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灿烂 第8期

时间:2022-04-01 10:41:22

星光灿烂 第8期

创新让我乐此不疲

朱家祜:

个旧市自立矿冶有限公司电炉车间主任

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最喜欢的一句话:只要勤勉钻研。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家祜是公司出了名的“创新标兵”。2000年S月,公司新建了两台800KVA电炉,开工后第4天,炉壳就被烧通了,1300度高温的混合流出来,烧坏了地板,一旦遇上水,还会爆炸,非常危险。流出来的矿体还得返工冶炼,人力浪费,成本增加,如此下去,炉子岂不是天天烧通天天修?朱家祜日思夜想,炉壳用钢板加厚,一试,还是会烧通;用废弃的外壳加上耐火材料筑炉,再试,会漏锡,也不行。朱家祜不信邪,天天围着炉子想办法,最后在炉壳上加了一个耐火材料配制的箱体,终获成功。这是朱家祜最为满意的“作品”,大大延长了炉子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电炉喷料也让人头疼,大量高温气体随时都有烫伤人的危险。烟尘污染大,呛得工友流眼抹泪。朱家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是这个电炉车间的头儿啊。他开始琢磨:喷料的原因是原料潮湿、急速遇热所致。要是用干料多好!可是有些厂用烤料盘烤干,一天只能烤3吨,而自己的车间一天用料上百吨,入不放出。他又开始围着炉子想办法,电炉顶上不是有大量滚烫的烟气吗?让它们跑掉多可惜呀!就这样,利用回转窑原理,用电炉烟气来烤料,一举多得,又成功了。

电炉上的导电铜牌每分钟耗电量达10多度,被氧化后每天必须停炉打磨二三次,职工辛苦不说,最麻烦的是铜牌氧化严重后不能使用,3个月一换,换下的只能当废铜处理。真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朱家祜咨询工程师,工程师说这是传统的普遍问题。他翻书,书上没有。他只好盯着导电铜牌观察,发现铜牌在100度以下不易氧化。怎么才能使其在100度以下呢?水!水的沸点不就是100度吗?有了,水箱式降温法铜牌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是这个车间主任最为闪光之处。

喜欢哲学的采矿队长

张向东:

楚雄矿冶矿山公司安全环保科

云南省2007年度“十佳农民工”

最喜欢的一句话:成功靠奋斗。

张向东的老家在昭通市永善县伍寨乡,那是一个高寒山区,经济条件有限,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从1995年开始外出务工,在昆明和贵阳等地到处奔波,2000年来到楚雄,漂泊的身心总算扎下根来。

尽管经过了安全标准化培训,但第一次下井采矿还是让他心虚:地层深处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能适应吗?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硬着头皮上了。

井下装有专门的仪器,用来测量气压和岩石构造等地质情况的,采掘的安全有赖于仪器的指引,张向东是有心人,他善于从那些数据中积累经验,观察采掘场面的地形,发现安全隐患的蛛丝马迹。

2003年的一天,身为浅采队大队长的张向东又一次下井,当他接通照明进行观察时,发现顶板的裂缝比前些天增大了,还不时掉下一些小石子,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必须让11个工友马上撤出。就在工友们撤出七八分钟以后,长约50米、厚约2米的一块顶板掉了下来。只要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2005年,类似的顶板被张向东及时发现,5名工友安全撤出。

担任采矿队长期间,曾创下公司单月采矿产量第一、成本节约第一的佳绩。

当队长6年,张向东总是把每月二三百元的队长津贴拿出一半来补贴工作中最辛苦、家庭有困难的队员。有的新队员才来,技术上有些差距,有的要千上一个月才发工资,他体谅这些队员的难处,分点津贴也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100多名老乡到矿上务工,省去了打工无门的麻烦,又能让老家脱贫致富。

如果不是高中毕业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张向东很有可能成为一名读书之才。现在工作之余,他都在读一些哲学和历史书籍,他说自己“历来就喜欢。”

做菜就像做人

马聪:

昆明市饮食服务公司滇味饭庄

云南省中式烹饪技术状元

最喜欢的一句话:先做人。后成才。

有些行业要做到顶尖水平,是需要一点天赋的。

烹饪就是如此。

马聪说他从小就对做菜感兴趣,五花八门的原料,通过自己的手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实在是快事一桩。

