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建构

时间:2022-04-02 07:02:50

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建构

摘要:目前,新型农民培训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机构、经费投入、培训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培训的主体职能定位不清、培训场所系列化建设滞后等不少问题。本文探讨如何通过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科学的农民培训内容体系等途径,着手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培训 新型农民 体系

建构

新型农民的培训目标是使农民逐渐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的较高素质的农民。因此,创新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型农民培训已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对于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十分关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机构不断增加,以农业、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及各行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公共培训机构为主,民办培训机构为辅助;培训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国家专项支持地方配套、农业企业抽利、民间团体筹集等多种形式并存;有田间课堂、农家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等多种便利于农民学习的创新形式;技能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融合,并建立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现阶段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政府上下联动推动农民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培训效果逐渐显现,培训模式日趋多元化,培训体系建设开始受到重视,但新型农民培训仍存在不少问题。

1.新型农民培训的主体职能定位不清,制约了农民培训的进程

农民培训涉及农业、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等多个行业和部门,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能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组织、机构实施、农民参与”自上而下的垂直单线推动模式,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职能定位不清,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一旦培训和农忙之间发生冲突,多数农民就会选择生产,加之各级培训工作往往要到年度预算下达后才能实施,一季度培训黄金时间容易错过,其进程、实效大大落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新型农民培训场所系列化建设滞后,制约了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我国,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参与培训的很少,不能充分发展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造成培训教学资源针对性、适用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没有形成合力。培训工作基本依靠软硬件条件参差不齐的各类培训机构。在师资建设、培训内容的设置安排、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的考核问题上,与农民的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对接矛盾,也导致很多教学计划被不同部门重复上马编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新型农民培训内容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接不足,制约了农民培训的互动

缺乏市场调查分析,对农村实际了解研究不够,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农民的真正需要知之甚少,导致培训内容和方法陈旧。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促进农户的分化,比如一个创业型现代农业经营者,除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外,还要掌握安全生产、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合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多种经济管理技术知识。这些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更加暴露出现阶段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方式的对接差距,这还直接制约着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新型农民培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农民培训管理主体没有尽到管理职责,没有建立起以新型农民培育目标为导向的培训全过程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使得项目监督管理更多地注重培训人次、场次等简单的数量指标。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质量和效果达不到规划设计的标准要求,从而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对策

1.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明晰管理主体与实施主体职能,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分级培训工作管理体系,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领导小组,对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和需求引导,并制定地方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规划,向社会、培训机构等公开信息并遴选优质培训机构,审查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用工企业、行业组织、培训机构相关主体广泛参与,并在政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检查下形成职权义明确、考核制度有力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培训工作。

充分运用组织和领导工作机构优势,联合农办、组织、宣传、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劳动、财政和科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成员共同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规划、部署安排、协调落实,推动各级职能单位按要求落实好任务,明确责任。运用政策手段探索建立高校与农村的联姻机制、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机制、村集体的投入机制,引导高校与科研院实施“智力反哺”。以绍兴市为例,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已累计投入培训资金20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1260期,培训农民6.32万人。绍兴市重抓“三个百千万”培训计划,组织百名农家乐业主农村经济人、家庭工业户的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组织千名农民合作社长、千名来料加工户、计划创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万名转移农民的职业技能、农民工技能提升和万名青年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并通过提高补贴额度和年终评优评先结合等方法来进行激励。

结合绍兴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本文构建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管理体系流程图(见下图)。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与实用相结合,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农民培训内容体系

针对不同行业类型、层次的农民培训群体对培训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在培训内容建设上,围绕文化农民、创业农民、市场农民、技能农民开发设计相关的公民文明素质类、管理类、技能类、农业技术类等基于农业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编写培训教材,以高校培训基地为依托,其他培训机构、行业协(学)会技术骨干等组成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合作开发。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分类进行培训,如农村一般劳动力、农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在培训过程中,可以以菜单形式点菜培训,其培训内容既要针对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培训实行基本的同一规格,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环境体现选择性和差异性,从而使农民培训真正受到农民欢迎,激发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培训师资配置,建立和健全多层级的农民培训场所

各培训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培训教师团队、课程、组织教学方式、实训等农民培训条件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应以县(市)为单位,建立比较规范的培训基地,整合当地的高职院校、农校、成人教育学校等培训资源,让有资历的培训机构在有关主管部门的整体指导下进行联合培训。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训上有技术、师资和基地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应努力成为培训实施的主体力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

发挥新农村建设组织工作机构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利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培训机构、农科院、农业技术指导站、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实训基地等资源,组织建设完整、统一、高效、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的农民培训人才网络,建立专家人才数据库。同时,建立志愿者队伍的组织机制,动员素质好、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协助培训机构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4.严格培训质量监督,建立地方政府新型农民培训的评价考核体系

由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地方政府新型农民培训的评价考核机构,组建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代表组成的绩效评估组;制订一个既有操作性又有可比性,既有综合性又有代表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评估内容、方式和具体安排,对实施农民培训机构的教学场所、实训设施设备、师资情况、特色培训项目、技能鉴定等相关教学条件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制定参加培训农民、机构的相应奖惩办法。通过评价考核,真正能反映出现实状况及工作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邓玉林,等.中国农民培训模式与策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葛立成,闻海燕.创新农民培训壮大新型农民.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调研课题报告集(2010年度).

[3]曲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现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2).

[4]由建勋,陈留彬.农民工培训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90后高职学生团队学习法的应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