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真情照亮我的前程

时间:2022-04-01 11:59:13

李茂云,一位养育着两个十几岁孩子的农村妇女,除了种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两任好丈夫先后去世……苦难,像魔鬼一样缠着她!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她没有因命运的挫折而倒下去,并且,她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是什么让她能够不被苦难打倒?她又是怎样哺育两个孩子健康成长的?

李茂云的儿子,如今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徐胜说,当爱一次次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当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却也一次又一次再来!我们失去了很多爱,也得到很多爱,否则,我不可能健康成长,不可能继续求学,可以说是

伤逝之痛

1995年的春天,那是我们家遭遇第一个不幸的春天。我记忆中能干、慈祥、正值壮年的父亲,温柔善良的母亲,我以及与我亲密无间的哥哥,四个人,那时是一个虽然不富裕,却也不算太贫穷的幸福之家,因为那时有父亲结实的臂膀。然而,就是因为父亲肩上的担子太重,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劳病”。家里穷,没有钱治,就在发病的这个春天,他就离我们而去了。

母亲是个坚强的人,但是,她柔弱的双肩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我家到了几乎没吃没穿的地步。一天,我和哥哥在外面玩,突然看到垃圾堆里有一些溃烂的苹果。我们实在是很久没有尝到过苹果的味道了,尽管也怕别人笑话,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诱惑,捡起苹果就吃了起来。谁知,恰巧被母亲发现了,我们看到,一向刚强自信的母亲,眼里闪出了泪光。

母亲不仅很坚强,而且是个很有眼光的人,她知道,如果就这样过下去,我和哥哥会成为什么样子,生活也会越来越没有希望。但希望之路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考上大学,走出村庄。然而,我们一家三口的吃穿尚且成问题,想拿出两个人的学费来,实在是很大的梦想。

就在我和哥哥面临辍学之际,一个好心人来到了我们家。这个人叫王光明,他没有结过婚。他像亲生父亲一样对我们,来我们家的第一天,就给我们带来了新买的包,并跟我们说:“虽然我不是你们的亲生父亲,但我会尽我所有的力量供你们上学,会把你们像亲骨肉一样对待……”

继父真的把一颗心全放在我们家里,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实践着他的诺言。他家里家外地整天忙活,所有的重活都自己干,农闲时,他就去城里打短工,找点零活干。每次领到工资,他都一分不少地悉数交给母亲。母亲知道继父喜欢喝点酒,就拿出一点钱来给他,让他偶尔也喝点儿,可是继父一分也不要,他说:“等两个孩子上了大学,我再喝。现在挣点钱不容易,都给他们留着吧!”

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父亲,他跟我们的亲生父亲真的没什么两样呀!很快,继父就融入了我们家,我和哥哥、母亲又真的拥有了可以依靠的肩膀。

但是,风霜雨雪总是喜欢结伴而行,仅仅过了三年,我们家的好日子又一次被灾难打破。1999年,继父由于身体不适去体检,结果,“癌症晚期”几个字像刀子一样捅在了我们的心上――为什么好人总是一个个这么快离我们而去?为什么幸福于我们总是不能长久?难道命运赋予我们的,就是不断遭受亲人离别之痛?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地里的农活却更重了,我和哥哥的学费也越来越多,我们眼前的路一片黑暗。

黎明再现

面对无法逾越的困难,我不敢说当时的母亲是如何无所畏惧,因为,她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干她干不了的重活,也无法弄到足够我们兄弟俩上学的开销。继父去世后,我和哥哥经常面对母亲伤心和无奈的愁容,“辍学”这两个字,像扼住咽喉的枷锁,让我们一想就心惊胆战。可以说,如果只是靠母亲的坚强和我们兄弟的执著,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过那段难忘的时光。

风霜雨雪总是结伴而行,而爱和希望有时也会相继到来,悲惨的故事感动不了天,也感动不了地,但可以感动天地间的好心人。村长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深深为我们感到惋惜,因为我和哥哥学习都很好,也很听妈妈的话,经常帮助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全村的人都像老村长一样和我们一起叹息,一起无奈,尽管如此,由于我们那里的人都不是很富裕,一时也都想不到解决的办法。无奈之下,村长在我和母亲不知道的情况下,给《常德日报》写了一封信。一周之后,《常德日报》把这封信刊登了出来。