2001年,他来到昆明市厨师进修学校,师从中国烹饪大师朱培寿、周学文。学习结束,他的成绩在同期学员中名列前茅,被滇味饭庄录用,那可是厨师进修学校的门面饭店。

马聪能有今日的状元之名,他非常感谢8年之中师傅的“传帮带”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传承了前辈多年甚至一辈子的经验积累。比如调味,那是不允许先下盐的;熬汤的时候,味精、盐、糖、醋等各味调料之间,什么先放,什么后放,放多少,都很有讲究。随着烹调的不断进步,也为了适应顾客的饮食要求,中国几大菜系中的许多口味走向了融合。鱼香肉丝严格来讲算是川菜,但经过多年的融合,已不属于川菜的“麻辣”,而是发展成为咸、甜、酸、辣、香混合的“鱼香味”,这就要求厨师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饭庄也为员工搭建了提高手艺的平台,2005年到北京观摩,2006年到泰国学艺, “见多”才能“识广”,眼界决定水平。

这几年,顾客对菜肴的要求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工艺美术、造型艺术大量融入菜品之中,这对厨师而言是一个难题。马聪也不例外。一个“春色”拼盘,加工原材料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蒸蛋黄糕和蛋白糕,要求火候精确,过大则太老,光泽度不够,废掉了;过小则不透心,颜色被捂了,也不行。如此拆了又做,做了不合,又拆。至于造型和色彩的搭配、立体感的把握,全靠平时手上练就的功夫。马聪历经50遍的不断努力,才将“春色”拼盘打造成功。

马聪说:“做菜像做人一样,用心做的时候,那菜不仅好吃,而且看上去也顺眼,要是不用心,感觉就是平淡得很。”

最受村民欢迎的人

赵立军:

大理市海东镇海东邮政所投递员

云南省2007年度“十佳农民工”

最喜欢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5个村委会、22个自然村、7所小学、1所中学以及海东镇全部机关事业单位,就是赵立军每天的邮路投递区域。

限于所里的财力,赵立军不像城里的邮递员,有一辆面包车开。他的交通工具是摩托或单车。照他的说法,自己一个农民工,投递时有摩托骑,已经非常不错了。

他通常在早上7点50分出发,邮件最重的时候有八九十斤,每

天往返80多公里。

他最头疼的事是,邮件送到村子里的时候,根本就找不着人。因为农闲时节,户主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做不了主,跑到下关等近处打工的人还好,赵立军可以电话通知;跑到昆明等远处打工的,赵立军从村民那里要来电话,打长话通知,但三月二月回不来的很多,他必须把邮件保管好,直到收件人最终领取为止。有时一封邮件要来回投递无数趟。

赵立军最怕的天气是下雨。太阳天,自己出一身臭汗,但邮件安然无恙。下雨天,他不是怕自己被淋着,而是怕邮件被淋着,虽然带了雨衣,但要是不小心把邮件淋湿了,那是他最不好向别人交待的。

5年时间,赵立军累计投送报刊、信件、汇款、包裹等40多万份,行程12万多公里,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既然每天都跑那趟路,为远处的村民代寄、代取包裹、捎带日常用品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有的请他交话费,有的请他买药,还有的请他买菜……为村民节约了劳动力和交通费。

来而不往非礼也,村民是知道报答的。赵立军送来了邮件,回去的时候,他的摩托上也不会闲着,葵花、梨、桃等等土特产,都是村民送他的礼物。

赵立军感到高兴的是,他是这个区域内最受村民欢迎的人。

服务明星的风采

李新萍:

李新萍小档案: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最喜欢的一句话:急乘客所急,想乘客所想,待乘客如亲人

公交车驾驶员是一项平凡而普通的职业,平凡在于每天重复行驶往返于同一条线路;平凡在于每趟车重复着起步、靠站、停车等驾驶操作规程;平凡在于重复着每一个站点的服务宣传用语。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在这一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李新萍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有一天早上,一群赶着上学的小学生争先恐后地上车,在争挤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被推倒,膝盖摔在车厢楼梯上流了血,小女孩痛得直哭。李新萍见状急忙上前把小女孩抱起,从便民箱中取出创可贴给小女孩包扎好伤口,并安慰小女孩不要哭,还关心地询问能不能去上学,小女孩坚强地点点头说:谢谢你阿姨。我能坚持……第二天早上,小女孩和妈妈在站牌上等候着她的车。小女孩的妈妈一定要当面谢谢这位在困难时关心孩子的驾驶员。过后小女孩的妈妈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至今在昆明公交还传颂着一位公交车驾驶员长期照顾两位行动不便老人的事迹,故事的主角就是――李新萍。两位六十多岁的老夫妻,每日都结伴而来乘座67路公交车,每当他们乘上李新萍驾驶的车辆时,李新萍都主动下车搀扶两位老人,并把两位老人扶到“绿色座位”上坐好才回到驾驶座起步行车。车辆到站后,又耐心地把他们一一搀扶下车……每次两位老人乘车,李新萍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地帮助他们。老人非常感动,夸奖李新萍像他们的亲生女儿一样贴心可人,并多次打电话到车队表扬。

