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包“踩不坏”,主妇名震义乌

时间:2022-04-01 03:56:57

箱包“踩不坏”,主妇名震义乌

有当大老板的丈夫宠着,本可以整天待在家里当“阔太太”。可她却感到“整个人就像傻了”。一个偶然,她投资办起了箱包厂。如今,她的客户中不仅有好莱坞明星,还有瑞士名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商等。每年400多万套箱子销往世界各地,成为义乌商界赫赫有名的传奇女子!

识破玄机,觅得商机

这位传奇女子名叫邵宝玲,浙江义乌人。她和丈夫创办的装潢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怀孕后的几年,她长期居家,看到周围的姐妹都在忙事业,心里有了一种强烈的落差感,甚至感觉与社会脱节了。心气向来很高的邵宝玲坐不住了。

2002年3月,邵宝玲陪丈夫去广东采购装饰材料,顺便给朋友们带点当地的时尚玩意儿做礼物。她一到广州,就被市场上种类齐全、设计精巧的各种箱包所吸引。出于女美的心态,邵宝玲购买了一大批箱包。尤其她看到有一种设计古朴典雅的漂亮化妆箱时,有点爱不释手。仔细打量才发现:材料和自己做装潢的铝合金一模一样,一估计就知道成本不超过20元,但批发价却高达60元。她敏感地意识到,这个小小的箱子里面藏有诱人的利润。

邵宝玲没想到,她最熟悉的装潢材料经过这样一加工,价格竟然是原来的3倍。心里暗想:“看来做广告装饰赚的只是辛苦钱,箱包的利润才是‘暴利’!”邵宝玲当场就决定,办个箱子厂。

借力贵人,死马医活

看准了这种高利润的箱子,但邵宝玲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把铝合金条和木板敲敲打打,就能“复制”出来。她动员全家,设计出图纸,开始信心满满地投入到箱包的制作中。不料,第一批箱包投放市场后,整整半年却乏人问津。

这天,邵宝玲看到电视上在播放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宣传,于是她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忐忑不安地带着样品参加了展会。好玩的是,来自宁波的贸易商朱志宏,看到邵宝玲带来的产品却惊喜异常。因为当时箱包产品在浙江还没人做,他每次都要从广东进货,路远不说价格还很贵。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人生产,对他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见有人对自己的产品感兴趣,邵宝玲感觉就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没想到那位老板十分豪爽,很快就签了第一张订单,350套,共1050个。还说,如果做得好就再订,而且数量成倍增加。当时我连箱包类产品规范的合同文本都不会写。”说起当年的这一情景,邵宝玲依然十分激动。

原以为这下走运抓住了一笔大生意,不料接到订单后,批量生产遇到了大麻烦。邵宝玲发现,精心“复制”一个箱子容易,可要做出上千个漂亮的箱子可不简单。结果生产出来的箱包大部分不符合出口标准。眼看约定的交货日期一天天临近,情急之下,邵宝玲的车间主任使起了“拖延法”。原本答应半个月交货,后来又推一个星期,结果还是做不好。

这是邵宝玲的第一个客户,交不上货要赔钱不说,得罪了这位做出口生意的大老板,就等于堵死了她面前唯一的一条财路。该如何渡过这个危机呢?为了不失信于人,在几番尝试无果后,邵宝玲拨通了这位贸易商的电话,非常诚恳地说:“朱总,这批箱包我们真的无法按要求生产出来,这个订单给您造成的损失我愿意赔偿,你要我赔多少都行。”

邵宝玲原以为会遭到对方一顿臭骂或训斥,万万没有想到,了解事情的缘由之后,这位贸易商居然乐不可支,连连称赞邵宝玲是个可爱的商人,做生意很诚实。不但表示愿意帮助协调交货时间,还主动把自己做箱包的技术倾囊相授,帮邵宝玲解决了规模生产的难题。在他的全力帮助下,邵宝玲完善了生产线,保质保量交了货。有了这位贸易商的帮忙,邵宝玲的产品很快走上正轨。

打造卖点,净赚300万

紧接着,邵宝玲又开始尝试生产拉杆箱,着力打造耐摔、抗压、轻便的卖点。那么,一块塑料板是如何变成这种分量轻又不容易破的箱子外壳呢?邵宝玲说这是个非常奇妙的过程。首先就是气泡吹出来,再吸气。片材吸到模具上,就成型了这个模具的花样,你要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那么会不会吹爆呢?”邵宝玲说全部过程有时间控制的,这个时间非常关键,相差两秒钟都不行。

