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视片名翻译中英汉文化异同的体现

时间:2022-03-31 09:34:43

试论影视片名翻译中英汉文化异同的体现

[摘要]影视作品是语言与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有机结合和具体体现。影视片名的翻译方法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直意相融等方法,而文化的异同是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本文是从文化对应、文化重叠、文化冲突和文化缺失四个方面,举例具体分析英汉民族文化的异同在影视片名翻译中的体现,以期找到一条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增强英汉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异同;翻译;影视片名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邢福义,1990)英汉两种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得英语和汉语各具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利用生活中不同的语言表达渠道,深入地研究其中的语言运用,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文化含义的异同,正是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增强英汉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电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它无法像书籍、报纸一样陈列在案。吸引观众的往往首先是片名,它是影视作品的品牌商标,直接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用,同时它作为鲜活的语言运用实例,也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取向及不同民族的审美态度。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译人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又要富有魅力;既要重视原语片名的内涵,又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特别是影视观众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片名翻译更需讲究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做到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文情并茂。因此无论是英语片名译成汉语,还是汉语片名译成英语,都离不开对英汉文化异同的考虑,发挥英汉语言的文化优势,用译入语文化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将原片名翻译出来。

影视片名的翻译方法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直意相融等方法。至于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文化异同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因为翻译不仅是语际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影视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其文化差异因素。在微观方面,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充分理解、传递原片所负载之文化信息、情感,避免误译。由于英汉民族在社会发展、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伦理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语言也难免你有我无,你无我有,导致“文化空缺”。此外,形式类似的中英文,也可能会所指内涵或所附带的联想截然不同,从而造成“文化冲突”。在宏观方面,译人语文化对原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等,同时附加自身文化色彩,因此产生“文化重叠”和“文化对应”。 以下我们将举例具体分析英汉民族文化的异同,即文化对应、文化重叠、文化冲突和文化缺失,在影视片名翻译中的体现和影响。

一、文化对应

在这种情况下,原名和译名可能在形式上不同,字面含义也不互相对应,但其传达的文化内涵却是相同的。

例如好莱坞的一部老影片Blood and Sand,从片名上看,似乎是讲述一个年轻的西班牙斗牛士的奋斗浮沉的故事,但深究其主体却是在揭示个体在面对死亡时的人性特质。如果将片名直译为《血与沙》,虽然也可以使人想到斗牛时的场面――黄沙地,鲜血,令人领会影片深刻的主题。但译者根据影片的内容,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增加了两个色彩词,译为《碧血黄沙》。“碧血”一词出自《庄子・外物》:“苌宏死于蜀,茂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用在这里使人不禁联想到有人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流洒鲜血甚至不惜献身,很好地切合了影片的主题:碧血丹心,黄沙万里,斗牛士的生命终结在斗牛场上。原片名由三个单词组成,而译名是四字成语,虽然字数不等,形式不同,却都是名词与名词相互对立:blood对sand,“碧血”对“黄沙”,表达了英汉文化对平衡美的一种重视。

二、文化重叠

如果影视片名体现英汉文化重叠现象,那么翻译时可以直译原名,即译名与原名字面意义相同,相互呼应,其蕴含的文化含义也相互重叠。

美国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葡萄园中相爱的动人故事,该片名直译为《云中漫步》,既保持了原名的含义,又充满了诗情画意。英语文化里的heaven、汉语文化里的“天空”都是人们向往的最美好的地方。英语中有习语walk on air,be on cloud nine都指一种非常高兴的状态,而汉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高兴的好像“飞入云端”。此片的原名和译名完全对应,都喻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就像在天堂里那样美好,这样使英汉两种文化语境中的观众都能顾名思义,浮想联翩。

三、文化冲突

处于这种情况下,翻译片名虽然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译名,但由于会涉及不同的文化禁忌,产生不良含义,因此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避免文化上的冲突。

美国影片Ghost讲的是一对情侣相亲相爱、至死不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英语文化中,鬼神一般都与宗教有关,人们认为鬼神并不可怕,而只是人们心里善与恶的体现,是人类心灵体验的一种人性化。而在汉民族文化里,鬼神一直是一种禁忌话题。因此在英语文化中不会引起反感的鬼神在中国很可能受到抵制。于是译者聪明地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人鬼情未了》,“鬼”直译自Ghost,“人”与“情未了”意译于该片的情节和内容。可见,翻译时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避免因文化上的冲突而产生的误解。又如2001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中文影片《卧虎藏龙》的英文译名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种逐字逐句的直译,丝毫没有考虑到英汉文化的差异。汉语中,“龙”、“虎”都比喻英雄人物,如“人中龙凤”、“虎胆英雄”等。“卧虎”和“藏龙”――虎卧倒了,龙躲起来了,原本威风凛凛的龙虎都失去了生气,暗喻英雄末路,令人黯然神伤,非常切合影片的主题。英语中,dragon其实是指凶残的野兽怪物之类,是可怕的事物的代名词,与汉语中所指的英雄之意完全是南辕北辙,根本引不起英语观众的积极联想,更不要说文化共鸣了。文化的冲突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如采用意译的方法,试译为Doomed Heroes,虽无原片名的神韵,但至少还契合影片的内容。

四、文化缺失

影片原名因涉及相关的文化因素,在译人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因素,文化因子的缺失使译名不得不采取迂回路线,直译相融,或直接用意译。

流行一时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对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前的一段经历进行了戏说。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和这部小说的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可能连孙悟空是谁都不知道,如果采用直译,译为The Story of Going West,恐怕是云山雾罩,令人误以为是一部游记。译者入乡随俗,借用了西方神话中关于Odyssey漂泊欲返家的故事,将该片名译为ChineseOdyssey,意指唐僧师徒四人西游取经的故事就如Odyssey返家的旅程一样充满艰辛,帮助西方观众从自身的文化出发去理解,不因文化的缺失而产生误解。这种基于文化入乡随俗的译法,不失为打破文化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结语

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语言,是由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决定的。特别是对于翻译这门跨语言跨文化来进行的学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具体涉及影视片名的翻译时,就更离不开文化的考虑了。英汉之间存在文化上的异同,决定了不管是文化的共性即文化对应、文化重叠,还是文化之间的个性即文化冲突、文化缺失,都会影响影视片名的翻译。汉民族文化传统使得汉语注重意合,讲究对称,重视抽象;而英语文化中却注重形合,崇尚自由,重视具象。但英汉文化中同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讲究一种平衡的美感。所以进行影视片名翻译时,应多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译出既符合语言规则又符合文化习惯的译名。

上一篇:布努艾尔:真正的黄金时代 下一篇: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利用