李新萍经常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服务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试想如果自己是一位乘客,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呢?对驾驶员有什么要求呢?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掌握乘客的心理需求,把服务工作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只有自己付出了爱心和细心,才能换来乘客的称心和舒心;只有赢得乘客的理解和支持,把乘客当做自己的亲人。才能真正履行各级政府、广大市民赋予公交车驾驶员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所以,要多做换位思考、多为乘客着想。

让生命留在春光里

王有龙:

王有龙小档案:安宁市第_人民医院急救技术状元

最喜欢的一句话:勤勤恳恳做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让我们回到2005年,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比赛。93名选手云集昆明,不少来自昆华、附一院、附二院和玉溪、曲靖、大理这样一些级别高的医院,而王有龙来自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家县级医院。组委会安排了两天的培训,王有龙一个人默默地加紧学习、自己练习,心态也放得很宽:获奖当然好,不获奖我一个县级医院来的,还回我的县医院去。事后想想,如果当时带着压力去就不一定能发挥好,多亏了心态好。

比赛第一关。徒手心肺复苏也称人工呼吸。要求选手在两分钟内完成,并要求动作标准,吹气量700-800毫升,按压胸口深度3-4厘米,频率100次。七八个评委在一旁“虎视眈眈”着,比赛气氛仿佛要凝固了一般,吹气环节有红、绿灯作仲裁,吹多了则红灯亮,绿灯才算合格。王有龙有9年的临床经验,他仿佛又回到了他的医院内二科病房,对着他的病人,有的病人头一分钟还跟他谈着话呢,忽然就不行了,脸色发紫……“生命救助第一”、“第一次迅速投入”这些急救原则早成了他的本能意识,只见王有龙快而不乱,疾而有序,全神贯注着自己的操作。吹气环节有的选手被亮起了红灯,懊恼得脸色大变,“其实诀窍是吹气要均匀、缓慢,快了就进胃里了。”王有龙绿灯通过。

比赛第二关:气管插管。这个环节比的是经验和实践,做的次数越多越好,心态要平静,插管要快,而且不管理论再丰富,没有实践也等于零。这个环节王有龙得了满分。9年的实践经验,无数次地处理心衰、心肌梗塞病人的历练,让他驾轻就熟,征服了所有评委的心。

比赛第三关:止血。这是处理大的肢体断裂时的加压止血。20分满分,王有龙得了19.6分。

比赛第四关:电击除颤。此环节满分20分,王有龙得分19.6分。

比赛第五关:心电图。要求选手5分钟内做一个心电图,并以最快速度判断心率失常,最决地准确用药。有的选手能准确判断,但不能准确用药,或两样都准确但速度不够快,而王有龙早在他县级医院的病房里身经百战,那里因为人手少,有限的医生要在加班加点处理完自己内科的病人外,还要帮忙抢救外科病人。“快”始终是对他们这些基层医生的基本要求,王有才轻松过关。

统计总分后,当宣布王有龙获急救技术状元时,他有点懵。大赛组委会给他颁发了2000元的奖金,回到安宁市卫生局又发了他600元奖金。

“其实跟其他大医院比,在临床上比不过他们,但这次比赛让我认识到,只要愿意学,一样能干好。至少在那一次超过了他们,那一刻我很自信。”比赛对他的肯定,增强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大理医学院本科毕业的他,继续在他的县医院里,过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命风口浪尖上的生活。

春天是心肌梗塞的高发期,他要与病人充分地沟通,交待他们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他宁愿把大量时间花在预防上,而非急救上。查房,制定治疗方案,把可能造成的伤害讲清楚,“与病人的交流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春

天了,他要让尽可能多的生命留在春光里。

深山峡谷里的水电工之歌

蒲定生:蒲定生小档案: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最喜欢的一句话:“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蒲定生的工作长年在野外的深山峡谷里,野外工地大多地处偏僻闭塞之地。许多工作地方不通车,背着四五十公斤重的设备工具,要靠徒手往山上爬,逢上雨季,山路泥泞,摔上三两跤也是有可能。有时清晨就出发了,却一天都在野外找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路是生疏的,修完设备下得山来,天已经擦黑了,一天就吃了这晚上的一餐饭。