旅行箱包里通常都要装很多东西,质量自然得非常好。到这里来的客商很多都是外国人,他们非常在乎箱子是否牢固。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性格爽快的邵宝玲介绍箱包品质的方式也很直接。她干脆拉着客户做起了游戏:一只看似普通的旅行箱,不但可以骑着走,还能成为一个小舞台,在上面怎么踩、怎么蹦都没事。还“啪啪”使劲往地上摔,看似有些“粗暴”,但很灵,外国客商立马就被征服。

邵宝玲的箱包因为质量过硬,价位也不高,尤其在非洲的肯尼亚、苏丹、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国,非常受普通百姓欢迎。订单应接不暇,第一年邵宝玲就净赚了300万元。

突遇危难,真诚化解

然而就这时,由于独自管理一家工厂操劳过度,邵宝玲的身体亮起了红灯,接连进行了4次手术。老公因为一直经营着一个庞大的装潢公司,也无暇照顾她。没办法,邵宝玲找来外甥,希望他能帮自己打理生意。令她欣慰的是,外甥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过来帮忙。可她没有想到,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靠近,甚至让邵宝玲有了自杀的念头。

2004年春节的前一天,邵宝玲去工厂和外甥见面,回家后,她却一头扎到床上痛哭起来。原来,在这一年时间里,外甥确实把工厂打理得不错,但却狮子大开口提出要分50%的利润,这个近乎敲诈的苛刻条件,让邵宝玲非常气愤和失望。外甥一拍桌子扬长而去,扬言自己也办一家箱包厂,同她对着干。新工厂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员工,结果很多骨干被外甥带走了。那时候就连没走的工人都感觉到,公司可能存活不了多久。

看到众叛亲离的这一幕,邵宝玲的心都要碎了,有一次甚至跑到6楼想跳楼自杀,多亏被细心的老公及时发现。几百人的厂子一下走得只剩下28名员工,手头的大批订单一旦完不成,公司就面临倒闭。

心地善良的邵宝玲想,能在危机中留下的员工都是好样的,就是企业垮了也不能亏待他们。为激励大家,她当场决定将工人工资增加50%。结果,被外甥带走的员工见老东家开出的薪水这么高,都托人向邵宝玲捎话认错,问问还能不能回来。邵宝玲手一挥说:既往不咎,回来后只要好好干就行!就这样,原班人马回来了,车间里又一片忙碌,3000万的订单最终按时完成。

经历这次变故后,邵宝玲吸取教训,开始非常重视跟员工的沟通,她每次不仅坚持亲手给大伙发工资,连伙食都亲自管。员工们真切地感觉到,跟着这样重感情的老板干有奔头!

小中谋大,女皇扬名

2008年,邵宝玲建造了新厂房。不过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外贸型企业深受其害,邵宝玲的“巨龙箱包”也面临严峻考验。没想到邵宝玲却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发现了新的商机。

“当时一位熟人从国外带回两只价格昂贵的欧洲名表,让我帮忙设计一只精致的小包装箱,送给朋友更显档次。”邵宝玲说,手表箱设计好以后,她自己看着都爱不释手。“按照传统思维,箱包只是一种工具,只需要把它做好看了、结实了,就一定会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既要做一个好产品,又要让人赞叹‘好一个箱包’!这种更有档次的小箱子前景很大。”

一个月后,一家瑞士手表品牌主动找上门来,一下就订购了大批这种小包装箱。2009年,法国一家化妆品公司和波尔多2家葡萄酒品牌,也成了邵宝玲的大客户。她的产品出口不仅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逆流而上,营业额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

在邵宝玲的带领下,公司组建了由20多名中外设计师组成的箱包研发中心,每天可推出10多款新品。如今在公司的样品展示厅里,摆放着4000多种做工精致、功能各异的箱子。“这种是家谱箱,可防潮、防虫;这是宠物安居箱,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这是公文电脑箱,小巧、轻便。”讲起各款箱子,邵宝玲如数家珍。其中,已获得国家专利的就有76项。

2012年,邵宝玲的公司年销售量从不足300万只猛增到400多万只,就连一些好莱坞女明星都成了她的客户。这个曾经的家庭主妇和屡遭坎坷的不幸儿,经过不懈打拼浴火重生,被誉为中国“箱包女皇”。

上一篇:基于不良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影响因素及超前预报... 下一篇:论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