月,是娱乐性灯彩活动的高潮期,各村各堡的灯队穿村走户,上街进店,载歌载舞,灯火辉煌,使人应接不暇。

娱乐性灯彩音乐的特点之一是热闹欢快。因为娱乐性灯彩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强节日的热闹气氛,二是要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要达到此目的,灯彩音乐就必须具有高昂激越,活泼明快、热闹欢乐的艺术特色。为了创造出这种特定的情调,娱乐性灯彩节目的唱腔,全部采用了节奏活跃、旋律明快流畅、动感很强的石城民歌。伴奏乐器则选用前面所述的“第二种组合模式”。

娱乐性灯彩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明显的连续性。灯队从一个屋场转向另一个屋场上,一个村转到下一个村的路上,乐队不停地吹打各种曲牌,又吹又打,热闹非凡,其作用有二:一是告诉村民和街坊们灯队来了,准备接灯和观看表演;二是转场的间隙不会冷落,使红火热闹的气氛连接贯通,形成整体氛围。

(二)祝颂性灯彩音乐的艺术特点与应用。

祝颂性灯彩活动,是石城地方风俗有的灯彩活动形式。石城老百姓中有:“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如:新屋上梁挂灯喝彩撒抛梁糍粑、生日祝寿扎彩灯送“万寿灯”“仙桃灯”、新婚闹洞房送“和合灯”“莲花贵子灯”、新娘三朝上灶点灯煮擂茶、元宵节新媳妇的娘家送灯到新郎家等等。石城群众何以对灯彩如此偏爱呢?其原因有二:一是灯彩红彤亮堂,在石城人心目中,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二是石城人称呼男性为男“丁”,石城方言“丁”和“灯”是同音,故隐喻灯为“人丁兴旺”、“丁财两盛”的吉祥兆头。

在祝颂性灯彩活动中,为了使唱腔既能表现出欢乐热烈的情绪,又能自由充分地表达美好祝福的语言,石城艺人创造出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方法:乐器只用唢呐、锣鼓这些声音响亮的,而且只用于送灯、接灯和开头、结尾时创造气氛。参与活动者则以喝彩喊拳为主,喝、喊、念、唱紧密结合自由发挥。例如:新婚闹洞房时所喊的《顶戴拳》、《鸳鸯拳》、《麻雀拳》等,完全由演唱者自我控制,是属于没有乐器伴奏的传唱。时喊时唱,参与者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人的情绪在超然的境界中得到纯真的升华。

(三)祈祷悼亡超度性灯彩活动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祈祷、悼亡、超度性质的灯彩活动,主要是用于丧事中超度亡灵,或者是为病人祈求平安,早日康复。超度亡灵的灯彩叫“点莲灯”。其音乐特点是唱腔的旋律有强烈的呼号感,灵活易变夹念夹唱。例如:做道场超度亡灵的《七字句》、《铙钹记》,焚化灵屋的《快七字句》,点莲灯的《过十殿》、《怀胎歌》等;乐器使用简单,只用一支唢呐和打击乐,目的是为了使演唱者和演奏者之间能够更灵活自由的配合,互相呼应产生强烈的超脱感。

五、室外灯彩表演的音乐特点与应用。

室外灯彩表演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祈祷性质;一种是祭祀性质。这两类灯彩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地域广阔、气势浩大、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没有声乐、只有器乐、乐队庞大、乐器高昂响亮、乐曲则平缓和谐。

(一)室外祈祷性灯彩活动的音乐特点。

这类灯彩活动的表演场所,都是在晒谷坪、河滩、街头巷尾、田垅山野。灯队最少由几十人组成,多的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舞这类灯都带有不同的`目的。麻布龙灯、香火龙、秆龙灯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蛇灯、板桥灯、木秆花灯是为了祈求人丁兴旺、六畜平安、兴旺发达。

由于灯彩表演的目的、意义、方式不同,其音乐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麻布龙灯、香火龙灯娱乐性刚烈、活动幅度大。音乐需要表现出龙的翻云覆雨、翱翔腾飞的雄浑气势。所以,只有用声响巨大、爆烈的打击乐器、大鼓、镗鼓、大铜锣、大铙、大大钗等。锣鼓点子全是节奏紧凑、速度明快、变化灵活的《火炮》、《水波浪》、《急三枪》、《三击头》、《四击头》等,全靠层出不穷、变化多样的锣鼓点子把气氛烘托起来。秆龙灯、板凳龙乃小孩子玩耍的灯彩,变化灵巧、活泼天真,乐器的应用上要则配以音色清脆、音量较小的班鼓、小锣、小钹、云锣等小打击乐器伴奏,显现出玲珑剔透、天真可爱的审美情趣。板桥灯、蛇灯、木秆花灯、除了有浓重的祈祷性质以外,还有着强烈的祭祀和呈示性质的色彩,这种灯队由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组成,以仪仗、执事、当地所膜拜的菩萨为前导,众多的灯彩连结成一体,个人没有什么表演动作,以人多为好,宠大的灯队在行进中表现出一种热闹欢腾,雄浑煊赫的气势,实质上是一种力量的呈示。除了用前面所叙述的“第三种模式”的庞大乐队创造气氛外,还要在灯队前头不时加放声音爆烈的“三响铳”,以壮声威。

(二)室外祭祀性灯彩音乐的应用。

室外祭祀性灯彩游行活动,主要是各乡、村、集市、祠宇间举行庙会时的菩萨出游(石城俗称“菩萨出神”)的灯彩活动。

凡大型庙会都要制扎“罗汉灯”、“八仙灯”以及各种故事人物,(也有人扮演的)。灯队跟着游览的菩萨之后,穿街走巷游坊穿村的游览。这种灯彩活动的故事人物扮演者,在所站立的高台或被抬着游行的桌石上做些简单的表演动作。这种灯彩活动,要求创造一种庄严肃穆恭敬虔诚的气氛,有一种充满神的意志的氛围。其音乐特点是:乐器的使用是按照前面所说的乐器组合中的“第三种模式”。演奏者乐曲曲牌是采用器乐曲曲牌中的“管弦乐曲牌”。音乐节奏需要舒缓、旋律平和速度缓慢,富有祥和庄重、和谐协调、颂祝升平的情调。

上一篇:浅谈出版行业政工人员新时期工作方法 下一篇: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对市场上需求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