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限定继承制度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02 01:23:42

浅析限定继承制度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继承法在确立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同时,却没有关于确定遗产状况的任何规定,使有限责任的界限无法确定。其结果是,继承人在享受有限责任继承的利益时,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使法律在继承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失去平衡。

关键词:限定继承;有限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82-01

一、限定继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财产分离是实行限定继承的保证,如果二者混同,就不能区分哪些是继承人的固有财产,哪些是被继承人的财产(遗产),就不能称其为限定继承,何谈在遗产范围内清偿遗产债务。在被继承人的消极财产大于积极财产的情况下,财产分离有利于保护继承人的利益,在被继承人的积极利益大于消极财产的情况下,财产分离有利于保护遗产债权人的利益。

其次,未建立遗产管理人制度。公民死亡,其生前财产从遗产到分割为各继承人个人财产,总有一段时间。特别是我国向来都有父母双亡以后才分遗产的习惯,在这段时间里,遗产的归属处于不稳定状态。存有遗产的人放弃继承而不管理遗产或不当管理遗产、隐匿遗产都将使遗产债权人利益受损,如何保证遗产保值、增值,从根本上防范损害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发生。

二、没有概括继承制度

概括继承又称单纯承认或者无限继承,它与限定继承相对应,是采用直接继承制度的大陆法系国家所特有的,构成继承遗产时清偿债务的立法原则。概括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以后,其财产上的权利义务一起转移给继承人,使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概括继承作为原则,限定继承作为例外,是为了平衡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和继承人的利益对继承人责任的限制。我国《继承法》虽然没有规定概括继承方式,但其中条文仍能看到概括继承的影子。如《继承法》第33条的规定,即继承人可以自愿清偿超过遗产价值的债务之一部分或全部,并且这种清偿不是继承人的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虽与概括继承大异相趣,但也算是继承人自愿接受的概括继承。

三、没对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期限做出明确规定

自继承开始后至遗产分割前,继承人都可以放弃继承。直到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实际上都不确定。我国继承法没有规定遗产分割的期限,我国民间有父母一方尚在,子女不分割遗产的习俗,可能在继承开始数年后仍未分配遗产,共同继承人可长期共同享有、使用、收益遗产,而迟迟不分割遗产,一旦继承人债权人或被继承人债权人,马上声明放弃继承,从而使财产权属关系极不稳定,甚至使遗产沦为无主财产,这对于财产关系的安全与交易安全的保护都极为不利。况且,在共同继承情形下,按照遗产共有的一般原理,各继承人之间对外应负连带责任,在遗产致人损害的情况下,继承人会以放弃继承这种具溯及效力的方式逃避责任,因此,继承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规定的弊端是明显的:一是不利于遗产的管理和利用,二是影响债权人行使权利,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继承关系长期不确定也是滋生继承纠纷的重要原因。现行继承法这一规定的确有修改的必要。

四、无条件限定继承制度使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保护机制失衡

我国继承法参照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法典的立法规定,将限定继承作为一个清偿死者税款和债务的普遍原则,无需继承人做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即适用限定继承。过去有学者认为,限定继承原则已被当代多数国家的法律认同,我国采用无条件的限定继承原则是世界立法发展的趋势,其他国家规定了做出限定继承的意思表示,制作遗产清册呈交法院等必经程序,而我国继承法将其作为一项当然的原则,既无须继承人另做意思表示,也无须为此而开具遗产清册,简单易行,避免了那些没有必要的繁琐和程序,是新中国继承法较以往的旧民法前进了一大步。

绝对的概括继承制度违背责任自负的法制原则,现代国家大都以有条件的限定继承、概括继承制度并存而取代,但是现代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遗产债权人和限定继承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然而我国继承法中的限定继承是无条件的,无论继承人是隐匿遗产或恶意处置遗产,继承人均不丧失限定继承利益。可以说对继承人的保护已到极致,未从根本上考虑遗产债权人的利益。从法律调整的公平角度来看,依法成立的债权也应受到充分的保护,被继承人死亡之后双方的合法利益,从一开始就是限定继承制度所必须解决的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而我国继承法在确立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同时,却没有关于确定遗产状况的任何规定,使有限责任的界限无法确定。其结果是,继承人在享受有限责任继承的利益时,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使法律在继承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失去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房绍坤,关涛.继承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浅议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问题 下一篇:独立、开阔、好奇、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