38年的漫长风月里,如是反复着。靠什么坚持下来?“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挺一挺就挺过去了。”蒲定生掷地有声地说,“农村是个大学校,部队也是个大学校。”“没有好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要干好这野外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一个机组由10多个人组成,蒲定生就是这10多个人的头,这10多个人再分成三个班,每个班设一个班长,班长下面有第一副手、第二副手。一台转机一个人是玩不转的,至少要三个人,一个把孔口,一个上架子,一个操作设备,大家整体协作,才能完成工作,讲的是集体主义精神、群体精神。蒲定生带着他的机组干了一个又一个让人们伸大拇指的漂亮活。在国家重点工程小湾水电站右岸87#钻孔的施工中,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仅用47天就安全、优质、低耗地完成了480米的水文地质勘探钻孔的施工任务,这点在昆明院的历史上是一个突破。

生在农村,长在部队,扎根在水电,蒲定生把自己当一颗螺丝钉,安排在哪里就以一颗螺丝钉的精神在哪里闪光。“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铁人王进喜的这句话像被钻机钻进了生命里一样,至深地影响着他,而且他理解,这个压力还不是外来压力,靠别人给的压力是不行的,被动的,要自己给自己压力。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工作的精、气、神,几十年来,他对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从来未出现过工作质量事故和责任事故;他平易近人,善于和别人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在分配奖金、津贴时,尽管他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比别人干得多,但他从不与同事争名夺利、斤斤计较,总是主动让直接从事钻探生产和工作表现较好的同志多拿,而在工作中,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蒲定生在哪里,机械设备就好在哪里,他就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水电工人无私奉献的赞歌。

野外生活艰苦归艰苦,蒲定生还是常常想方设法调节,譬如文化生活枯燥的问题。一休假他就买一撂书刊杂志,再就是带收音机来听,可是在野外信号不好,杂音大,大多数还是听不懂的外台。不过,“欣赏自然风光倒是先人一步”,蒲定生幽了自己一默。在小湾电站的建设中,走在山下,看到澜沧江在云雾笼罩下,真的就像一一条白龙。

满族小伙的美丽公益事业

爱心觉罗・范石:

小档案:化妆技术状元

最喜欢的一句话:“认清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是2006年,云南省职工美容美发暨民族彩妆技术技能大赛的现场,民族特色被设计师们充分地挖掘为时尚的亮点,当满身奇特图案的模特纷纷登台时,观众一阵啧啧称奇,一位女模特身上绘着琼鸟,云彩在肩部隐约飘动。高原风让现场观众倾倒。

时光如梭,无论是简洁的白还是绚丽的红,一样悠远,一样回味无穷。在全场注目的目光中,一款名为“吉祥如意”的作品获得了满堂彩。模特一袭白色的欧式长裙出场,饰以银链串制的数十个红色小灯笼的仿满族头饰,中国风的剪纸大红喜字喜气洋洋地烘托着白裙的素洁、高雅,而模特面部、颈部手绘的象征吉祥、女性的火凤凰彩绘,点睛之笔般地点出了这款民族婚庆彩妆“吉祥如意”的作品内蕴。

满族小伙爱新觉罗・范石以这款“吉祥如意”的民族彩妆作品夺得了化妆技术状元大奖。爱新觉罗・范石表示,灵感来源于多民族的服饰、图案和色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是借助民族的元素来表现自己的特色。”

这位满族小伙坦言,最喜欢彝族服饰的花哨,而且因为彝族支系多,黑彝、白彝的风格。就好像今年流行风向标所指的奢华感的彩金风格,也在他的兴奋点上,“比去年重金属风格的奢华风更奢华”,他如是点评。

从化妆技术状元的领奖台上走下来,他不忘继续学习、实践以提升自己。晚上一有空,他就上网上的一家形象设计专业学校,这是一家付费教学的课堂,全英文教学,但付费后可通过翻译软件进行中文的学习,并可与全世界各地的学员们进行讨论,交流知识,把握最新的时尚资讯。

“认清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很小的时候他就从大学中文教授的母亲那里听过这句话,始终牢牢记在心中,并写在随身带着的记事本上,时时提醒着自己。

对于从事化妆这样一份美丽事业,他更乐于把它视为公益事业,因为美丽应当成为大家都需要的,而他的职责就是将美传播出去,让普通人都能学会、运用,所以有空他也做一些免费讲座。

“五一”节快到了,对劳动者有什么寄言?爱新觉罗・范石这样表述: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劳动,工作着是美丽的,只要是自己真心付出的事业。

上一篇:改制之后 第8期 下一篇:德国平衡劳资关系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