我家的事感动了常德人,也感动了远方的一位老人。她不仅很快给我们寄来了学费,还写来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多么感人的信啊!她在信中不仅鼓励我们战胜困难,还说,要一直供我们考上大学……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这的确是真的。一晃就是六个年头过去,从中学到大学,我和哥哥的每一笔学费,都是一位我们只知道是上海一位姓“李”的老奶奶寄来的。每年开学之际,“李奶奶”都会寄来足够的学费,还会写一封信提醒母亲和我们兄弟俩: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李奶奶”的话朴实而真挚,一次次点燃我们的生命之火,让我们母子三人内心充满了感激,摆脱了沉重的思想和经济负担。六年间,我们共接到“李奶奶”四万多元汇款,和40多封充满鼓励的信件。好心的“李奶奶”究竟是谁呢?自从收到她的第一笔汇款以来,我们就不停地给她写信,想知道她是谁,想对她说声谢谢,可是,每次按“李奶奶”信上的地址寄去的信都原封不动地退回来,直到2005年初,我们一直不知道“李奶奶”的真实情况。

俗话说“大恩不言谢”,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心里接受了太多人的恩情,如果连帮助我们的人都不知道是谁,母亲不会安心,我和哥哥也不会安心。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就流着眼泪跟我说:“不管怎样,都要找到这位‘李奶奶’,让她知道我们没有辜负她的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没有她,就没有咱们的今天!”

《真情》圆梦

2005年1月,一次学校搞活动,在现场,我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自己的“心事”,并即兴讲述起来。我谈到深明大义的母亲,讲到亲生父亲和继父的不幸,讲到我们村的老村长以及六年来不曾谋面的“李奶奶”,讲到了我曾经的不幸和有幸,现场一次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同学陪着我流眼泪,我知道,同学的眼泪里满含着同情和感动,同学的掌声是献给我所遇到的一个个好人。

后来,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的编导找到了我,他们在为我的故事感动之余,想帮我和母亲实现我们的又一个梦想。

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行程,但能不能见到“李奶奶”,我和哥哥以及电视台的“真情特派员”李锐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六年来,“李奶奶”一直不愿透露她更多的信息。

果然,当我们找到汇款单位上的地址时,的确是“查无此人”。后来,在我们的苦苦追问下,管收发的大爷才告诉我们说:“你们不要再找了,‘李奶奶’从开始就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而且,她已80多了,这两天又有点不太舒服,就不要去打扰她了。”

听到老大爷说这些,我的心忽地沉了一下,80多岁的老奶奶,身体不大舒服……听到这些,我们大家的内心都充满了矛盾:见她,真的怕打扰她;不见她,奶奶的身体怎么样?这内心涌动了六年的感动该如何表达?

“真情特派员”李锐说:“不管怎样,先找到奶奶的家再说。”但我们再三恳求,老大爷也没有再告诉我们进一步的情况,但“李奶奶”确有其人。最后,我们根据收发室门牌,找到了“李奶奶”的单位,并最终见到了我们思念已久的老人。

“李奶奶”叫张云霞,今年82岁,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状态非常好,她说话的的声音洪亮而又温和,看起来,她是一位幸福的老奶奶。然而,张奶奶是个更不幸的人,她从小参加革命,在生死线上摸爬滚打过,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仅有的一个儿子在17岁的时候因公牺牲,她的大半生时光都是在丈夫的照片和儿子的烈士证陪伴下度过的。她跟我们说:“不幸打击了我们,可是却也锻炼了我们,越是困难,就越是要坚强!”她还说:“不让你们找我,就是怕你们为了‘报答’而伤脑筋,我也不需要报答,只要你们成才就行!”

奶奶的话再一次更加猛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她可以把素不相识的人当成亲人,她可以把并不太多的财产毫不保留地拿来帮助别人,她不为失去自己的亲人而过分伤痛,她又因不图现实的回报而得到了更为宝贵的回报――健康、安宁、平静、安详、长寿,这种回报,需要付出真情和博爱。

如今,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我怀念我的亲生父亲,怀念我的继父,想念还仍旧需要每天在田间劳作的母亲,更想念远在上海的“孤独老人”张奶奶,想起他们的人生,我感到沉重,但想到他们的心灵,我会感到无比崇敬,正是这些人的真情成就了我的梦想,正是他们无私的爱让我走上充满了希望的路。

我想,真情可能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事物了吧!

上一篇:别让尘螨在身边围绕 下一篇:破译竹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