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每粒种子成就盎然春天

时间:2022-04-01 01:42:05

温润每粒种子成就盎然春天

摘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尊重生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学习情态,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活语文课堂。

关键词:关注学生;学习情态;激活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23-02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素质教育论坛上,原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大田尧先生讲了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说如果施有机肥,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的苹果才又香又甜;如果施无机肥,生长出来的苹果就不是原来种子中设计的苹果。他最后归纳:这就是素质教育。

因此,大田尧先生用这种形象地比喻呼吁要进行“有机化”教育,使儿童的天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认为我们的学生就如同种下的种子,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温度、湿度、成长状况等,为他们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呈现春意盎然的景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依据这一理论我们教师就必须关注以下因素设计课堂教学,那么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学习情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用导语,激情启思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锤。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所以,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

1.激情。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里活动的参与,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自然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区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侄女儿一封信》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年男女之间互相美化,互相吸引,双方都感到顺眼,舒服,所以我们中国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说。那么你们在14岁时想过爱情吗?问过父母同学吗?那么当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回答的呢?”这样激起了学生对爱情认识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思想,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启思。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莫泊桑是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项链》你读过吗?”看到大家都摇头后,我便把其故事情节简单地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十年的辛苦劳作玛蒂尔德终于攒够了买项链的钱,当她送还朋友时你猜结局会是怎样呢?”同学们兴趣高涨,一下设计了五六个结局,当我把真实的结尾告诉学生时,下面一篇嘘声。我问其原因时,同学们感叹到“太让人出乎意料了!”我趁势说到:“这就是莫泊桑小说的特点:情节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今天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咱们再来体验一下。”这样自然过渡到课题,学生阅读时就会按照这个特点来审视这篇小说,从而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深钻教材,勤于反思

1.深钻教材。余映潮老师的问题设计曾让许多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殊不知余老师钻研教材的琢磨功夫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能提出激起学生参与度高的有效问题,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话来塑造人物,语言简洁人物性格却很鲜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反复钻研教材后抓住文章中的三个“谓”作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反复朗读探讨,兴趣高涨,把以强凌弱、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秦王和不卑不亢、机智果敢、临危不惧的唐雎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整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2.勤于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就要勤于反思。学习完《两章》之后我检查学生背诵时,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想肯定是我的课堂出了问题,文章虽然短小,但是作者论述却十分严密,背诵起来可能有难度,如果列个提纲不就思路清晰了? 我把提纲列好,学生按照提纲背了仅仅几分钟,大部分同学就都举起了手。

三着眼发展,培养能力

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1.小组合作。我们班的学生都按好中差搭配分好了小组,而且制定了一整套小组评比办法。如课堂表现就有回答问题奖、纪律奖、合作进步奖、创新奖等几项加分项,一律用盖章法,每星期、每月都要评比,这样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纳入集体中的一员,都身担集体荣誉的重任。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合作学习,逐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2.自主学习。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和发展。因此语文活动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教师要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搭建好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激赏,适时评价

清代的颜昊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激励与赏识。

1.激赏的核心是爱。别林斯基说过: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每个老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好处,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赏识每个学生,如果心中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爱,的确是很难做到的。

2.激赏的源头是观察。教师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学生,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仅靠一次的鼓励是很难使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发生质变的。

3.激赏的准则是得体。单一的语言激赏时间长了学生会听腻的,丰富新颖的语言才是激起学生心头涟漪的石子。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恰如其分、鼓励性的评价,教师如果注意课堂评价语言的准确和得体,就会让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巴特尔认为:“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越发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将会用真诚与汗水、热情与生命呵护温润每一粒种子,让他们盎然的绿意,成就我们民族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语文教育研究导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订单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