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在新:央企只是泄愤对象

时间:2022-04-01 10:17:49

2009年,中国的房价风起云涌,频现“地王”的央企被认为是高房价的罪魁之一。对此,央企不能认同。保利集团是典型的房地产央企,是16家被保留的央企之一,其营销总监胡在新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低地价不代表低房价,央企的房价并不是最高的。”

《新财经》:近日,国资委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在新:央企在房地产的占比实际上很小。2009年,央企房地产业务销售收入为2209亿元,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收入的5%,在地产市场上并没有占主导。其中,这78家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仅占央企地产份额的15%左右,占比本来就不多,如果再剥离的话就更少了。

部分央企退出地产市场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央企本身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主辅分离的角度来谈。这个行为仅是国资委内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的是让央企主业更加突出,主副分明,做电信就应该以做电信为主,做能源的就应该以做石化为主。

我看到,有些专家也在讨论剩下的16家央企是不是也应该退出的问题,我觉得论调有些偏。同时,一些不是央企的同行希望明天央企就都不要做了,这种心态本身就不对。

《新财经》:作为央企,您觉得怎么退出比较合理?

胡在新:这不像我们看一场戏一样,说退出就退出,这也要有一个溢价机制。要求78户央企立即退出有一定困难,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每个央企的情况各有不同,企业从事房地产业务并不是盲目进入的。至于具体怎么退,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不涉及到保利,所以,我真是不好说。

《新财经》:78家央企一旦退出,对房价和整个地产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

胡在新:我觉得,舆论导向的影响大于实质性的影响。首先,这78家的占比不大,所以对市场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其次,如果这78家央企的资产都是在行业内部进行整合和清理的话,它也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再有,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比较市场化的市场,它有自身的调节能力。

《新财经》:也就是说,这些央企的退出并不能阻止“高地价”的产生。您觉得,“地王”集中产生在央企是偶然还是正常现象?

胡在新:“地王”仅是一个派生现象。我一直觉得,大家关注的并非是高地价本身,而是央企拿的高价地。其实,拿到高价地的不只是央企。再怎么说,央企也就占地产市场5%左右的份额。大家都把目光盯在了拿地上,但是,低地价不代表低房价,央企的房价并不是最高的。

《新财经》:虽然按您说的央企所占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却拿下了2009年市场上近60%的地王数量,这是不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胡在新:就算所有的央企都不做地产,也仅是5%的份额,高地价该出还会出,“地王”该有还会有。“地王”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有的仅是在某一时间段阶段性的单价比较高。比如,被称为“中国第一拍”的广州亚运城,当时是几家公司联合以255亿天价竞拍成功,你说亚运城的255亿算“地王”吗?应该算吧。可谁又敢说不会再出现比它高的地价?

《新财经》:有人说,作为央企,应该主要建一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您怎么看?

胡在新:这种舆论导向是错误的。为什么央企就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而只能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应该是政府去做的,而不是企业。央企央企,它毕竟还是企业。有的人大代表说,央企不是企业,那是扯淡。为什么只能民营企业建豪宅?目前来看,很多超豪宅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建的。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外来资本,央企或是民企,都应该是在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上运作企业。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在市场上通过非常手段获取一些低价的土地资源,但是,低地价并不意味着低房价。

这是一个舆论导向问题。如果总是这种导向的话,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宣传引导层面都是错误的,大家在一个错误的迷局里绕来绕去,搅和来搅和去,其实只是泄愤而已,而泄愤的对象就是央企。

上一篇:政府调控,央企失控 下一篇:保障房制度保障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